•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社会主义价值观图片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1-15 03:30: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校训,发现中西方校训,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本文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校训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
      
      收稿日期:2007―08―20
      作者简介:成晓艳(1983―),女,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
      
      (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
      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德”字或“品”字。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①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②
      (二)“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
      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则校训中,“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北京邮电大学的“厚德,博学,敬业,乐群”,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等。不论是“团结”、“乐群”还是“爱国荣校”都反映了中国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这一思想受古代集体协作活动的影响。
      (三)“静思”的学习取向
      许多校训里使用了“思”字。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静思”是中国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古之圣贤多强调“静”,认为“性静者可以为学”;强调“积学”,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厚德,积学,励志,敦行”,认为学习是一个安静的、积累的过程,无须更多的探索以及个人创新。
      (四)“重意志锻炼”的态度取向
      在分析校训时,“勤奋”出现了46次,唐代教育家在《进学解》中用“业精于勤,荒于嬉”来勉励青年勤奋学习。可见,在国人的教育观念中,“勤奋”备受关注和倡导。这体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的务实思想。
      (五)“崇尚直觉、体悟”的致思取向
      中国的校训,形式上,工整对仗,言简意赅;内容上,大多饱含誓言睿语,耐人寻味。可究竟什么是“厚德”?如何才能做到“止于至善”?各学校对此并无明确的解释。这种模糊的、直觉性的致思途径,使得我们的德育特别注重学生个人对客观对象的内省和体悟。
      
      二、西方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
      
      (一)“主知”、“求真”的科学性取向
      在西方的校训中,几乎找不到与“德”相类似的提法。如,剑桥大学的“剑桥――求职学习的理想之地”,芝加哥大学的“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张岱年先生曾说过:“在古希腊、罗马,人们关注的重心不是人际伦常关系,而是大自然和人类思维的奥秘。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从未混淆不分。”�④西方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上,认为认知价值超过了道德伦理价值。
      (二)倡导“自由”、“自我”的个体性取向
      在西方的校训中,几乎没有“团结”的提法,感觉到更多的是“自由”、“独立”的气息。如,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这些校训凸显了西方的办学理念,体现了西方学校注重学生个体自由发展、提倡学生“特性学习”的特色。
      (三)“实践”的行为取向
      西方实用主义强调实践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许多教育家倡导“从做中学”。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四)“重神”的宗教性思想
      早期,西方国家的学校几乎都是由教会创办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宗教的意志,制定校训也不例外。如杜克大学的“追求知识,信仰宗教”,直接体现了宗教在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牛津大学前任校长科林•卢卡斯曾说:“我们的校训由拉丁文写成,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光明,这是有宗教意味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在宗教和教堂盛行的时候建立的,但是,它传递的是真理,当然是有宗教意味的真理。”�⑤
      
      三、中西方校训的差异及其启示
      
      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各有所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的目的在于改进我国校训的表达方式,增强校训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优秀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校训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一)校训的外在形式
      1.校训的表达要清晰、明确,突出学校特色
      通过分析发现,西方学校的校训简洁、具体,如密歇根大学用“艺术,科学,真理”几个字,就清晰地表达了学校对师生的要求,也表明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精神。校训不仅要清晰,而且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以培养“人师”为己任的崇高理念,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用象征品质高洁的松、竹、梅体现学校的性质和对培养目标的追求。
      2.深化校训对师生的影响。要增强校训的影响力,首先,校训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其次,校训的精神要能敦促师生践行,即要将校训的精神融入到师生的思想中去,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办学工作中去。
      (二)校训的内在意义
      1.中国教育崇尚直觉、体悟的致思方式需要改变。根据上述分析,中国的德育实行无言教育。这种德育方式在历史上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这种需要学生长期反省、内化才能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行为的德育方式,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了。针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四种道德观,即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2.我国教育中的教学方法需要改变。我国当前“慎思”、“积学”的教育理念依然浓厚。培养学生“静思”的能力固然重要,可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更需要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体验、参与、实践、探究与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教育不仅要“重整体”,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人有双重人格,一种为“社会我”,一种为“个体我”。“社会我”是一种社会或社群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的体系,塑造“社会我”就是教育的目的。但是,教育在塑造“社会我”的同时,并不压抑“个体我”的适当发展。�⑥
      
      注释:
      ①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1.
      ②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③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4.
      ④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0.
      ⑤牛津大学校长:牛津百年老树待新生〔EB/OL〕.http://bschool.省略/htmlnews/2004/04/14/188298.htm.2004-4-14.
      ⑥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23.�

    推荐访问:中西方 校训 价值观 差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