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转型期我国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考略

    时间:2021-07-05 12:04: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条件的产物,中国政治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愈往纵深,愈发现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土壤。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设更为重要。它所体现的不仅是政治文化本身的建设,更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
      
      一、政治文化及参与型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是近40年的事情。它被政治学界广泛接受始于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于1956年发表的《比较政治系统》一文所使用的概念。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1]他将政治文化分为三类: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所谓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参与者表现出来的是对社会的输入过程,也就是对那些促使他们介入政治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鼓励自己利用各种参与机会的态度,也就是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够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2]阿尔蒙德认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这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是以平等、参与、效率等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民主政治文化,它催生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又有力支撑着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行。
      国内学术界也对参与型政治文化有其界定,但主要是参考阿尔蒙德的观点。如:高洪涛在《政治为文化论》一书中阐述道:“参与者政治文化。这类政治文化中,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各方面都有明确的取向,不仅对政治系统的输出方面取向十分明确,而且输入方面的取向也同样发展。他们对政治系统中自我扮演的角色也给予充分的注意。不管他们对政治系统情感、评估、认知、态度如何,或者全部接受,或者完全拒绝,但他们不会无动于衷。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主动的参与意识。”王卓君在《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政治文化研究引论》一书中指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以及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系统,都有一种清晰的、积极的导向,个体成员对自身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地位,也有相当清楚的概念。尽管他可能在社会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与他人一样,但大众对外部及自身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评价,几乎每个人都愿意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王乐理在《政治文化导论》一书中认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整体的制度、对政治制度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均表现出明确的取向。同时,个人在政体中倾向于一种自我活动者的角色;个人对这种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对”
      从各家对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界定可见,参与型政治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1)强调公民拥有独立的政治人格。政治人格一般由政治资格、政治尊严和政治品格等三种要素。[3]参与型政治文化要求公民具有参与资格,其尊严得到维护及品格呈自尊自重形态。(2)强调“理性的国家认同”。所谓理性的国家认同是指社会公众都自觉把国家团结和统一当作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和效忠感。[4]也就是说,民众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将国家的统一作为最终目的,并将自身视为国家力量的一员。(3)强调参与的公开性。政治参与的公开性首先体现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一律享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其次体现在参与客体的开放性。执政党的决策、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以及政府决策等均属于公民参与对象,应对公民开放。最后,体现在政治参与渠道和形式的公开性,即参与渠道、形式向所有公民公开。(4)强调公民的常态参与。常态参与就是公民或公民团体以常规的渠道、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现阶段由于人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他们对政治参与的渠道、形式有了一定了解,认同参与要有序进行。这在维护政治稳定的同时也使正确的参与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的参与程度越高,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也越快。
      
      二、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国家和整个社会逐步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政治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观。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理念,一度在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等方面曾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不可否认,由于近些年来对政治文化建设所给予的主观关注不够,致使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参与型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因此也面临着众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信念呈现动摇状态及心理基础呈现缺失状态
      西方政治文化以资本为其价值内核,具有巨大的扩张性,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以资本、科技的扩张带来政治文化的扩张。中国也毫不例外的处于西方政治文化扩张范围之内。[5]正如余英时所说:“西方文化一开始就撼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百余年来,不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基本的转变,而且思想和语言也早已非复旧观。”[6]西方文化的精髓如民主、自由、平等等都是人类政治文明共有的精神因素,是现代政治生活中被普遍尊重的价值准则,也是中国现在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但西方的某些政治文化因素、制度主张如激进的多元主义传入中国后,由于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性、激进性与乌托邦的特点,使他们不顾国情而将其移入中国,这打乱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和道德秩序,致使解决冲突的传统方法失效。这造成人们内心的困惑与迷乱,使主导政治文化功能遭到消弱。其次,西方政治文化的某些核心价值观念逐渐被国人接受,并成为国人常用之词,但它只是属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内化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国人对这些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念只是作为概念化的形式而追求,并未在本国之内找到其所适宜生长的文化心理土壤。所以,对这些价值过分的追求致使他们只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因此产生巨大的逆反心理,只是盲目地以狂热的态度和极端的方式参与政治。这在影响政治稳定及民主化进程的同时也削弱人们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肯定,进而动摇政治理想、信念和信仰。最后,西方政治文化本身存在非理性成分,如人道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新权威主义等存在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这种非理性色彩与社会本质相违背,也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不相符,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信念。
      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中逐步形成的,其历史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以及政治情感。长期以来,中国封闭自守、依附心理极强的传统政治文化严重阻碍着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知。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承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其有影响,而从未想到以自身去影响政府决策,对政治及其国家领导人的能力等均处于无知状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那种重伦常轻制度、重礼治轻法治、重家族轻国家的伦理政治观,以及“官本位”与“臣民”政治思想与均平主义和崇公抑私的政治理念深深扎根于人们内心深处。其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尊重政治、崇尚政治,对政治给予积极的价值评价,但同时又回避政治,不愿意参与政治生活,或者在不得已参与政治时采取不认真、敷衍的态度。他们对政治的“原始信念”是管理国家、服务于人民,而在具体问题上确是将政治参与和切身的物质利益相分离,甚至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这充分体现出人们对政治输入的责任感低,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决策参与活动。因此,这种伦理政治价值观使得人民群众在心理层面上缺少形成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这种对政治的冷漠、敬而远之的态度必然是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一大障碍。

    推荐访问:转型期 文化建设 公民 参与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