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运用学术研究成果解读历史教材

    时间:2021-06-27 16:00: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学术新成果,扩展教学,历史大线索,两极格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1—0019—04
      历史学科的时代性不仅表现在关注社会热点,同时也反映在跟随时代发展而提出的新的史学观念和学术成果上。论及学术,中学历史教师往往觉得高深莫测,但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显然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高考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术思维的培养。
      冷战的起源,是很多研究国际关系史专家穷尽一生的课题,而冷战环境下的国际关系也极其复杂,若师生执着于细节一一探究,既无时间也无能力,更不是中学历史学习的目标。课标虽然要求了解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多极格局的形成,但落脚点都在认识历史规律,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事件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因此我认为,为学生展示冷战发展的大线索,勾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使学生了解冷战的长效影响是本课的主要任务。
      一、基本线索
      1.冷战具有历史必然性。
      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虽然是由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但客观上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历史长效性来讲,“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它们作为首要因素,与其他种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原因相结合,造成了不同国家间非常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相对实力的跳跃式增长和跌落性下降”。
      英国自光荣革命以后不断在世界上突出自己的优势,随着法德相继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欧洲拥有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权势使其足以影响并控制世界。但是,“大约从1890年起,欧洲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而美俄两国人口迅速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已遥遥领先于欧洲各大国……虽然欧洲在很长时期里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弥补它相对于世界其余地区的人口规模劣势,但关键在于技术是扩散的……美国在欧洲之外最早实现工业化,俄苏可谓紧随其后,现代化与其庞大的人口终于结合为超越欧洲的宏大国力。不仅如此,依靠超级规模的大陆扩张和领土集聚,这两个国家还拥有极为广袤的疆域和异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们同亿万人口一起,使之具备‘洲级大国’独有的巨大规模优势。”
      那么,是什么直接导致了美苏实力超过欧洲,进而开始世界范围内势力范围和利益的争夺?无疑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在美国,“从二战爆发到珍珠港事件的两年间,国际主义者和孤立主义者(相信美国相对超然的地理位置可以保障美国的安全,主张美国减少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以远离国际纷争)围绕是否应该援助英国和苏联与干预欧洲的战争问题,进行了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辩论。这场外交大辩论……实际上还涉及美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即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该如何处理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对外干涉是否会破坏美国民主和人民福祉,以及美国究竟应该扮演何种国际角色。”大辩论使自由国际主义思想(主张建立集体安全组织以维护和平,通过自由贸易来促进经济繁荣,并支持在海外促进民主)深入人心,与珍珠港事件一起,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走向。罗斯福在1942年1月6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的一段话,成为国家的共识:
      我们自己的目标是明确的:粉碎军阀强加在被奴役人民头上的军国主义,解放被征服的国家,在全世界各地确立和保障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我们不达到这些目标是决不罢休的。我们也不会满足于争取到这些目标后就收工不干。……这一回,我们下定决心,不仅要打赢这场战争,还要维护战后的和平与安全。
      自此,自由国际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它不仅主导了美国参战后的外交政策和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实际上也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遏制战略的思想基础。与二战后损失小而收获大的美国而言,这种领导世界的责任心有增无减,随着实力核裂变似地急剧增长而要求日益扩大外向空间。
      而斯大林的外交政策,也以二战为节点,呈现出显著变化。斯大林在1927年接见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时说:
      在国际革命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将形成两个世界规模的中心:一个是把那些趋向于社会主义的国家集结在自己周围的社会主义中心,一个是把那些趋向于资本主义的国家集结在自己周围的资本主义中心。这两个阵营的斗争将决定全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命运。
      1945年,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书记米洛万·吉拉斯说:
      这场战争的进程与过去的战争决然不同,在谁占领的地区可以由谁来建立自己的社会体系……这场战争不可能有其他结果。
      可见,二战前,苏联的外交战略基本上围绕保卫苏联这一中心,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改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苏联外交战略的中心便开始从战前的单纯保卫自己的安全转向主动扩大社会主义势力范围。
      战争期间紧密相连的两个超级大国,对利益及发展空间的要求被共同目标——战胜法西斯掩盖了。战后,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国家利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关系态势推动了美苏竞赛的演变。战后的苏联要求保留战争成果,扩大势力范围,而美国也不满足于充当“自由灯塔”,还要求对世界进行领导,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讲,意识形态对“冷战”的促成作用实际并不大,即使苏联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家利益的争夺也会导致美苏的各种“对抗”。因此,教学中没必要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差别导致了冷战的发生。
      2.“冷战”抑或“冷和平”?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显然,这里的“另一场战争”即冷战,而世界重建的原因不外乎两个超级大国对各自利益的维护和争夺,是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但是,“从所谓冷战的整个时期来看,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频仍,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说世界总体处于和平状态并不是否认国家之间在利益和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争斗。至于备战乃至战争,那是各国军方始终考虑的永恒主题,是他们的职业,而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全面和经常的题目。”

    推荐访问:研究成果 解读 学术 教材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