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博弈路径探源

    时间:2021-07-02 20:02: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社会主义沿着“去市场”——“反市场”——“近市场”的发展路径,衍生了“社会主义”与“市场”多维兼容的制度模式。空想社会主义内蕴了“去市场”的理论萌芽,马克思主义明晰了“去市场”理论的内涵,即社会主义“废市场”需要一定条件,某些条件尚需保留“市场”等观点。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去市场”理论,选择了“反市场”的实践模式。以市场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探索率先把“市场”引入社会主义,完善了“近市场”理论。“近市场”与“去市场”的实践博弈造就了“市场”主导的兼容模式。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兼容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抉择,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多维兼容的制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渊源。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博弈路径;“去市场”;“反市场”;“近市场”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3-0092-05
      
      社会主义发展遵循着“去市场”——“反市场”——“近市场”的逻辑规律,在“反市场”与“近市场”的历史博弈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实了“社会主义”与“市场”兼容的必然性,但面临改革发展困境时,社会认识仍然不能摆脱“反市场”的历史怪圈。因此,剖析“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历史逻辑,追溯“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本源,能够坚定我们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决心,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内涵。
      一、社会主义的“去市场”观
      社会主义是公平、公正、自由的理想社会制度,而市场却具有某些天然的弊端,如果不能更好地控制和引导,就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传统社会主义者大多把“市场”视为不平等和罪恶的根源,产生了“去市场”的社会主义传统。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去市场”萌芽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探索社会主义问题时,最早遭遇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的矛盾,但没有直接提出“去市场”观,而是在“反市场”与“近市场”的矛盾中孕育了“去市场”的萌芽,包含了事实上的“去市场”观。莫尔在《乌托邦》描述中曾经设想:“产品交给公共仓库;各户户主任取所需,而不必用货币或其它物品交换”,“城市之间互通有无,但是同样不需要货币来交换”;“金银主要用途是雇佣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除此之外,它们就只配用作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了。”[1]14-15初步蕴含了社会主义“废除商品与货币”的“去市场”观。
      (二)马克思主义的“去市场”理论
      1.“去市场”命题的提出。马克思在探讨市场本源的时候坚持“去市场”的态度,把科学社会主义定位于没有市场、货币、交换。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商品关系会使人的劳动异化,市场容易导致商品拜物教。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废除商品使人性复归、废除商品拜物教,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设想。因此,“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的“去市场”命题应运而生。
      2.“去市场”隐含的“废市场”条件。(1)现实的社会制度是“去市场”的基础。“去市场”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大致预测,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未来社会给出一个详尽的模式,具体模式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去市场”理论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制度基础上。(2)“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是“去市场”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的社会化形式把它应用于生产”,每个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就可以用“自然的、最恰当的、绝对的尺度——时间来表现这些劳动量”;就不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因此,“去市场”要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后进行。(3)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去市场”的具体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并“没有成了生活第一需要”。因此,社会产品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还要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只是“交换的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同时“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也是通行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2]因此,“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列宁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保留“等价交换原则”,这与“商品交换的原则”是统一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有可能“去市场”。
      3.“去市场”不等于“反市场”。“去市场”并不等于“反市场”,某些保留市场、利用市场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去市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过渡时期需保留市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个体所有制和私有制还要保留一段时间,银行、信贷、地租、合作制等市场机制还要利用,消灭商品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至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废除市场并没有说明,因为他们坚信理论需要实践检验,只有社会主义实践才能确定市场的存废问题。(2)主张利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3] 在私有制废除后,“价值这个概念实际上就会愈来愈只用于解决生产问题,而这也是它真正的活动范围”;“在决定生产问题上,上述的对效用和劳动支出的衡量,正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能余留的全部东西。”[4]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完全否定价值与商品的作用。(3)保留分工与交换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个人还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劳动还是一种谋生手段,社会产品在做了各项扣除以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还需要进行等量交换的原则,还存在社会分工。
      二、社会主义的“近市场”观
      科学社会主义的“去市场”理论并没有阻止“近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直与市场存在矛盾,其他社会主义思潮的探索加剧了这种矛盾的爆发。因此,“近市场”的社会主义传统是所有社会主义模式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空想社会主义矛盾状态的“近市场”萌芽
      空想社会主义时期,是否废除市场一直都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矛盾的问题。他们都主张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幸福的社会,但又基本不赞成废除私有制,圣西门和傅立叶都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圣西门明确提出,“立法者必须保证私有财产的自由使用”[5];而傅立叶则明确强调私有制刺激经济的积极性,甚至设想利用股票市场与资本流动的市场机制。他认为,如果每个成员“都可以购买股票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些股票可以继承或在每个法郎吉中都有的交易所中出卖,以保持资本的充分流动。”[1]25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内心深处也具有“近市场”的萌芽。
      (二)“近市场”的社会主义思潮
      市场社会主义坚持“近市场”的追求,经历市场二元论、中性论、联姻论、主导论,实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容。
      1.“兰格模式”——“近市场”的早期理论探索。“兰格模式”是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同哈耶克等进行社会主义辩论时产生,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中,后人称之为“市场社会主义”最早模式。核心思想是“比照竞争市场上的均衡决定条件,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竞争均衡条件,利用‘试错法’与‘模拟市场’来解决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尽管该模式没有实施,但对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很大影响,开创了社会主义“近市场”探索的先河。

    推荐访问:探源 博弈 路径 市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