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问题引导学习,促进有效建构]

    时间:2019-01-12 03:27: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就高二热学部分“单分子油膜法”的教学再次进行了分析、诊断、反思,将有关重点教学环节的改进作一简单呈现,并简述对改进过程的反思性评价。   关键词:“单分子油膜法”;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为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2007年12月1日,由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办的“让教学变得更有智慧――2007新课改‘问题与对策’大型教学研讨活动”,隆重举行。该次活动展示了特、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及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教研成果,其中高二热学部分“单分子油膜法”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细细回味,感触颇多。
      一、原有教学过程的实录
      问题1:分子到底有多大?(开门见山的提问,直入教学主题)
      学生:很小。
      (为加深感性认识,突出“小”的程度,教师展示汽车轮胎及其分子的图片,学生好奇并被激发出疑问――很小的分子是如何拍出来并放大的?)
      问题2:分子大小(直径)如何测?
      学生:(1)直接测量――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并做限制性的提问:在当前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测量分子大小?教师激活了活动,学生进入深度探讨中。)
      (2)间接测量――突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的见解有新意。)
      ①给出一直线很多分子的长度 / 个数 (个数如何确定?)
      ②(m/ ) / 个数 (分子形状:球体)
      ③生物学中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
      ④单分子油膜法(课堂环境中最可行的方法,教师追问:如何测V和S?)
      问题3:实验误差来源是什么?如何尽可能的减小误差?
      二、课例诊断及反思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学生在师生对话中以问激问,在学生的实际体验中播种方法,在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充分实践中获得能力。应该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好课。不过在我的仔细分析、反思中发现,关于分子直径的测定这个中心教学环节上,执教者虽然努力改变原有的简单介绍实验原理、步骤和进行机械“复制”的呈现式模式,但总觉得改变不大,原有的印迹较深。若能够作出适当的改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应该会更好。
      [对改进的反思]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灵活处理预见与生成的关系,及时设置合理台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应变中体现教学智慧,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唤醒,一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的过程。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模拟测定中解读与挖掘,并在教师恰当的问题引导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与思考。同时通过“追问”等方式使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保持在一个适度状态。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表达,共同享受彼此的思维成果,找出其中隐含的规律与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的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意义建构。这节课原有教学实践和改进的教学设计均依此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合理选用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和适度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体会知识发展的需要并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展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能掌握蕴含其中的科学方法和“以小变大”的实验思想。
      三、由这节公开课得到的几点启示
      (一)在教材的处理上,应该做到“尊重”与“超越”的平衡
      新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是许多教育专家理论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特征、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精心策划、不断打磨的成果。教材中的每道例题、每幅插图、每段阅读材料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方法,都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正如本课教学中对原有教学设计的改进一样,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做到了“尊重”与“超越”的平衡。
      (二)在目标的设置上,应该做到“过程”与“结果”的平衡
      过程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就其性质而沿,结果通常只涉及认知层面,它以“产品”的形式存在,是封闭的、固定的、静态的;而过程则既涉及认知层面,又渗透着活动主题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它以“活动”的形式存在,是开放的、灵活的、发展变化的,它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在方法的运用上,应该做到“探究”与“接受”的平衡
      探究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这种学习方式花费的时间较多。接受性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它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但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形成爱质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作为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采取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方式看问题,要尽可能做到“探究”和“接受”的平衡,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组合。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主体”与“主导”的平衡
      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折射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的、能动的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走向机械灌输、被动接受;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走向无目标的误区,演变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因此,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闻道在先,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还要在“主体”和“主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教师目的的引领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建构去不断的触摸历史,感悟文化,习得智慧、丰富人生,实现完善大脑发展思维的终极目标。

    推荐访问:建构 引导 学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