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学生参与意向视角下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推进路径

    时间:2021-04-21 20:03: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834/zyjh20183409-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834/zyjh20183409-2-l.jpg
      摘 要 中职学生是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政策的需求主体,其参与意向是决定中高职衔接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因素。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欠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意向较弱。对于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重要他人或团体正向行为引导的缺失以及社会支持匮乏下自我效能感不足构成欠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意向弱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原因。以学生参与意向为视角,欠发达地区要以价值养成机制的构建增强价值引领、以资助制度的健全完善成本补偿体系、以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为途径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中职学生;参与意向;欠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34-0048-05
      中高职衔接适应我国产业“高级化”转型的现实需求,服务于受教育者的可持续性发展,彰显着职业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共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当前,通过五年一贯制、“3+2”或“2+3”五年一体化培养等模式,东部发达省份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升学比例已经达到了60%~80%。2014-2015年,广西中高职衔接学生升学比例约为30%,即使考虑到区域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本需求层次的差异性,这一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比例过低的问题。现阶段,相关学者多从教育系统升学渠道不畅、口径过小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的问题来解释这一现状,却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潜在需求主体在中高职衔接中的行为选择。本文基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反思,旨在从受教育者的行为选择出发,探究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问题解决的路径。
      一、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决策模型假设
      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刺激下所表现出的外显活动。勒温(Lewin)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主观需要与客观条件的同时具备使个体潜在的心理动机向现实行为转化。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活动,是理性主体出于对自身需要与环境条件评估所作出的决策结果。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的一般决策过程。计划行为理论包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五个要素。行为意向指个体对于采取某一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个体对于特定行为的意愿。行为态度指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的喜爱程度[1],包括由个体心理因素所形成的内生态度以及由外部补偿性刺激所形成的外生态度。主观规范是个体在作出是否执行某个特定行为决策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2],反映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包括由领导或组织施加的指令性规范以及由重要参照个体的示范效应所产生的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的某项特定行为的可行性程度,反映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3],包括个体基于对自身能力认知以及对资源的控制力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4]。行为意向是个体做出行为决策时最后的前因变量[5],对行为的发生与否具有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机制间接作用于个体的现实行为选择。计划行为理论综合考虑了影响行为的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被广泛应用于饮食、药物成瘾、运动、社会与学习等领域。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计划行为理论对出于理性决策且非个人意志可完全控制的人类行为具有相当的预测力。
      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通过五年一贯制、“3+2”或“2+3”五年一体化培养等多种途径升入高职教育阶段学习的行为。从需求侧的角度看,参与中高职衔接与否作为一种受教育选择行为,是建立在个体的兴趣、诉求、生涯规划等内在心理因素及家庭、学校、同辈、社会等重要他人或团体的影响之下,潜在参与主体基于成本-收益考量所做出的理性决策。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在总体上具有排他性的筛选作用,以实现高能力水平者与低能力水平者的分离均衡,提升公共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为受教育者带来显著的私人收益,因此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由受教育者分担部分私人成本。排他性筛选与成本分担使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行为决策处于非个人意志可完全控制的情境。学生参与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主体选择性与条件限定性使计划行为理论非常适合用以描述、解释中职学生的行为选择。因此,可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构建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行为决策理论模型,见图1。
      本研究接受计划行为理論中行为意向作为预测行为的最佳指标的理论预设,认为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意向能够对其现实行为进行有效预测,重点描述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意向的强弱程度,探讨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与其参与中高职衔接的行为意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本研究认为中职学生对于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认知、对于主观规范的认同以及社会支持分别构成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对三者变异程度的合理解释,构成进行行为干预的主要对象。因此,共形成六个研究假设。假设1(H1):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态度正向影响其参与中高职衔接的意向;假设2(H2):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其参与中高职衔接的意向;假设3(H3):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其参与中高职衔接的行为意向;假设4(H4):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认知正向影响其行为态度;假设5(H5):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主观规范认同正向影响其主观规范;假设6(H6):中职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其知觉行为控制。
      二、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欠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开展探索性工作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在征询受访者的性别、身心状况、户口类型、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情况等相关基本信息外,主要征询其参与中高职衔接的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价值认知、主观规范认同、社会支持。除基本信息外,本问卷结合相关研究结论及前期访谈结果共形成了35个题项。其中,行为意向量表包括5个题项,体现了解、准备、参与考核三个不同程度的正向表现和升入本科、直接工作两个反向表现;行为态度量表包括4个题项,从获得收益、使人快乐、符合心愿、认为积极四个维度体现学生对参与中高职衔接行为结果的评价;主观规范量表包括6个题项,分别询问受访者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学长/学姐、学校领导、国家(职业教育政策)6类重要主体对其参与中高职衔接的看法。知觉行为控制量表包括4个题项,分别从控制执行力、通过升学测试、获取经济支持、完成高职学业四个维度反映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自我效能感。价值认知量表包括5个题项,分为获取知识、职业发展、他人认可、经济收益、社会贡献5个维度;主观规范认同量表包括6个题项,分别反映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学长/学姐、学校领导、国家(职业教育政策)6类重要主体意见的认同程度;社会支持量表包括5个题项,分别从信息掌握、政策宣传、课业指导、家庭条件、能力水平五个维度反映学生参与中高职衔接的社会支持水平。除基本信息外,问卷所有备选答案均采用五级制李克特量表形式:1表示非常反对,2表示反对,3表示一般,4表示赞同,5表示非常赞同。

    推荐访问:下欠 衔接 高职 职业教育 视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