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锻炼的群体心理学分析

    时间:2021-06-01 04:01: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ykx/tykx201404/tykx20140415-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ykx/tykx201404/tykx20140415-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ykx/tykx201404/tykx20140415-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ykx/tykx201404/tykx20140415-4-l.jpg
      摘要 探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心理特征有利于体育组织的发展与有效管理。本研究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方式设计量表,以891位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为调查对象,基于群体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四个假设:成就感因子、乐群效应因子、心理归属因子、群体领袖因子,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结果显示四个假设均成立;用LISREL8.53软件构建了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心理特征全模型,各项指标显示拟合良好。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成员在成就感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成员在乐群效应因子与心理归属因子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在群体领袖因子上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在此基础上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提出管理启示。
      关键词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体育锻炼;群体心理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4-0067-07
      目前,关于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1]、草根体育组织、自发性体育组织、非正式体育组织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是从成因、识别、发展阶段、演进路径以及管理方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现有成果中鲜见对群体心理方面的研究。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群众自发性的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主要节点,但其组织形成的群体心理构成如何?怎样的干预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怎样的管理可以促进群体的稳定发展?这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可以说,若不了解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群体锻炼的心理变化特征,就难以了解锻炼群体的互动过程,就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探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群体心理构成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1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基本假设
      1.1前人相关研究
      1895年,古斯塔夫·勒庞发表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勒庞认为:“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称为一个组织化的心理群体。”[2]并且个体具有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领袖、群体促进和干扰效应[3]。1908年,麦独孤发表《社会心理学导论》,提出的社会行为本能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结群本能[4],他运用这一理论解释群体心理问题,其研究与勒庞的群众心理学的结论一致。但随着莫雷诺倡导的社会测量学、梅奥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人际相互关系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等将实验的方法引入群体心理学领域,致使群体心理研究转向小型群体心理问题,小群体研究成为群体心理学领域的关注热点。关于小群体心理的研究可归纳为:群体的群体顺从(乐群效应)、凝聚力、领导或领袖、成就与归属等[5],这与勒庞、麦独孤的早期研究相吻合,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中西方文化及人际关系的差异致使西方的相关研究无法直接“拿来”应用,在研究中国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群体心理时,必须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及人际关系构成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以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群体心理特征,以便为其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1.2相关理论与基本假设
      群体心理学认为,群体对个体产生认同感具有群体促进和干扰作用[6]。由于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而获得了进步与成功,自然而然地得到群体的认同,个体会产生一种“群体成功有自己做了贡献”的成就感[7]。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组建的目的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消遣娱乐,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个体间对体育锻炼有感兴趣的话题,彼此之间沟通频繁,个体的主张或观点会因得到了锻炼伙伴的认同或者被群体采纳而感到自豪,个体从心理上获得一种特别的成就感。据此,假设1: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锻炼具有成就感特征。
      麦独孤(1908)的社会心理行为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结群本能。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是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的,呈现出群体锻炼效果好于个体锻炼的效果。结群行为可以影响个体,使个体的行为趋向呈现与他人行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心理现象,循环反应使群体产生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即产生了乐群效应[8]。由于群体锻炼,彼此间交往频繁,进而产生了友谊,群体心理学的知觉规律显示:群体之间通过互动产生认同感,认同的机会越多,乐群效果越明显。据此,假设2: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锻炼具有乐群效应特征。
      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归属感是指隶属这个团体的感觉,归属心理的产生是人的本性需要所致。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通过群体锻炼,在心理上、感情上对群体产生了认同感、依赖感、安全感,这些感觉最终演进为锻炼成员之间的群体归属感[9]。群体成员因为健身娱乐的共同目标,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愿景,在心理上发生共鸣,曾经共同感受与体验过成功与失败,进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依赖关系,有“我们是一类人”的归属感,互称“咱们……”、“我们……”等等。假设3: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锻炼具有群体归属感特征。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提到:“有群体的地方就有领袖。领袖能够帮助群体形成一致的意见,是各色人等形成组织的第一要素,然后利用他自身的影响,使群体有效地运转。”[10]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形成是一种以血缘、地缘、趣缘结合为主的锻炼群体,在公园、广场、空地,以及各种俱乐部的锻炼群体中,常常出现跟随和附庸某个核心人物或几个核心人物的现象,组织行为学将此类人称为“魅力型领袖”。假设4: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锻炼具有群体领袖特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144个农村的891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见表1-表2)。研究对象中性别比接近1∶1;平均年龄42.81岁,年龄结构中40岁以上占61.6%(25.9%+20.0%+15.7%);学历结构中初中以下的人数比例占66.6%(34.7%+24.2%+7.7%)。

    推荐访问:社团 心理学 群体 锻炼 成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