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叶培建:制造“嫦娥奔月”的传奇

    时间:2020-12-08 16:06: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7年10月24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开启深空探测领域的全新篇章。
      6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制队伍,用短短3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书写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传奇。
      “事情千头万绪,而我们必须万无一失。”叶培建在卫星进场等待发射的50多天里极少休息,一会儿出现在测试厂房,一会儿出现在监控室,一会儿又现身会议室。
      
      良缘巧遇航天路才智尽显皆为国
      叶培建出生在江苏泰兴胡庄镇海潮村的一个军人家庭。少儿时的生活,用叶培建自己的话说,他跑不快,跳不高。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时,总是排不上“大王”和“二王”,甚至“三王”都排不上,只配当小兵。上中学时他当过的最大官儿就是学习委员。那时,叶培建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外交家。
      填报大学志愿时,叶培建填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却意外被浙江大学录取了。1968年,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的叶培建,被分配到当时的航天部529厂(卫星总装厂)任技术员,这令本来就想搞航天航空的叶培建喜出望外:“这就叫缘分!”
      1980年7月,叶培建远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理学院微技术研究所留学深造,获信息处理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叶培建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认真与执著,瑞士一家报纸上曾有所反映:他从不去酒吧,他说他不喜欢酒吧的气氛;也不太看电影,他把周末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
      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可是一提起中国,在西方人的概念里还是男人留着长辫子、女人裹着小脚的样子。在一次用餐的时候,一位在瑞士留学的外国学生边吃冰淇淋边问:“叶,你们中国有冰淇淋吃吗?”他觉得这话很刺耳,就回敬了他:“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知道用冰保存食物的时候,你们的祖先可能还没有穿衣服呢!”话也刺耳,却充满对祖国母亲的爱戴。
      他出国后有人议论:小叶出身干部家庭,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夫人也已出国,他不会回来了。但5年后的1985年8月,他刚刚完成学业,就踏上了祖国的热土。他说他要把自己所学尽快用在中国的建设事业上。
      回国后,他先是在502所工作,参加了“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为铁路运输提供现代化的设备。在这个项目中,他确定了轴承滚动与滑动的模式区别方法,并编制出软件。
      1989年,他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为院科技委中最年轻的常委,并任五院计算机技术副总师,后任总师、卫星应用技术负责人。
      199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纳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的“卫星通信双向网系统”的设计方案,他们联合作战,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设计开发出亚洲最大的VSAT系统,使交易过程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即可完成。
      十多年来,在他的技术主持下,研究院开发和改进了卫星设计研制的各种软件,基本建成了卫星与飞船设计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包,建设了卫星与飞船设计、制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初步实现了管理信息化、卫星与飞船研制数字化和CAD/CAM一体化,推进了星船研制的进程,提高了卫星和飞船的计算机设计水平。
      2003年,由他担任总设计师、总指挥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由01星、02星、03星三颗卫星构成,三星组网在大大缩短卫星对地观测重复周期,进一步提高时间分辨率和系统可靠运行的同时,创下了我国不同时间发射同一型号的三颗卫星辉映太空的纪录,标志着我国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人家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人家能干成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是叶培建最常说的一句话。
      
      将领军探月拿下大批核心技术
      叶培建是中国嫦娥工程月球探测卫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他与“嫦娥”的缘分起始于2001年。当时国防科工委找到已经“功成名就”的叶培建,要求他担任嫦娥一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可他并没有一口答应。“当时手上有两个大的项目正在进行,工作压力很大,再加上夫人刚刚去世,心情也不是很好。”叶培建回忆说。
      不过,犹豫再三之后,他还是决定出马:“有一个机会作为深空探测的领军人物,很难得。”
      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过去卫星在地球附近飞,只有一个轨道,现在要让卫星从地球飞到月球,完全是两个概念。”叶培建说,3年内要设计出一个全新的航天器,步步都是困难。
      3年多来,叶培建带领年轻的研制队伍先后攻克了月食问题、轨道设计、两自由度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从方案阶段的论证到研发与技术攻关,从初样星到正样星,向来重视质量问题的叶培建重视基础质量,严抓工作规范;狠抓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确保系统可靠;狠抓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他要求“嫦娥一号”卫星研制队伍对所有单机、分系统和系统总体的设计都要进行全面复查复审、反思、质疑,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拉网式的、从最小单元开始的复查复审,反思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
      叶培建说,当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型号任务很多,各个型号在研制中会出现各种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嫦娥一号”卫星项目办在研制队伍中提倡捕风捉影,亡羊补牢,绝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疑点。
      
      除夕10点下班都嫌早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叶培建还要带领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完成另一项重任:对各种设备的性能周而复始地检测。
      “对于其他型号出现过的问题,嫦娥一号卫星项目都自动对号,认真举一反三,绝不轻易地说‘没有’。”叶培建回忆说,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总装时,他们提出对发动机安装情况进行复查。结果真发现了问题,消除了一个重大隐患。
      在为“嫦娥”奋战的3年多时间里,叶培建和他的团队几乎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有一年除夕夜我宣布10点钟下班,大家都很惊诧——今天下班怎么这么早?”
      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除了军人家庭的熏陶,也跟他瑞士5年的求学经历有关。1980年,叶培建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那5年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瑞士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敬业精神,做事只有‘行’和‘不行’,没有‘差不多’。”
      一天下午,用地面电给卫星作加电测试。突然间,电源控制器指针晃动了一下,从正常的5伏电压变成了十几伏——这个小小的变化马上引起了电总体组研制人员的警觉,因为过高的电压会一瞬间烧毁组装完毕的卫星!
      马上停止供电!拔掉卫星与地面设备的接口后,总体室的研制人员开始单独检查地面设备。一次,没问题;二次,还没问题……
      此时,疑点开始瞄向星上设备。
      但是,星上设备已经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而且此时给卫星加电很可能会损坏星上设备,无数人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心血将付之东流。
      关键时刻,叶培建决定,没有查清问题绝不给卫星加电,继续查找原因。
      经过讨论决定,一部分人继续检测地面设备,另一部分人则着手应急预备工作。
      凌晨两点,正当大家觉得有可能出现最坏结果的时候,一个年轻同志恰好从仪器边走过,无意中触动了电缆,电脑显示屏上的曲线竟然奇迹般上扬了!这说明设备接触有疑点!问题的根源终于浮出水面——一个地面设备上有接触不良的插座。
      但是,工作并没有就此打住。他们一遍遍地模拟接触不良的情况和恢复正常的状态,充分证明了问题只是由这个小小插座接触不良引起的。
      此时,终于能够停下来松口气了,“嫦娥一号”卫星总体室副主任设计师张伍打量四周,眼前的一幕让他许久难忘:工作间隙的几个同志在试验台边的地上随便铺块海绵就睡着了,一晚没合眼的叶培建此时也就地和大家躺在了一起……
      窗外,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据《瞭望》、《中国航天报》相关报道整理)

    推荐访问:嫦娥奔月 传奇 制造 叶培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