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校园暴力预防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1-05-06 08:03: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愈演愈烈,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就目前而言,全球各国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避免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只能站在法律的层面在事后进行解决,这样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此,本文认为应从犯罪的心理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样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暴力事件预防机制,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校园暴力 犯罪心理 预防机制
      作者简介:曹雅婷,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法治发展、法制教育和青少年犯罪心理等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096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在我国屡屡发生,甚至是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瞩目的问题。究其发生的原因,大多数人都认可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接下来,本文就探究校园暴力预防机制构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通过详细分析两起案例中犯罪的心理,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校园暴力概述
      根据世卫组织对暴力一词的定义:对自我、他人、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有意地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体力或武力,其结果是造成或很可能造成伤害、死亡、心理创伤、畸形或剥夺。所谓的校园暴力又被称为校园欺凌。这类案件不同于学生之间普通的打架事件,而是属于学生之间以强凌弱的行为,同时,这种行为带有长期性、针对性和群体性的显著特点,而且大都发生在校园里或者校园的周边,因此,我们称之为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具有丛生的特点,与人物、场所、地点和事件发生的范围等因素有着极大的关联,也就是说该类事件不是平均分布在各个学校之中,而是集中在某部分学校与特定的学生群体中。同时,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故意伤害罪约占57%,故意杀人罪约占6%。此外,据相关部门的调查表明,近年来,校园暴力欺凌案件呈现出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在被曝光的施暴者中,年龄最小的仅有7岁,而且,女生成为该类事件中主要的施暴者,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曝光的校园暴力欺凌案件中,有76%的施暴者均为女同学。而且经研究发现,施暴者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人缺少同情心;第二,性格霸道,冲动,倾向于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第三,行为上较为突出,易得到同学的认可。而被欺凌者则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性格较为内向,平时胆小怕事;第二,在同学里缺少朋友,较为孤独;第三,身体方面存在障碍或其他问题;第四,在性格上与他人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校园暴力预防机制构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当前,校园暴力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西方国家,校园暴力案件频繁发生。据美国卡特丽娜·科林斯等人的研究发现,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与学生朋友的数量具有较大的关联,而且,朋友的数量与其受到欺侮的次数呈现出负相关。近年来,美国加大了对校园暴力案件的惩处力度,起哄者、围观者都要被连坐判刑,至于普通的打架事件,涉事者也会被开除学籍,这样就降低了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率。而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网络更是迅速普及,这是科技和生活进步的体现,但由于网络上存在着许多不良的思潮,受此影响,加之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父母几乎没有时间陪伴、管理孩子,导致很多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这是校园暴力案件屡屡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当案件发生后,人们普遍会找学校的责任,因此导致相关教师和学校为了该校的声誉,刻意隐瞒和否认,直至证据确凿,“纸包不住火”了才不得已承认,这也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暴力,认真研究,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该类事件的发生。
      (二)研究的意义
      我国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这条法律在执行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几乎没有家长与学校主动提出申请;第二,我国具有少管所性质的工读学校越来越少,而且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第三,问题学生之间的交叉感染;第四,会对进入工读学校的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针对校园暴力案件的屡屡发生,其普遍性和严重性得到了全社会的热议和关注,基于此,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属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了专项通知,明确规定:各校要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也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同时,习总书记还在讲话中指出“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通过对校园暴力案件中施暴者犯罪心理进行研究分析,能够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同时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和干预,培育他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正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具体案例分析
      (一)安徽太和县校园暴力事件施暴者犯罪心理分析
      2017年4月,安徽太和县某初中13岁女生在学校遭遇校园欺凌,被十几名女生围殴并撕扯衣服,施暴者还拍了视频传到网上,更有甚者,围观者还声称“太精彩了”。而受害者的母亲直到一个月后在网上看到视频才知道女儿的遭遇。这次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根据调查,施暴者中的刘某和林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辍学不读了,一直在社会上混,形成了较为偏激的性格,为了QQ头像这样的小事,就纠集多名女生对受害人进行欺凌殴打。除刘某和林某外,其他参与的女生中也有多名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

    推荐访问:构建 预防 机制 校园暴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