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老子哲学中“道”的生态伦理意蕴|哲学意蕴

    时间:2020-03-27 07:41: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老子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深入挖掘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探索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与万物平等、道法自然、道的规律性意义几个方面,对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道”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意蕴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
      关键词:道;老子;生态伦理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道”既是世界万物得以产生的本原,又是创生万物的最初发动者。道创生万物,又内化于万物,所以万物都应该效法道的本性,依道而行。老子对道的描述和一系列哲学阐释,蕴涵了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
      一、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从天道转化而来的。道的本意为路,人们行走的路被称为道,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说,“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1](P.104),意思就是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就叫做道。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道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天象变化所具有的规律的过程被称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从的轨道被称为“人道”。在老子之前,人道从属于天道,道则是从属于天的。老子第一个把从属于天的道独立出来,抽象为创生万物的最初发动者,赋予了“道”以宇宙本原的意义。�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P.163)“先天地生”的道,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而且还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运动的过程,同时还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个具有内在规律性的客观存在,“可以为天下母”是万物之所从产生的根源。老子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2](P.75),进一步说明了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老子还以“无”、“有”来指称道,以说明道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P.5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P.223)。�
      老子将“道”由一个普通哲学概念抽象为世界的本原,强调了天、地、人、自然以及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将思考的范围从人道、天道延伸到了整个宇宙,并以朴素的整体观来审视世间的万事万物。这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人是“人―社会―自然”这一复合整体的一部分的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原则是一致的。�
      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万物之母,那么道是如何创生万物的呢?�
      二、道生万物与万物平等�
      对于世界是如何产生的,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认识。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自然是一个由目的论制约的等级制的有序整体。在这个从上帝―天使―人―动物―植物―山川江河的从高级到低级的实体等级体系中,每一等级都以趋向上一等级作为自身完美的目的,而其实的原因和终极的目标就是上帝”[3](P.92-93)。因此人类成了上帝授权统治自然界的主宰,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自然拥有了绝对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自然及人以外的其他事物则失去了任何的内在价值。而老子的认识则与此不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P.232)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一指天地未分的统一体即原始的物质存在总体,二指天地,三指阴、阳、冲气”[4](P.382)。陈鼓应先生认为,一、二、三是形容道创生万物的历程,道由形而上的实存体向具体多样的世间万物一层层落实,从而创生万物。他指出:“道是独一无偶的,独一无偶的道禀赋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相交而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都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2](P.235)不管如何理解,老子在这里都是要说明道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独一无偶到多样的创生万物的过程。道既是时间的起点,也是无限空间的最初形态,一切事物都由道产生。�
      既然万物都由道所创生,那么万物与人都应该是宇宙整体中的一部分,人并不具有比其他事物更为优越的地位。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P.163)这里清楚地把人与天、地及世间万物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老子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P.78)天地是没有偏爱与嫌憎的,以万物为刍狗即是天地无私心的一种表现。天地间的万物,都只是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万物的内在原因而成长,自然界对人类并没有特别的关心和特殊的偏爱。这再次说明了人与世间万物是平等的,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员,不应该把自己凌驾于其他自然物之上。�
      老子万物平等的观念,把人看做是道所创生的世间万物的一部分,这对于缓解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的独立价值,认识到自然的丰富内涵,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关怀的责任,才能够减少对自然的盲目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2](P.261)万物都是道所生,德所蓄养,所以万物都应该尊道贵德。道、德之所以被尊崇,应在于它对万物不加干涉而顺任万物的自我化育。陈鼓应先生解释说:“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他还要内附于万物,以蓄养他们,培育他们。”[2](P.5)道创生万物,又内化于万物,万物也就应该依道而行。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P.163)意思就是人应该效法地,地应该效法天,天应该效法道,道则是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此处的“自然”是指道总是如其所是的以本来如此的方式来表现自身,以自身的方式存在着。因为道内化于万物,人类对天、地的效法本质上是对道的效法,而道又是本来如此的,也就是说,人同样要遵循这一法则,顺任自然,不对世间其他事物妄加干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世间万物,包括人与其他的具体存在物在内,都应该自然而然如其所是地展现自身,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所以,“道法自然”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意蕴就在于,人应效法道,从“自然”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世间万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摆脱以人类为中心看待世间万物的狭隘的思维方式。�
      老子哲学中的“道”,除了具有创生万物的本原意义,是天、地、人及自然万物效法的对象,还具有规律的含义。�
      四、“道”的规律含义�
      道生万物,又内化于万物,道在作用于万物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万物的运动变化都要遵循这些规律。道的规律性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立转化的规律,二是循环往复的规律。�
      (一)对立转化的规律�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P.64)老子想借此说明,世间万物正是在这种相互对立中形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P.64)美与恶,善与不善,都因其对立面而形成和存在。老子进一步还认为,事物的这种相对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反相成”的,并且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P.289)祸与福不仅相对而存在,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P.154)又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2](P.232)这都是讲对立面的互相转化的。老子的这一思想提示我们:既然事物是存在对立面且能够互相转化,那么我们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就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其对立面,要全面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积极正面的影响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消极反面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全面地认识和利用事物。现代人类之所以面临生态环境危机,正是因为人们只是一味地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一味地依赖现代科技,甚至夸大科技的作用,而忽视了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教训再次证明了老子思想的远见性及深刻性。�
      (二)循环往复的规律�
      老子说:“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太,太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P.163)广大无边的道创生万物之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万物的运行在道的运行过程中越来越远离“道“,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又必然会返回原点。老子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2](P.124)这里,老子从万物的生长之中看出了道的循环往复,芸芸万物,最终还是要回到他的本根,返回到虚静的状态。“常”在这里指的就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如果不依照规律行事,任意妄为,则会有“凶”的结果。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不知常而妄作的严重后果。�
      道的规律性的含义,要求我们要全面观察和认识事物,把事物看做运动变化的过程,同时要按照规律行事,而不能任意妄为。不忘为,才能够与万物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岱年著,邓九平编.张岱年哲学文选(上)[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周来顺]
      

    推荐访问:意蕴 伦理 老子 老子哲学中“道”的生态伦理意蕴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 老子之道的哲学理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