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历史研究概述

    时间:2021-07-05 04:01: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抗战时期是我国民主党派组织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著述丰厚。本文总结了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总体状况,对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范围对象及相关概念、民主党派的形成与发展、民主党派的主要活动、民主党派同国共两党的关系、民主党派的组织状况及其历史贡献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民主党派史;抗战时期;研究概述
      中图分类号:D665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1)03-0057-04
      
      抗战时期是我国民主党派组织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8个民主党派中就有4个诞生于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认真总结抗战时期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及其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历史,对于我们传承多党合作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学界关于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史研究状况做了概述。
      一、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入贯彻,民主党派史的研究逐步摆脱“左”的影响和束缚,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关民主党派历史、党派代表人物研究的专著和论文陆续出版、发表,对历史资料的挖掘更加深入,研究的视角更加宽容和理性,逐步弄清了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一批重要历史人物重新给予了更客观的评价。民主党派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业已确立,专业研究人员队伍也已初步形成。
      (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先后公开出版了大量有关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书籍。专著类的有张军民的《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邱钱牧、姜平分别撰写的《中国民主党派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窦爱芝编著的《中国民主党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袁旭、党德信著的《中国民主党派与抗日战争》(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等。不少民主党派领导人和知情人撰写的大量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公开出版。如黄炎培的《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梁漱溟的《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史良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黄炎培日记摘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等。
      (二)新世纪民主党派历史研究进一步深化,视角更加宽广和理性。不少作者从更客观的视角,对民主党派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如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闻黎明所著的《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出版),就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现状分析入手,剖析处于国共两大政党之间之第三种力量(其核心为中间党派)的存在状况。
      进入新世纪后,公开出版的民主党派领导人物相关传记更是大量涌现。如姜平主编的《中国各民主党派主要创始人传记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李渊庭、阎秉华编著,梁漱溟亲修的《梁漱溟(民盟历史文献年谱系列)》(群言出版社2009年出版);麻星甫编的《楚图南年谱》(群言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这些历史人物传记为我们深入开展民主党派历史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范围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研究范围和对象
      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历史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现存的8个民主党派的历史。这些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促)、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致公党)、九三学社(九三)、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二是研究11个民主党派的历史。即除了现存的8个民主党派以外,还增加了在建国后并入其它民主党派或结束组织活动的3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是研究12个民主党派的历史,就是第二种情况中谈及的11个民主党派再增加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四是研究18个民主党派的历史。即除前3种情况涉及的12个党派外,还增加了6个民主党派,即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职教社派、乡村建设派、中国青年党和国家社会党(1946年改为民社党)。
      上述4种研究范围中,前3种情况差别不很大,差距较大的是前三种与第四种。第四种多出的6个民主党派或是历史较复杂,或是由于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被前三种情况的研究者列入民主党派的研究范围之内。比如中国青年党和国家社会党,历史上曾经是反动的党派。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它们开始改变政治态度,要求抗日,后来成为中国民主同盟的组成单位,加入了民主党派的行列[1]。不少学者认为,只有研究18个民主党派的历史,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全貌。
      除以上18个党派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即许多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的民主运动中,实际是民主党派的一部分,只是以无党无派的面貌出现。在新政治协商会议上,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作为一个民主党派界别参加的。周恩来说:“他们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 [2]。
      (二)抗战时期民主党派相关概念辨析
      在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历史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与民主党派相近的概念主要有中间势力、第三种力量、中间党派等。这些概念和提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划分的标准不同,有其相近之处,但又不尽相同,难免产生模糊和混淆。
      1.中间势力。中间势力又称中间力量,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对此做出界定。他认为中间势力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介于顽固势力和进步势力之间的第三种势力,主要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等七类。中间势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间派,能否争取中间势力是中共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3]。因此,中间势力泛指国共两党之间的其他阶级、阶层和党派的总和。
      2.第三种力量。这是学者闻黎明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4],在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政治空间。在这个政治空间里,存在着一个非常广泛的集团、群体和以个人身份从事政治活动的无党派人士和自由主义分子。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与国共两党都有一定的距离。总体上看,他们基本都是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人数虽然有限,但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却十分活跃,且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智慧阶层的思维。第三种力量的提法较中间势力的范围更加宽泛。
      3.中间党派。这是指民主革命时期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其他党派,他们自称为中间势力或第三方面的代表,在国共两党发生冲突时,往往以中间立场的姿态出现。主要包括抗战时期的中国民主同盟的右翼、第三党、民社党、青年党、救国会,以及后来的民主促进会和民主建国会。
      民主党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主党派是指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产生的,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政党和政治派别。狭义的民主党派,是194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的“对于1948年5月l日以前,即我党中央发出‘五一,口号以前即已成立,并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共同斗争上多少尽了一点力的”即为民主党派。狭义的民主党派亦是指中国现有8大民主党派。

    推荐访问:抗战时期 民主党派 概述 研究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