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可靠保证

    时间:2021-06-29 04:00: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要实行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建立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制度;保证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17-04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与每一个老百姓息息相关,是民族梦、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描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和改革的方向、重点任务。《决定》要求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我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阶段,正在向生态文明方向发展。生态文明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成果的总和。是指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正在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饱尝了高速增长带来的苦果: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灾害频发、气候变化。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女士出版《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指出了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有限的。同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阐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发表了《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政治承诺。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要求落实实施可持续发展。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讨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
      2.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及自然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新目标、再升华。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提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十一五”规划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规划主体功能区,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在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其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1]。
      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攀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2]。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压缩到几十年内集中显现;还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违反生态文明的做法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做保障
      制度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点,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的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决定》的亮点。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但是,我国面临的生态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制约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矛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隐患,生态产品成为目前我国最短缺的产品,生态差距成为最大的发展差距。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但必须承认,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及其部分领域和区域的无序开发、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是主要原因,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是更深层面的根源。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起步晚、比较散、刚性弱。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没有建立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不能很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一些领域,政府在直接配置资源或者在政府不合理干预下配置资源。部分地方官员为了短期的政绩,采取税收优惠、土地优惠、先征后返、财政补贴、电价优惠、降低环保标准等招商引资,带来产业转移的早熟,造成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占用土地的需求。工业用地、水资源、能源等的价格偏低,占用湖泊、河道、湿地、林地的成本过低或基本无成本,严重破坏生态。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超过其财力,迫使各地圈地卖地融资,导致耕地和生态空间过多占用。税收和价格机制还难以有效抑制对资源及其资源性产品的过度需求。GDP导向的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标准,对生态环境破坏缺乏制约和责任追究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推荐访问:中国 制度建设 可靠 生态 保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