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60年经济振兴大方略

    时间:2021-07-12 00:02: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60年前,新中国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环球为之震撼。面对民生凋敝、百业待兴的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残局,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红旗,坚定不移地领导全国人民破旧立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经过前30年的曲折摸索和改革开放后30年的高歌猛进,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掀动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促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奋发图强,更离不开领路人的正确领导。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做出的系列重要经济决策,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决定性推动力。
      
      实行统一财经
      
      建立之初的新中国,为了迅速扭转经济困局,1950年2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统一财经管理。1950年3月,政务院通过并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支出、物资调度、现金管理等10个方面的措施统一财政经济。
      统一财经对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控制市场、稳定物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国家统一了混乱的市场,凋敝的社会经济由此得到了恢复,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使国民经济迅速走上正轨,这是我国财经工作的历史性转折。
      
      完成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这年冬季开始,土改运动在广大新解放区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在“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有组织”的原则指导下,1952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工作。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个历史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而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为新中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和农业合作化创造了条件。
      
      调整工商业
      
      旧中国长期的经济畸形和“统一财经”刹车过猛,1950年4月起全国出现了市场呆滞、需求不足、城市私营经济处境困难的局面。1950年春夏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开始了以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调整,并于同年秋天完成。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度过了自身日益萎缩的困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从而有力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我国的财政经济状况出现了新气象。
      
      实行统购统销
      
      
      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加上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外部市场不足,新中国成立的头几年里一直面临着城市粮食供应不足的尖锐问题。为了保障供给,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3年10月16日讨论决定采取粮食统购统销的措施,随后由政务院发布了相关命令和执行办法。此后,又在食用油、棉花、棉布等领域也采取了包括发票证在内的一系列计划经济措施来组织正常的经济生活。
      统购统销在物资匮乏时期保证了社会运转的基本需要,并成为农业集体化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通过统购统销形成的“剪刀差”,全国农民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积累。1992年底,全国放开粮食价格,实行了39年的统购统销政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发展合作社经济
      
      1950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通过了由薄一波起草经刘少奇修改的《合作社法》,提出“上级社为下级社服务,基层社为社员服务”的方针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下级社服从上级社领导的原则。刘少奇提出主要应办农村供销社、城市消费社和城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2年,全国的合作社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组织系统,实现了广大劳动者的联合。
      1951年9月,中央批准将农业生产互助组织作为中国农村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从此农村中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蓬勃发展起来,其中以互助组为主体。互助组是在自愿互利、不打破家庭经营核算的原则下,实行平等互利的有偿互助,受到了广大缺乏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农户的欢迎,使农村的人力、物力、畜力和土地都得到了比较充分合理的利用。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第二年9月被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主要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全国人民指明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途径,解决了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能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如何过渡的重大问题,是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实践的重要贡献。
      有了总路线的正确指引,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援助,“一五”计划于1957年全面超额完成,共实现投资约600亿元,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面对着“一五”计划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冒进”倾向,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提出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问题,提出要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关系,从而回答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当遵循什么基本方针”这一问题。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以及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与毛泽东在1957年1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
      
      1958—1960年的“大跃进”和严重自然灾害,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严重的全局性失衡状态。1960年冬,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并于1961年1月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通过。后来,中央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坚决的全面的调整。1961年,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时期,同时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于党和政府对经济困难认识充分,调整决心大,仅用3年时间就基本扭转了“大跃进”造成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和由此造成的生活消费品严重短缺问题。
      
      明确中国“四个现代化”目标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宣布了“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成为鼓舞我国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精神动力,为中国指明了通向富强的光辉道路,并为后人的循序而进奠定了基础。

    推荐访问:方略 振兴 经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