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地权风云

    时间:2021-03-25 00:04: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jgj/cjgj201113/cjgj2011130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jgj/cjgj201113/cjgj2011130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jgj/cjgj201113/cjgj20111302-3-l.jpg
      土地从私有到集体与国家所有的跌宕起伏,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分析,这不仅是关系中国8亿农民安身立命的核心问题,关系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耕者有其田
      要了解中国土地问题的实质及其演变,必须将纪录中国社会发展的镜头拉回到20世纪20年代。
      1927年9月20日。湖南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1500多名工农革命军官兵在操场中心静默站立倾听,操场前台阶上,毛泽东以浓重的湘潭口音慷慨激昂地发表讲话。
      这是秋收起义爆发后的第11个清晨。此前一晚,毛泽东力排众议,说服工农革命军一、二、三团改变此前继续强攻长沙的错误决策,打出了第一面工农革命军红旗,确定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方针,从此将中国共产党带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道路。
      革命情绪高涨的工农革命军,烧了文家市大地主彭伯堂的看花楼,分了他家的盐和谷。同时,革命军打开了过去一直由土豪把持的文家市积谷仓,把粮食分给了农民,并组织部队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群众。
      “打土豪,分田地”,这个镶嵌在文家市里仁小学砖墙上的红军标语,成为了中共进行土地革命的开端,其背后蕴含着“发动农民群众起来闹革命”的政治谋略。这是中共成立以来,第一次明了中国道路的探寻: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到达井冈山之后,组织工农政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毛亲自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颁布的第一部完整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强调: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然后交给农民使用。
      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江西中南部的兴国,在总结井冈山经验后,《兴国土地法》很快颁布。这部土地法把原来《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成了“没收地主的土地”,没有再提及没收贫农、中农、富农的土地。
      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使广大贫农翻了身。
      “我们今天来看,《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其实就是为将来实行土地国家所有制做准备。”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分析道,当时这样的土地改革路线,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具有决定性的群众支持。
      根据史料记载,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为例,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农民就达3万多人。整个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县(市),参加起义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有数百万人。
      此时,距中国共产党成立仅十余年。
      历史的时点进入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为重点,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放在了次要位置上。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了地主共同抗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大大激发了农民支持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最可靠保证。
      杜润生,中国农村问题专家。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一轮延续到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农村进入全面性大革命的最初一役”,使“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从而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打败国民党数百万的军队,顺利建立新中国。
      一个淮海战役,5000万农民推着独轮车,赶着小毛驴,从山东、山西、河南等省,一直到前线,在中原大地上构成一幅历史的宏伟画卷。“没有土地改革,就不会有人民战争的胜利。”在杜润生看来,这场改革意义深远,甚至影响到了十年后的“合作化”和三十多年后的“包产到户”。
      
      土地集体化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271天。
      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约1.6亿人口,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而有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则尚未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继续推行势在必行。
      这次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1950年冬起,新中国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1953年春,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基本完成。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一些生产资料。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对农村的土地私有与城市的土地私有均给予了认可与法律保护。
      得到土地所有权,使得中国农民实现了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接下来的“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至1956年,新中国宣布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部分领导人认为,土地改革的完成已经结束了民主革命,应当把“做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提上议事日程。其办法是大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之伴随的,是对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等人反对意见的“右倾路线”批判。
      政策转向的直接结果是,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变成集体经济,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初级社的时候,土地还是入股分红的。到了高级社,土地就不能分红了,实行按劳分配(按工分)分配,这意味着土地变成了集体所有。
      “高级社,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次最根本的变化,这才是一次革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崔晓黎对本刊记者说。
      因农业生产合作社细小分散不好管理,又改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土地集体所有制。这就是新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截至1958年10月底,全国共有2.6万个人民公社,每个公社平均有4500多农户。
      在分配上,人民公社期间,除实行固定工分制外,还实行粮食供给制,即不论每户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定量免费供应粮食,并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公共食堂,所有社员都必须在公共食堂领取饭食,严禁在家开火。
      在杜润生看来,人民公社是“毛领导中国数亿农民做个大试验,试验一下中国大同世界的理想”。背后逻辑认为在夺取政权后,可借政权这个杠杆,先集中力量改变所有制,再完成工业化,认为这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大兵团作战”,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诱人前景,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却因为其不顾现实条件急速推进,将全中国变为大试验场,6亿人口卷入其中。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生产力会起来暴动。”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
      “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走向极端,最终酿成灾祸:“大锅饭”难以为继,“生产力起来暴动”,群众性消极怠工现象普遍化,形成平均主义与农业生产下降的恶性循环。
      为克服经济困难,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等一线领导人认可了“三自一包”的方式,一包是包产到户,三自即自留地、自由市场和自负盈亏。安徽在此时期搞了包产到户,效果不错。刘少奇认为应拟一份文件,在全国推广。邓小平在书记处的会议上也认为,“不管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但“三自一包”引起毛泽东严重不满,随后受到严厉批评。

    推荐访问:地权 风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