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策略研究

    时间:2021-06-11 16:03: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大,情况更复杂。民族院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其表现出的问题不仅与其他本科院校类似,而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基于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民族院校学生主体性培养、受助学生诚信管理、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推行的精准资助等视角,研究改进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民族院校;贫困学生;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5-0131-02
      一、引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兴国强邦的重要推动力,对于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懈怠。国务院有关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中明确说明,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尤其是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过低、资助面过窄的问题较为突出。完善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要求。
      二、当前民族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民族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等、要、靠”思想浓厚。学生因为直接获得金钱和物质的资助而产生心理惰性,认为国家和学校对其进行资助是理所应该的,在心理上逐渐产生“等、要、靠”思想,缺乏勇于拼搏、自力更生的精神。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没能与经济资助双轨并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学校往往只是给予其经济和物资援助,而没能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三,资助对象认定工作难。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许多学生谎报家庭收支情况,再加上学校没有后期跟踪追访,导致很多学生捏造自身家庭收支情况,真假贫困生难辨。其四,资助方式及渠道单一。目前学校与社会各方没有形成契机,很多院校没能利用社会平台支持贫困生资助工作,导致资助方式单一。
      三、完善民族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策略
      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因家境比其他大学生贫困,心理上更应得到学校各方的关注及适当的引导。而学校面对这部分较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该如何进行资助呢?笔者通过搜集文献材料及实地调查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从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来帮助民族院校贫困生
      从大学生主体性出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民族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促进本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民族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其德育工作和其他高等院校存在不同之处。民族院校应结合本地区学生特点,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该校有49类少数民族学生,其中以壮族、瑶族、苗族学生居多。学校开展多项公益事业,让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群众,体验生活,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发挥其心理认同、生活习惯、民族语言等优势,更好地融入社会,以自己的行动感恩社会。该校已成立了致力于公益服务事业的雨露服务队,以及素质拓展队,重在培养个人处理事情的良好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自成立以来,吸纳了一些此类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感恩心态以及服务意识,以求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学生通过参加此类志愿活动锻炼意志,增强了自信心,树立了“自强、自信、自足”精神,脱离“等、要、靠”思想。
      (二)加强贫困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受资助的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给予其物资资助同等重要。学校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往往忽略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贫困生在得到校方给予的资助后心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此时学校可安排心理指导老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者以一对一聊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对待受获资助这件事情。鼓励其得到资助后更应奋发图强,感恩学校和社会,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避免受资助对象产生惰性思想和心理。学校层面不能把贫困学生当成一个弱势群体,而应培养他们追求卓越的品质,让学校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成长空间,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对贫困生群体推进精准资助、精确帮扶措施
      贫困生身份难以认定问题已成为各大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难点。确保贫困帮扶工作的公平公正前提是贫困生的认定问题。各大高校中不乏出现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不完善性而导致有些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没达到贫困水平的大学生把资助金用于购买奢侈品、旅游等现象。在以往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学生只需填写自己家庭的年收支情况,并附有所在地政府印章,交予学院并学校,审核通过即可认定为贫困生。这一系列的认定工作存在不完善性是因为没有进行阳光操作管理。同时,认定工作施展过程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确保资助资金用准用足。
      2015年1月,习近平在走访云南时提出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之后精准资助也运用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精准资助首先要精准识别,也就是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其次是精准帮扶,针对以前资助面过大的问题,现在推行精准资助可缩小资助面,便于认定工作的开展及管理;最后是精准管理,后续管理是精准资助的保证,建立起贫困生的信息网络系统,将贫困生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等录入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如此一来,民族院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可做到精确、公平以及全面。
      (四)呼吁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
      经济困难在学校层次是学生群体问题,而在整个社会层次来看则是社会性问题。贫困生不仅是个体贫困还常常伴随着整个家庭贫困。只是立足解决贫困生个体贫困问题,收效甚微。这就需要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学校应与政府和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争取社会多方支持,与贫困学生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同样,整个社会团体应该从家庭层面关注民族院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解决贫困生的家庭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自主问题。社会各方可以让贫困生发挥其一技之长,帮助其家庭甚至家庭所在地区脱贫致富,这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根本点。寻求社会资源,拓宽资助渠道是解决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确保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完善与创新是推进民族院校教育稳步前行的重要举措。民族院校根据学校及学生的特点,确保经济资助与心理健康指导缺一不可,物资帮助与思想教育齐头并进;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多方式多渠道资助,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自信心;推进精确资助;推动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等,这些策略对于做好民族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回顾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23-132.
      [2] 刘炜,陈晓敏.宁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现状及教育对策[J].宁夏大学学报,2008(2):161-164.
      [3] 李贞举.浅析当前民族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J].人力资源,2008(3):154.
      [4] 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6-87.
      [5] 王红,陈纯槿,童宏保.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11(9):74-78.
      [6] 王丽丽.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5):208-209.
      [7] 张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2):108-111.

    推荐访问:资助 经济困难 院校 策略 民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