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_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之初探

    时间:2019-01-06 03:29: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基础教育的目标,而且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更是初中数学教育的灵魂。初中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和一系列的数学实验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生机制,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
      
      《联合国宪章》明确指出:学会创新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主旨也就是把未来发展对人的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突出的地位。初中数学教育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如何利用好这一主阵地呢?关键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
      灵魂铸就灵魂,意识决定意识。首先,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母本和源泉,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其次,教师应该深刻领会创新的本质和内涵,创新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创新无处不在。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未解决的数学问题,使他们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那就是创新。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法上创新,在教学过程上创新,在作业分层设计上创新,所有这些创新都会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只有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罗斯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儿童的创新性便被扼杀。”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问题意识”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好的问题情境则是激发问题意识的催化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情境创设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的调动,情感和思维的参与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的培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节课的引入,我先给出问题:“有四个有理数:1,-6,-6,-10,每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再如讲解比例线段时设计:“已知数4和5,请再写出一个数,使三个数中的一个数是另外两个数的比例中项。”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三、设置悬念,激发创新
      “学贵质疑”。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巧设疑问,制造悬念,就可以使学生形成认知的冲突,就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而且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方程根的情况的关系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已知方程x2+x-4=0,老师能不解方程,就能判别方程根的情况。”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迫不及待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我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运用“建模”,引领创新
      课堂数学建模活动,不仅给学生以“把非数学的题材化成数学内容”的数学化机会,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应用数学,在应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数学模型能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建立生活数学模型,学生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即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题目:一块石头从离海面45米的绝壁上下落,如果石头在下落过程中离海面的高度h(米)与下落时间t(秒)有如下关系:h=-5t2+45,求石头经过多长时间落到海面?
      五、开展数学实验,实践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数学教学的目的绝非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数学能力的升华。所以,对课本上的动手操作实验,我们绝不能怕浪费时间,代之以口头描述,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等等。试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是他亲身经历和探索的,怎么能理解得深刻、运用得自如呢?怎么能创新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所以,对于对课本上的动手操作实验,我们必须放手让学生去亲历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才能使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一个参与者、实践者。
      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师追求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推荐访问:初探 创新能力 初中 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