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国对阿拉伯世界人文外交的历史回顾及现实挑战

    时间:2021-07-02 12:03: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albs/albs201106/albs20110608-1-l.jpg
      摘要:人文外交作为一种崭新的外交形式,是对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互动的有效应对,也是对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有机整合。人文外交以软实力理论、国家形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文明对话理论为依托,在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实践则为人文外交的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对阿关系中,人文外交在各时期都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当下,国际体系处于转型期,尤其是2010年年底以来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使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政策面临挑战。只有将人文外交继续作为我国对阿外交政策的重点,才能在政治动荡的阿拉伯世界始终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关键词:中国对外政策;阿拉伯世界;人文外交;国家利益;公共外交
      作者简介:闵捷,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2009级硕士生(上海200083);
      马云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2008级硕士生,沙特-中国商务理事会执行总监(利雅得11474)。
      文章编号:1673-5161(2011)06-0053-07 中图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多种权力的制约,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的互动共同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结构。传统的外交形式已不能满足国家利益拓展的需要,经济外交、人文外交等外交方式逐渐在国家的对外战略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本文认为,人文外交是对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等外交方式的整合,通过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以深化国际社会对于该国的认识,从而改善该国的国际形象。因此,人文外交具有战略性、总体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文外交的理论探源
      对于人文外交的基础,本文认为可以从软实力理论、国家形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文明对话理论方面进行分析。
      1、软实力理论
      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认为,软实力是一国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组成的基本要素。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其所期望的世界政治目标,是因为其他国家愿意追随它,或认可造成这一结果的情势。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不依靠威慑和报酬等硬力量得以实现,而是一种吸引力。人文外交则能够从战略高度合理使用产生软实力资源,从而起到增强国家实力的作用。
      2、国家形象理论
      从国际传播角度来看,国家形象是一国在国际舆论中所形成的整体形象,即他者认同,而提升国家形象则是人文外交的重要目的。关世杰在《国际传播学》一书中将国际传播定义为,通过政府、组织、个人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传递信息过程;李智在《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一书中写到,“从国际关系尤其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国际传播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在各民族文化系统之间流动的跨文化传播,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跨越地理性国境的跨国传播,而往往是一种由政府主导、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展开信息交流的特殊意义上的跨国或跨文化传播,因而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国际传播”;崔守军在《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一文中指出,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遭遇困境是由于“客观现实”和“主观建构”之间的脱节造成的:一边是中国不断改善和进步的政治经济发展面貌,另一边是西方主流舆论对中国议题的“妖魔建构”,导致中国的声音难以被西方国家所理解。因此,本文认为,人文外交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在看待人文外交的重要性上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理论不同。对于现实主义而言,文化和认同只不过是权力分配的表现,并不具有独立的解释力;对于理想主义而言,国家之所以战略性地运用文化和强化认同,与运用其他资源一样,仅仅为了推进它们的自身利益。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共有知识能够塑造国家利益,国家间关系是由共有知识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正是国家间的共有知识决定着国家对利益的认知及其外交政策。而作为以构建共有知识为目的的外交方式,人文外交通过国际大众传播、签订政府间文化协定及增进民间交流等方式,加强国家间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以此改变国际舆论对该国的认知,并改善该国的国际形象,从而拓展国家利益。
      4、文明对话理论
      本文认为文明对话理论是人文外交的核心理论之一。从文明对话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并不是如福山所言的“历史的终结”,而亨廷顿虽然看到了文明在当今世界中所占重要地位,但他的文明冲突理论并没有真实反映当前世界的主流趋势。笔者认为,文明对话理论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方向。文明对话理论认为,超越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对立的交流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显著特性。尽管在对立的共同体之间存在着紧张和冲突,但超越这些对立,建立更多的联系和互动,一直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大趋势。而人文外交正是对文明对话理论的具体实践。
      总之,人文外交在当代中国外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将近60年的外交实践,为人文外交的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中国对阿拉伯世界人文外交的历史回顾
      人文外交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实践中,更加体现出中国人文外交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49~1976年),新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人文外交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在面对西方对华封锁的情况下,新独立的亚非民族国家成为中国外交争取的对象。但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仍处在英法殖民主义势力的控制之下,他们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缺乏了解,甚至因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对“红色中国”持疑惧和排斥的态度。1950年8月,阿拉伯国家联盟还专门通过一个决议,宣布只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如何取得阿拉伯世界对新中国的承认,是当时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诉求。
      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了首届亚非会议,包括新中国在内共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其中12个是阿拉伯国家。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初步友好关系。在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中,周恩来总理的顾问达浦生和阿拉伯语翻译刘麟瑞都是爱国爱教且精通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对中阿领导人间的友好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之后,中国政府频繁和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包括宗教交流和签订人文协定等在内的人文外交实践,对中阿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55年5月,埃及宗教事务部长艾哈迈德·巴库里率团访华,与中国文化部代理部长钱俊瑞签订了中埃两国政府《文化合作会谈纪要》。1956年4月,中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率文艺代表团访埃,与埃及教育部长侯赛尼签订了中埃政府《文化合作协定》。这是中国与埃及签订的第一个文化协定,也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文化协定。1957年11月3日,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阿拉伯语频道开播。通过阿语频道的广播,新中国的政治立场得到了更多阿拉伯民众

    推荐访问:阿拉伯 中国 外交 人文 现实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