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政策、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1-07-02 16:01: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研究落实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倡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架构、理论及实施路径,持续提升地方创建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社会信用整体水平提升和对外开放,是行业智库和专家学者应该跟踪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重点探索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问题和对策,提出了建设世界新型信用组织(WCO)和“信用全球”等前瞻性倡议。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信用强国信用全球
      作者简介:
      吴维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源。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大踏步进入小康社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探索完善我国社会信用实践,参与和引领全球信用体系与国际信用标准建设,打造开放、诚信、包容、共享的国家、政府、城市和企业形象,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国际化为先导,增进全球共识,凝聚更多力量和国际资源,拓展全球市场和各国之间的深层合作,赢得世界各国认可、信赖和相互尊重,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是国家部委、智库学者和地方政府需前瞻布局和有序推动的重大课题。
      规范、引导和推动地方政府创建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架构,建设“信用强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远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和积极推动的战略性部署。
      一、理论阐述
      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信用强国”,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赵东明:《诚信建设理论基础、现实要求和实践途径》,人民论坛网,2015年10月11日。
      (一)古典经济学理论
      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征信网,2012年1月10日。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源头。从17世纪开始,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逐步提升,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更加频繁。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多关注狭义的信用概念。那时候出现了银行信用,民商法逐步有了“债”的概念,信用通常指“信贷”或“借贷”。到了19世纪时期,经济学界对“信用”的研究不断增加。熊彼特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经济分析史》中提到,“将信用定义为‘信任’的提法,尽管贴近生活,但作为经济学的概念则不严格”。
      亚当·斯密着重于信用和人类经济行为关系的研究,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经济活动建立在社会习惯和道德的基础上。如果离开习惯和道德,人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将受到重大影响,将动摇交易基础。他认为人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经纪人”,存在利己的趋势;同时又是道德人,存在同情心、守信、利他等特征。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行为是一个自由的过程,人们应该遵从公平、信用的原则,以信用为基础,与他人开展相应的经济交往,并实现获利。如果普遍存在商业欺诈,将对本人和他人都不利。
      古典学派习惯于采用公债理论分析和看待信用问题。休谟的观点是,如果过多发行公债将丧失社会信用。斯密的观点是,发债初期需要依赖信用,而信用通常由银行予以担保。如果失信,政府必须用特别资源抵押才能发债,通常可以用国家的特定收入进行债务偿还的担保。李嘉图提出,可以建立偿债基金,从政府公共收入超過公共支出的部分获得资金来源,从而保证政府信用。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信用的理论
      邓宏伟:《基于信用链的建筑市场信用研究》,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信用是以社会信任为基础,与商品生产、货币经济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商品货币经济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的运动形式。
      韩冰:《信用制度演进的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信用
      是建立在彼此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交易基础和规则制度。
      (三)契约经济学理论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现代契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该理论认为,信用是一种契约关系,它存在契约关系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遵守信用契约关系,社会就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经济社会实际看,经济主体一般会从自身的成本效益考虑信用契约关系,进而选择自己的守信行为。从预期效果看,如果守信是最优选择,将减少社会的非对称信息,契约签订与执行成本就低,社会效率就高。如果失信是最优选择,参与者就选择隐瞒真实信息,就会加重社会非对称问题,从而提高契约签订与履行的成本,降低社会经济效率(哈特,1998)。
      (四)信用经济学理论
      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征信》2012年第1期。
      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信用经济学”。信用经济学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工具的研制、投放和流通理论,以及信用信息对市场交易的影响等方面。
      信用投放和流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货币本质就是信用,向市场投放信贷将影响对国民收入和物价等的预测。德国经济学家布鲁诺·希尔布兰德(Bruno Hildbrand,1812—1878年)根据交易方式,将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物易物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二是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时期,三是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时期。瑞典经济学家克尼特·魏克赛尔(Knut Wicksell,1851—1926年)提出和发展了“纯现金经济”“简单的信用经济”“有组织的信用经济”“纯信用经济”等概念。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对策 信用 理论 政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