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也谈中日甲午战争研究中的层累现象

    时间:2021-05-28 16:05: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 甲午战争,学术研究,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9—0008—09
      
      甲午之败,割地赔款,丧师辱国,空前旷古。中国为何战败?且败得如此之惨?百余年来,国人不断进行探讨和反思,试图找到答案。笔者以为,探寻中国战败的原因是甲午战争研究的主题,也是甲午战争教学的核心。拨云见日、厘清事实乃专业研究者的责任所在,了解学术动态、吸收研究新成果则是专业教师的知识所需。自甲午战争后就有很多论说流传,如“武器落后”论、“慈禧挪用军费”论、海军“未添一船”说、“两舰三弹”说、“主炮晾衣”说等等。这些大多源自战争参与者的说法,被后世专业学者引之为据后,影响倍增。近20年来,经一批学者的不懈努力,事实真相已基本还原,但很多中学教师知之甚少。
      曹华清老师《让“层累”现象远离中学历史教学——从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说起》一文(见《历史教学》2010年3月上半月刊,以下简称“曹文”),以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避战求和”问题为例,对中学教学中的“层累”现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不加分析地套用代代因袭的结论、观点,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处理的简单化、片面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途径加以详尽论述,对于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很有裨益。笔者读后,深受启发,亦有同感;但也发现曹文有关“避战求和”的数条重要论据本身亦是“不加分析的套用代代因袭的结论、观点”,并未达到作者提出的“与时俱进,了解学术动态,吸收最新成果”。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厘清相关问题,颇有必要。故此不揣鄙陋,略陈管见。
      
      一、清朝陆军的装备
      
      李鸿章是甲午战争前期清军的统帅,他把失败归之于武器装备的落后,称:“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拙,则利钝悬殊……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前线战将宋庆、依克唐阿等人,也屡屡强调武器质次量少。后世史家往往据此将武器装备落后,作为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曹文亦言清军“不仅战术不济,而且装备差,除淮军、奉军及练军之外的军队仍沿用刀矛抬枪等旧兵器”。其实,对这个问题应做具体分析。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淮军、湘军、练军,即使部分绿营兵和八旗兵,均装备了从欧洲进口或中国军事企业仿制的近代枪炮,曹老师说“除淮军、奉军及练军之外的军队仍沿用刀矛抬枪等旧兵器”,似不准确。甲午战争参战的地面部队,前期以淮军为主,辅之以东北地方军和宋庆所率毅军;后期则从全国调集了以湘军为主的大量增援部队。值得注意的是,清军的装备基本上能够随着西方武器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特别是淮军,其更新速度之快和近代化程度之高,在清军各部队中首屈一指。
      淮军在1864年便装备了12磅至108磅不等的火炮,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枪、土炮。1870年代以后,西方更为先进的后膛枪炮开始输入中国,英国的马梯尼、士乃德、法国的哈乞开司、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枪种,均进入淮军。到甲午战争前夕,部分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主要枪种有奥地利的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枪等。如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快枪”。在平壤战役中,据日方记载,清军使用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发枪。在炮兵装备上,淮军主要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克虏伯式后膛炮。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鲁森式钢炮还是西方80年代末才发明的速射炮。由此可见,淮军的装备无论是质与量,都堪称一流。李鸿章说平壤之败乃“因器械之相悬”是站不住脚的。
      与淮军相比,其他部队的装备均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距,但有的还是相当精良的。如直隶练军一律装备洋枪洋炮,到19世纪90年代前后,还装备了新式毛瑟枪和克虏伯炮。一些内地省份,如江西、贵州、云南的练军,也都装备了近代枪炮。东北练军“开斯、毛瑟等枪无多,大半皆来福枪、快枪,余则以刀矛充数”。练军亦非全部使用新式兵器,可见,曹老师“除淮军、奉军及练军之外”也不准确。
      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又紧急筹办大批武器。从有关资料来看,数量非常庞大。如1894年9月,由上海运往天津毛瑟枪1200枝。光绪二十一年初,李鸿章称,“许景澄购来毛瑟枪一万零八枝,业经全数分拨各军应用”。南洋所购马梯尼10400枝,马枪1000枝,议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线马梯尼5700枝。此外,沿海各省库存枪炮也大批解赴前线。截至1894年10月,南洋大臣刘坤一就前后协济各省后膛洋枪14000枝。广东于1894年8月送到北洋新旧毛瑟枪各2000枝。到11月,两广总督李瀚章奏,已先后调拨各地洋枪16000枝,以后又续拨马枪、步枪2600枝,子弹360万颗。年底,还拨给吴大潋部钢炮30尊。这些武器无疑对改善部队装备起了重大作用。本来装备落后的湘军,到战争后期装备也大为改善,如陈浞部已配备了快利枪和新马梯尼枪。
      某些地区即使装备确实不足,枪械落后,但并非毫无长处。山东的陆军确实装备较差,但沿海战略要塞如烟台、威海海口各炮台所装备的火炮却是比较先进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烟台有各种口径火炮27尊,均是后膛钢炮,其中22尊是快炮。威海卫是水师提督衙门的驻地,各炮台配备的火炮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均属上乘。据统计,该地25座炮台,共配备进口的各种口径平射炮、地陷炮、行营炮、曲射炮达167尊。由此可见,如果说威海卫之战失败的原因是装备落后,恐怕无论如何也难以令人信服。
      以上材料足以说明李鸿章所谓日本“船械愈出愈精”,中国“相形见绌”的说法是不足信的。实际上,近年来姜铎、董蔡时等多位学者研究认为,在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装备在总体上是占优势的”。此说尚在讨论中。至于李鸿章“自户部奏定光绪十四年之后不购新械,武库已空如洗”之类的说法,至少是夸大其词。李之“武器落后论”意在掩饰其麾下淮军的腐败和自己指挥上的失误,宋庆、依克唐阿等自然会随声附和。
      
      二、北洋海军的后续建设
      
      北洋海军自成军后就“未添一船”的说法常为治史者引用,影响之大,迄今未止,这是一个典型的“层累”现象。曹文说北洋海军“在光绪十五年后,基本上再无建设可言”,显然因袭此说,只是用语稍缓。溯本追源,此说最早见于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1894年5月29日)李鸿章的《校阅海军事竣折》:“臣鸿章此次在烟台、大连湾亲诣英、法、俄各铁舰详加察看,规制均极精坚,而英尤胜。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两个月后,李鸿章在《复奏海军统将折》中又重申此说。甲午战后,北洋海

    推荐访问:甲午战争 中日 也谈 现象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