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从文学场的斗争逻辑看歌德的自主美学

    时间:2021-06-15 12:03: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运用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分析了富有的精神贵族歌德独立而自信的习性,这种习性驱使他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文学场中率先发起了一场培养纯粹艺术的符号革命;革命者歌德在与他律的祖父辈、父辈和同辈作家的斗争中,建立并捍卫了艺术自主的原则,创立了文学场的自主法则——先锋派作家之间的自由竞争,这一法则的首创使他成为“为艺术而艺术”潮流的先驱。
      关键词:歌德;文学场;习性;斗争逻辑;艺术自主
      中图分类号:I51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2-0024-10
      
      歌德的非体系化的纯艺术观使他成为德国古典自主美学的创立者之一,他对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文学场中的他律原则采取了“义愤、反抗、轻蔑”的态度,建立了自主的、创造性的天才美学,提出了把艺术美当作唯一的神来敬奉的艺术宗教,要求艺术家摆脱政治、经济、宗教和虚伪道德的约束,创造出形式美和内容美相统一的艺术美。在与他律的祖父辈、父辈和同辈作家的斗争中,他创立了文学场的自主法则,“即在创作者一预言家之间的自由竞争”,这一法则的首创使他成为福楼拜和波德莱尔等人的先驱。他提出的艺术自主的原则和先锋派艺术家之间自由竞争的法则为日后德国高度自主的文学场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艺术自主(Autonomie der Kunst)指文学艺术(包括艺术创造力和艺术产品)的自身规律性、非派生性和无外在目的性(即非功利性)。艺术自主这一概念乃从法学和道德哲学领域移植而来。“自主”(Autonomie,亦译“自律”)一词源于古希腊语autonomla(自我立法)。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约公元前425)在《历史》一书中提出的“自主”指的是一个城邦在内政和外交上的政治“自由”。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400)运用“自主”一词来表示一个城邦的“有条件的自治”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康德在哲学上将自主定义为理性的自我立法,他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1785)一书中运用“自律”一词来表示实践理性的自决和意志的自律,并将意志自律视作“道德的最高原则”。在《判断力批判》(1790)一书中,康德将“自律”一词运用于美学领域,他将审美自律定义为反思判断力的自我立法,即审美主体的自主: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是“基于对(在被给予的表象上的)愉快情感作出判断的主体的一种自律,亦即基于他自己的鉴赏”。德国小说家莫里茨(1757-1793)在《论对美的创造性模仿》(1788)一书中提出美即“内在的完美”,并将非功利的美与有用的事物区别开来。席勒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美学,他在《论美书简》(1793)中将艺术规定为“感性事物的自律”,将美定义为“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自律”。但康德的艺术自主观是不彻底的,他在纯粹美之外还提出了依存美,席勒的美学观则是前后不一致的,因为青年席勒将戏剧视作道德教育的学校,莫里茨则缺乏文学场内和场外的影响力,而歌德终生都坚持艺术自主,他凭借丰厚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利用自己在场内和场外的名望,确立了纯粹艺术的合法性,为纯文学创作和艺术品收藏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他不计利害,不谋私利,在不自主的德国文学场中单枪匹马地反抗政治、经济、宗教和道德对文学的辖制,努力使文艺从功利的世界返归审美的王国,他在艺术生产场中发起的培养纯粹艺术的第一次“符号革命”。为十九世纪末格奥尔格派的二次革命树立了榜样,格奥尔格派继承了歌德和波德莱尔等人的遗产,最终以集体行动在德国建立了高度自主的文学场。
      
      一、青年歌德的艺术自主观
      
      富裕的市民之子歌德于1765年踏入文坛,当时统治德国文学场的是早期启蒙动文学家戈特舍德(1700-1766)、博德默(1698-1783)、布赖丁格(1701-1783)和盖勒特(1715-1769)。德国早期启蒙运动文学效法十七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和英国的弥尔顿,强调文艺的任务是对人进行理性和道德教育。锐气十足的歌德对祖父辈作家们的说教文学极其厌恶,他指出祖父辈作家们的共同错误是模仿自然,师法外国,只突出“道义上的目的和好处”,缺乏“国民性的内容”和“创造性”。新锐作家歌德将早期启蒙运动文学贬为过时的文学,他所欣赏的对象是父辈作家中的佼佼者:莱辛(1729-1781)、克洛卜施托克(1724-1803)和维兰德(1733-1813)。这三个处于上升时期的名作家决定了当时的文学生活,并以其文化资本在当时的文学场中形成了三人鼎立的局面。
      歌德步入文坛时,德国文学场的力量对比已开始发生变化。好斗的莱辛发表了《文学书简》(1759),他猛烈攻击当时的文学教皇戈特舍德,反对戈特舍德僵化的古典主义诗学。他指出戈特舍德的最大错误就是把德国戏剧法国化,而不管法国化的戏剧是否适合德国人的思想方法。通过对戈特舍德的总攻,莱辛终于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夺取了德国文学场的统治权。新进作家歌德发现莱辛已占据了文学场的霸权地位,1769年2月14日,他在致画家厄泽尔(1717-1799)的信中将莱辛称作令人敬畏的“征服者”。歌德对文学新权威莱辛怀有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承认莱辛在戏剧创作和文学批评上的成就,另一方面又和莱辛保持了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感来自代际差异,歌德在《诗与真》中谈到父辈作家莱辛时最常用的人称代词是“我们”,他写道:“必须是年轻人,才能想象莱辛的《拉奥孔》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指的是比莱辛等父辈作家年轻的歌德的同辈人。
      文学场是一个竞技场,布尔迪厄(1930-2002)把文学场的代际斗争称作“老化逻辑”:先锋派作家为了在文学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和夺取文学的定义权,必然会对地位稳固的经典作家发起挑战。文学新教皇莱辛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了革新,提出了一套现实主义戏剧理论。他认为戏剧要真实,剧情要合乎逻辑;悲剧对心灵的净化所引起的趋善避恶的效果,不是出于被动的害怕,而是出于主动的认识,这种净化是真正的道德上的提高。文学新权威莱辛所制定的启蒙主义的新的金科玉律必然会引起新锐作家歌德的反感。1772年7月中旬,歌德在致赫尔德的信中写道:“《爱米丽娅·迦洛蒂》也只是思维的结果,其中根本没有偶然或情绪的成分。我想说的是,我们完全可以运用我们的理智来发现其每场和每句话的前因后果。”歌德反对莱辛的理智布局和精巧构思,反对文学的道德化,转而强调情绪、情感和自然。强调情感、推崇自然、崇尚天才、主张个性解放是当时的先锋派——狂飙突进运动(1767-1785)作家的共同特征,而狂飙突进运动是以赫尔德和歌德为代表的新锐作家对以莱辛和维兰德为首的启蒙主义经典作家的反叛。造反的先锋派的精神领袖就是比歌德年长五岁的赫尔德(1744-1808)。赫尔德继承了卢梭和狄德罗等人的感觉论,他坚决反对冰冷的理智和枯燥的学识,推重感觉和情感。他认为文学就是用感性的形象来体现人感觉到的东西;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它是否遵守了有关规则,而在于艺术家的个人才能是否发挥了出来;语言天才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天才,是具有丰富想象

    推荐访问:歌德 美学 斗争 逻辑 自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