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论刑事诉讼法中情态动词“可以”的主观性

    时间:2021-03-04 12:00: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情态动词具有主观性的特点,本文选取法律语篇“刑事诉讼法”为语言材料,以情态动词“可以”为角度,分析刑事诉讼法中“可以”的情态意义,并探讨了“可以”的主观性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可以” 主观性
      
      一、情态动词的主观性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迹(Lyons,1977:739)①。话语的主观性现象和语言结构中的“自我”内涵,表明语言具有非命题性特征的一面,这种特征在话语中无处不在。Palmer(1986)也认为情态涉及话语的主观性,情态可以定义为一个人说话的主观态度。Bussmann(1996)把情态定义为:“表达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态度的语义范畴。”概括地说,情态就是指说话人对于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主观态度。情态内容有多种语言表现形式,如情态动词、语气附加语、评论附加语、情态隐喻、人称等,但情态动词是情态的主要表现手段。
      在法律语篇中,语言相对比较严谨、客观。法律和法规一般是描述相关的法律如何实施,为具体执行者提供指导,或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权利和义务。因此,在法律语篇中表示义务类的情态动词出现频率非常高,英语主要有“must,may(might),should,can(could)”等;汉语相应的情态动词是“不得、应当、应该、可以、能够”等。那么情态动词在严谨客观的法律文本中是否具有立法者主观性的态度,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二、刑事诉讼法中“可以”的情态意义
      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过程中国家司法机关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一方面通过授权性规范明确国家司法机关及不同的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可以做什么,另一方面通过禁止性规范明确国家司法机关、诉讼参与人不可以做什么,进而明确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权力/权利”边界。
      关于情态动词“可以”的意义,已有学者作过归纳,如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有:“表示可能”,“有某种用途”,“表许可”,“值得”;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中“可以”的义项有:“表主观能力做得到做不到”,“表示环境或情理上许可”;刘月华在《实用汉语语法》认为有“表示客观条件容许做某事”,“表示准许或情理上许可”,“值得”三个义项;周小兵也认为有三个义项:“表主客观容许干什么”,“表许可或情理上的应该”,“表示值得干什么”。刘月华与周小兵对“可以”的义项的归纳是对吕叔湘结论的调整。鲁晓辊主张“可以”有一个核心的语义“表容许的范围”,彭利贞认为有“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两种意义等。尽管大多数学者对“可以”的义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完全相同的归纳,但是他们都意识到了“可以”具有多义性(polysemy)的问题,并且在他们归纳的义项之间也有许多交叉地带。所以本文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从情态语义类型的角度来看在法律文本《刑事讼诉法》中“可以”所表现的主观性。
      (一)能力
      [能力]指主语(施事)具备某种内在的条件或特征来实施谓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即前文有些学者所提到“有某种用途”;“表主观能力做得到做不到”;“客观条件容许做某事”以及动力情态。我认为在《刑事讼诉法》中[能力]意义表现如下:
      1.表示公安司法机关所行使的某种能力或技能。
      (1)第二十六条: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
      (2)第十七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
      2.表示客观事物在法律过程中的用途。
      (3)第四十六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第1类体现了公安机关由自身的内在条件或特征所决定的[能力]。第2类中例(3)分句主语“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具有“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的用途。这两类[能力]是立法者代表国家授予它们的权力。
      (二)许可
      [许可]指人的权力或某种社会规范和规则等允许主语(施事)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即各位学者认为的“表许可”,“表示环境或情理上许可”,“表示准许或情理上许可”和“表许可或情理上的应该”以及道义情态(deontic)。在该法中意义[许可]表现如下:
      1.表示公安司法机关在具备某种条件下才可允许去做某事。
      (4)第二十三条:上级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下级人民法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
      (5)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2.表示当事人、辩护人或代理人或被告人在具备某种条件下允许去做某事。
      (6)第三十条第三款: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7)第三十六条: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查阅、摘抄、复制上述材料,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
      (8)第三十九条: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可以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护,也可以另行委托辩护人辩护。
      (三)可能
      [可能]由于客观环境的条件允许,使得主语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成为可能,即吕叔湘先生认为的“表示可能”。
      (9)第十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对于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
      (10)第三十四条: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三、“可以”的主观性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
      (一)授予权力(利)
      立法用于规范社会,调整各阶层的关系,确立在真实的客观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在出现纷争和犯法时代表国家权力和公众利益提供协调和惩罚的标准。因此,立法可以将某些权力授予行为人,他们可以此权力去实现自己的利益。授权主要包括两种对象:一是公民和法人,二是政府权力机构。以“可以”的方式,法律授予权力(利),授予权力(权利)使权利(力)主体获得了法律支持的正当权利(力)。
      综观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在225条条文中,共使用了“可以”一词133次,其中有82次是表示对公安司法机关的授权,占总使用次数的61.6%,而以“可以”一词对当事人、辩护人或代理人授权的情形为30次、14次,占总使用次数的22.6%、10.5%。通过“可以”一词的使用对司法机关、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授权的数量上的巨大差异,表明了主导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仍然是“权力行使”,而非“权利保障”。

    推荐访问:主观性 情态 刑事诉讼法 动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