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框架分析】 汶川地震灵异事件真实

    时间:2020-08-06 07:52: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选取《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四个指标对《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具体呈现《南方周末》在这次报道中的框架特色和价值趋向。
      【关键词】南方周末 汶川地震报道 新闻框架
      
      一、框架理论与大众传播研究
      
      贝特森(Bateson,1955)最早提出“框架”的概念。他认为“框架”(frame)就是成组或成群的讯息或有意义的行动,受者可凭借有意义的指代(verbal reference)来识别框架。而后,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Goffman,1974)在《框架分析》一书中,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进而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视点。戈夫曼认为,个人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认知须透过符号进行转换或再转换,这个过程就是框架的基础。也就是说,戈夫曼强调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相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人们通过框架整理信息,了解社会,其形成与存在均无可避免。①按照戈夫曼的研究思路,吉特林(Gitlin)认为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能够使新闻记者迅速处理大量的信息,并按常规包装信息使之有效地展现给受众(1980,7)。甘姆森(Gamson)是迄今引用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他进一步把框架定义分为两类,一是指界限(boundary),代表了人们对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取材范围;另一类是建构框架(building frame),也就是指人们用框架来构建意义,解释外在世界。② 对于新闻框架的概念,国内学者张洪忠认为“框架”(frame)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社会系统中消息来源、社会情境、新闻工作人员等因素互动的结果(张洪忠,2001)。我国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框架”(frame),是一种了解、指认与界定外在世界的主观解释与思考架构(臧国仁,1999:27)。他认为新闻报道就是“框限”、“选择”和“重组”事实的过程。③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影响该议题新闻框架形成的相关因素。第二,媒体构建新闻框架的方式(包括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形式)。
      (二)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南方周末》2008年5月15日――2008年6月12日所有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包括新闻报道、评论、图片、漫画等体裁)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斯蒂文・芬克的“危机阶段理论”,这一时间段基本处于危机突发期和危机蔓延期两个阶段,④媒体报道最密集,最充分。
      (三)抽样
      以新闻篇数(以标题为界定标准,记者署名)为分析单位,查阅从2008年5月15日到2008年6月12日《南方周末》的原版报纸,共计193篇,即为本研究的目标样本。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框架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数学统计法等。
      (五)研究意义
      《南方周末》作为主流都市报的一个品牌,长期以来凭借深入、客观,公正的报道,深受读者好评。对这样一份报纸的地震报道进行梳理,有助于分析其新闻框架特色以及新闻价值趋向。
      三、《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框架分析结果
      新闻框架(newsframe)的内涵包括三个面向,表现为传播者、文本和接受者(Entman,1993; Rhee,1995)。框架得以呈现,是这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如此,新闻的框架要素,如议题、关键词和报道方式,都是具体而微观的,但都是媒体的价值取向、思想倾向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⑤而这种规律性,不同媒体又有其特殊性。单就《南方周末》而言,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报道数量
      
      从表3.1和图3.1容易得出:
      首先,媒体报道数量分布与事件发展进程在逻辑上完全一致。5月12日发生大地震,由于地震的破坏使灾情不为外界所知,这时媒体报道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并发回31篇报道,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新闻专业精神。在重点救人阶段,《南方周末》的报道也达到了高潮,5月22日刊出60篇报道。随着救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安置灾民成了下一步的工作重心,5月29日推出54篇报道,数量略少于上一期。情势相对缓和之后,6月5日和12日两期,报道数量同前期相比减少并呈递减趋势。
      其次,《南方周末》以深度报道见长,报道版面数量的多寡更能说明问题。如表3.1所示,5月22日36版100%完全在报道汶川地震。这一阶段,《南方周末》有平均63%的版面对汶川地震进行了报道。汶川地震无疑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但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进行报道,在国内平面媒体是不多见的。
      第三,作为身处并非灾区的地方报纸,《南方周末》并没有地域框架的局限,显示了它的家国情怀。
      (二)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反映了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的取舍,即哪些议题是他们所希望得到关注的,而相对的其它议题则是他们所不希望被讨论或关注的,也就是在新闻框架建构中的界限。⑥ 对报道主题框架的数据统计,如下所示:
      
      根据图表进行分析,《南方周末》在报道选题上存在以下特点: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灾难报道,在社会民主化、法制化的大环境下,逐渐突破“灾害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陈旧落后观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南方周末》的汶川地震报道正体现了这种进步性:59.6%的议题都围绕灾情展开,其次才是救灾情况。这种报道框架的布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了读者的知情权。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消息,它配发了45篇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传播意见性信息”,深入挖掘新闻内涵的功能。注重新闻评论,是勇于承担舆论领袖责任的表现。第三,救灾方面,除了显示官方的强势主导地位,也注重民间的努力。有关民间救援的报道,虽仅有10篇,但它的报道对象却涉及国际以及港澳台专业救援队、志愿者、宗教团体等多个主体,相当全面。《南方周末》并不刻意凸显官方救灾的主导地位,更倾向于展现一幅全世界共同抗震救灾的广阔画面。从另一种角度理解,它对志愿者和宗教团体在救灾中贡献的呈现,也显示了民间的力量。多关注民间,不失为一种塑造公民社会的有益努力。第四,听取专家意见。在灾害发生时,突出专业救援科学救援的理念。另外,它的关注范围还涉及到地震中的媒体表现和救灾启示等方面。
      (三)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就是一些在新闻引述中提及且可确认的个人、组织或实体。⑦广义的消息来源是指能够作为新闻素材的各种数据,狭义的消息来源则针对人物而言,又可分为当事人、举事人与评论人。消息来源是显示媒体新闻框架的重要指标。在我国新闻体制下,消息来源相对比较集中,对于作为市场报的都市报来讲,一般把本报记者作为主要消息来源,这种消息来源也最能反映媒体报道的框架。通过资料统计,《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中的消息来源分布如下所示: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也把本报记者作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占到了39.9%之多。另外,官方在本次地震中表现出色,成为仅次于本报记者的消息来源。而民间,受灾主题以及专家学者作为消息来源的分布则比较均衡和适中。具体而言:首先,《南方周末》在处理本报记者和官方作为消息来源的问题上,比例维持了相对平衡,这既保证了消息的权威性发布又不失公正。其次,受灾主体作为消息来源比例相对高于民间和专家学者,民间和专家学者则比例相当,这也符合新闻事实的呈现规律。除去媒体和官方,受灾主体无疑是最重要的消息来源,他们的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对他们的重视加上专家学者的专业分析,使报道更具有公信力。另外,对民间救助力量的同样关注,使报道显示了一种人间大爱的温情色彩。总之,《南方周末》的消息来源框架建构合理,紧随新闻事实,多方面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全民全力抗震救灾的立体画面。
      (四)报道方式
      报道方式是建构新闻框架的重要手段。《南方周末》对汶川地震报道中,报道方式主要表现在:(1)推出专版。连续推出“抗震专题”、“大地震现场报告”、“大地震现场再报告”、“大地震报告之三”、“大地震报告之四”;(2)新闻图片。除图文对照,还开辟了如“多想再握你的手”、“你可听见我的呼唤”、“你可看到我的牵挂”、“你要相信我的坚持”、“你将铭记我的人生”等主题图片专版,注重发挥新闻图片直观、现场感强的优势,对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起到强化作用;(3)深度报道加专家分析。深度报道用细节展现了灾区的人性,专家分析则强调专业救灾的科学精神。
      
      四、结论
      
      本研究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新闻来源和报道方式等四个指标对《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主要表现为高度关注、媒体发声、悲天悯人、客观公正、专业施救和立体呈现的新闻框架。这种新闻框架的选择,既满含温情又不失理性,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
      
      注释
      ①潘忠党,《框架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年第1期。
      ②张咏华、殷玉倩,《框架架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新闻记者》2006年08期。
      ③臧国仁等,1997,转引自张克旭等,1999。
      ④吴海荣,《经验必须给科学让路――从广东的“两大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决策》。《理论导刊》2003年6月。
      ⑤张咏华、殷玉倩,《框架架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新闻记者》2006年08期。
      ⑥郭晴、周云红、贾哲,《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当代传播》2008年03期。
      ⑦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1999,三民书局。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汶川 南方周末 地震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框架分析 汶川地震十周年报道 汶川地震报道视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