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运用的矛盾与范式转变

    时间:2021-07-07 20:05: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落实,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思政理论课始终都是影响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关系大学生在日后能否更好地肩负起自身的使命。基于此,文章以高校思政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语言运用现存的问题做出剖析,之后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为转变教学语言范式、打造高效思政理論课“新生态”提出建议,期待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新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万象更新的历史阶段更加凸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办学道路,全面实施党的教育理念、方针,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推动新时代中思政理论课内容走进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灵魂,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对新时代高效思政教育提出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要求。其中集中强调了课堂上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集中增强课堂的互动,调动青年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语言成为关注的重点,如何锤炼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语言,打造思政理论课“新生态”城市是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集中思考的问题。
      一、透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运用的矛盾
      1.宏观叙事性与生活叙事性之间的矛盾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目标始终都是双重维度的,一方面要让当代青年大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要发挥其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进而实现信仰目标,这也是思政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最大差异。可见,思政理论课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论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等;更为关键的就是要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构建起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体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以社会主义理想约束、要求、引导自己的进取与努力,最终建构起适应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系统,也就是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肩负着神圣的信仰目标,承载着党交给的政治使命,大部分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应用宣教性的语言。所谓宣教,顾名思义就是宣传与教育,而宣教性的语言自然就是政治宣传语教育的理论性语言,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口号性”非常明显,带有极大的震慑性与权威性,可以总结为一种宏观叙事性的语言文化。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生活叙事性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理解。于是,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教学语言应用矛盾就出现了,那就是教学内容所固有的宏观叙事性与当代青年大学生所需要的生活叙事性之间的矛盾。宣教性语言是思政教育中固有的特质,也是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比例适度,如果单纯应用宣教性的语言,必然会使得学生叙事性语言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这样就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最终也就无法提高教学时效性。可见,正确认知理论课内容语言上的宏观叙事性与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生活叙事性语言之间的矛盾,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集中思考的问题。
      2.内容严肃性与语言幽默性之间的矛盾
      每一门理论课程中的语言都是理论性极强的语言,呈现出严肃性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都是直接引用了中央的文件精神,语言结构是非常严谨的,措辞上政治性比较强,情感色彩也是比较严谨的,这是理论课在内容上所固有的特点。而现阶段的学生都是生活在新世纪中的人,思维极其活跃,意识上呈现出极强的自主性,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与新媒体时代的熏染,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更需要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于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语言应用中,另外一个极为明显的矛盾出现了,那就是理论课教材语言所固有的严肃性与学生所需要的幽默性的教学语言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一味地运用严肃、严谨、学术性的教学语言,必然使得这一矛盾加剧,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二、锤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思考
      1.调节宏观叙事性与生活叙事性之间的矛盾——教学语言“有滋有味”
      新时代、新发展,万象更新的历史时期中,如何让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变为精神层面的“饕餮盛宴”,让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适应社会主义理想的信仰体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集中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思政理论课的基本要求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诉求,运用“有滋有味”的教学语言,让学生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所以,思政理论课这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食粮一定要做到“配方”科学、“工艺”精良、“包装”现代。将视角转向教学语言的视角上,就必须协调好理论课内容上所固有的宏观叙事性与学生所需要的生活叙事性语言之间的矛盾,同时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好内容丰富性与语言单调性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抽象化的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如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呈现出了极为明显的逻辑性。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运用描述性的语言与解释性的教学语言,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运用教学案例,如现阶段比较热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尽量少地运用一些理论性强的、过于抽象的学术性语言,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实践中来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师普遍学历较高,教龄较长,在学习与教学中已经积累了较强的学术底蕴,所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会应用一些学术性比较强的语言;而学生的知识积累并不是十分厚重,对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理论、原理比较陌生,所以往往无法透彻理解教师的宏观叙事性教学语言,这样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哲学概念,如“实然”“必然”“应然”这样的哲学术语。所以教师可以多应用一些通俗性的语言去解释哲学原理,在这一实践中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很好的范例,伟大领袖毛主席运用了通俗化的、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的语言去阐释了那些抽象性的哲学原理。再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针对抗日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整合一些情感强烈的语言,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的情感之间形成良好的结合关系,让学生深刻感知革命先辈在保家卫国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推荐访问:范式 政治理论 新时代 课教学 矛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