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新中国生产关系变迁与制度沿革:经验及其教训

    时间:2021-07-12 04:01: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改造、“过渡”和改革三个阶段,终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新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和改革的历程证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成功的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是沉痛的教训;升华群众的创造是成功的经验,脱离群众,强制推行是沉痛的教训;循序渐进是成功的经验,突然变动是沉痛的教训;坚持生产力标准是成功的经验,坚持意识形态标准是沉痛的教训。总结新中国生产关系变革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产关系;生产力;改革;新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9)02—0039—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产关系领域一直在变革,经过改造、“过渡”和改革等三个阶段,终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回顾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和改革的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关系变革的主要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就是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破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希望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关系变革史。1949年以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革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一)通过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阶段(1949—1956年)
      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这个过渡时期里,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毛泽东看来,我们之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能够在技术上掀起一次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落后的工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生产出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根本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改造小生产,不能使用暴力,不能实行强迫和无偿剥夺,只能采取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稳步前进的原则。土地改革完成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通过成立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互助组,到建立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年底,我国在农业领域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与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基本相同,我们党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通过建立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社、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这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变手工业的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于1956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对私人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就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提出过对资产阶级改造的问题。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出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通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全部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取得成功。
      
      (二)通过“过渡”试图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阶段(1956—1978年)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是在曲折中进行的,总的目标是理想状态的社会主义,办法是不断进行过渡。
      1956年,苏共全盘否定斯大林,引起国际共产主义内部的混乱,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反社会主义制度的浪潮。在国内,不少群众对新的制度还不适应,出现工人罢工、农民退社等情况。新制度高度集中的弊端也在实践中逐渐显现,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冒进的现象。国际国内的新情况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他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关系”。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新形势,提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上述指导思想下,党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做法是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计划和市场关系以及劳动制度等方面也提出一些新的思想。
      从1957年上半年开始,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出现偏差。在经济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国民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在生产关系上,主要表现在所有制升级、生产关系上的蛮干。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人民公社的观点,认为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山东视察时他明确指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1958年9月底,全国已经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农村中“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的“五风”盛行。在城市,毛泽东提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他把工资等级、体脑劳动差别,甚至还把上下级间存在的不平等都称为资产阶级法权,要考虑取消薪水制、恢复供给制。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违背了经济规律的“大跃进”运动一起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大跃进”的受挫,使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左”倾错误及其危害有所觉察。从1958年11月

    推荐访问:生产关系 沿革 新中国 变迁 教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