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山西省城镇化排名 山西省市域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

    时间:2020-03-27 07:30: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但是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统筹城乡七方面来看,山西各市的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且都存在自己的短板,均不能很好地实现各方面的同步推进。鉴于此,要统筹山西市域城镇化质量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化质量空间结构,加强社会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
      〔关键词〕 山西省,城镇化,城镇化质量,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6-0078-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的形势,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问题既是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时期,既要关注城镇人口比例的增加,更要加强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克服冒进式城镇化〔1 〕 带来的负效应,凸显科学发展的主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0年山西省城镇化率为47%,滞后于全国49.7%的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十二五”时期紧扣提速、提质主题推进城镇化,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空间布局的目标,必然要求走符合山西省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客观、科学、综合评价山西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成为我们制定政策的前提。针对目前偏重于关注人口城镇化的数量、速度的现状,本文构建衡量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体系,综合测度各城市城镇化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复合效应,并针对各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的质量差异提出相应对策,为山西省“十二五”时期转变城镇化发展理念,实现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一、山西省市域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经济绩效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居民生活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空间集约指标、统筹城乡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居民生活、生态文明、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城乡统筹等方面的复合效应。
       (一)指标构成。为便于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比较,评价体系弱化总量指标,多采用人均指标。考虑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及可获得性,笔者选取了28个具体指标,这28个指标数据均来自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10年山西统计年鉴,而且笔者对其中的部分数据进行了整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权重设置。在确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确定指标权重至关重要,需要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二者中选择。客观赋权法所依据的赋权原始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它根据各指标的联系程度或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客观赋权法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复相关系数法等,本文采用熵值法。在信息论中,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信息熵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小。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是〔2 〕 :
       (1)建立原始指标数据矩阵:有m个城市,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ij为第i个城市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
       (2)数据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采用极大值标准化x"=x/x;逆向指标采用极小值标准化x"=xmin/x。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k ,其中,k=1/lnm,pij= 。
       (4)评价指标j的权重值为:wj=(1-ej)/ ,
      则第i个城市城镇化质量评价值为:UIi:UIi= 。
       二、山西省市域城镇化质量实证分析
       本文以山西省内的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以期找出各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不足与差距,进而提升全省的城镇化质量。
       (一)总体得分。计算结果显示,山西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存在一定差距,最高的是省会城市太原,得分0. 699,其次分别为晋中0.641、阳泉0.551、晋城0.510、长治0.470、临汾0.468、朔州0.431、运城0.399、吕梁0.382、大同0.375、忻州0.227,最高分值与最低分值相差三倍多。从总体得分可以看出,太原市作为全省的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其综合得分最高,晋中市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得分与太原相近,两市在同城化进程中城镇化发展质量具备融合提高的现实可能。阳泉市作为能源矿业城市,在接受太原都市圈的辐射中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居于上游,其城镇化质量得分位居全省第3位。太原都市圈中的忻州和吕梁得分最低,两市分别居于全省第9位和第11位。晋东南城镇群中的晋城、长治得分较高,两市质量得分居于第4位、第5位。晋北城镇群和晋南城镇群得分相似,晋北的核心城市朔州和大同位居第7位、第10位;晋南的核心城市临汾、运城位居第6位、第8位。
       (二)分项评价。从分项得分来看,太原市在居民生活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空间集约指标三个方面具有明显得分优势,分别是这三项指标最低的忻州的3.2倍、3.6倍、9.6倍。这体现了太原市作为省内中心城市,在城镇化的经济基础、社会事业、居民生活、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以及空间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成绩,并且在经济密度、集聚人口、用地质量方面优于其他城市。同时,也表明忻州在上述指标上与太原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太原都市圈的一体化进程和全省城镇化质量的同步提高。晋中市在社会发展指标上得分最高,甚至高于省会太原,表明该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卫生、通讯等社会事业同步推进。朔州市在经济绩效指标上的得分最高,体现了该市在经济发展转型中兼顾了发展速度,取得了较好成绩。长治和晋城的生态环境指标得分最高,表明两市立足当地自然生态实际,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程度较高。此外,晋城市统筹城乡指标的得分最高,说明该市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能够工业带动农业,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各城市分项得分如表2所示。
       (三)各市在城镇化质量方面的不足。从各市的不足来看,太原市在生态环境指标、统筹城乡指标上还需提升,这就要求太原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立足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稳步推进,并且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工夫,让城市更多地辐射带动农村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晋城市要在社会发展和空间集约指标上进一步提升,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同步推进,并且走土地集约利用、高效、内涵式城镇化道路。阳泉市和临汾市在生态环境上的得分较低,尤其阳泉市与其在其他方面的成绩不匹配,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道路。晋中市在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指标上得分较低,这对当地在经济发展中突出集聚效益、更加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关联互动提出了要求,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城乡要素流通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运城和吕梁两市在基础设施上处于比较劣势,需要加强辖区内的自来水、道路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能力。此外,吕梁市在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加快社会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临汾市和朔州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居民生活、空间集约、城乡统筹指标上的得分优势并不突出,这就要求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有所突破,担负起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职能。大同市和长治市的制约因素表现在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空间集约三方面,需要两市在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上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忻州市在各项指标方面均处于劣势,需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立足区域基础,发展当地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特色产业,实现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稳步提高。
       (四)人口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对比。从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协调程度看,山西省各市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质量稳步提高,保持了较好的匹配关系。在人口城镇化水平上,城镇化率最高的太原市为82.2%,其质量总得分也是最高;人口城镇化率最低的运城和吕梁是36.6%,二者质量得分在11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8位、第9位。将各城市人口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得分分别无量纲化处理后,绘制散点图描述各自的相对水平,并以标准化数据的平均值为正交坐标轴,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山西各市在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对比上呈现四种类型。第一类:太原和阳泉,协调水平较高且城镇化质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类:临汾、朔州、运城、吕梁,协调水平良好但城镇化质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类:大同、忻州,协调水平较低,且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于城镇化质量的相对水平;第四类:晋中、晋城、长治,协调水平较低,人口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相对水平。第一类、第二类城市今后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是在保持城镇化质量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三类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更加关注城镇化的质量与内涵,强化城市功能完善与能级提升,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同步推进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第四类城市具备进一步吸纳人口的空间与能量,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加快工业化步伐、壮大经济实力来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提升山西省市域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市域城镇化质量协调发展。鉴于山西各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的现实,全省在“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更加关注各市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发展,以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各市应立足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位,着眼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内集聚人口和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城镇化的动力基础,以市域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来推进全省城镇化水平的提档进位。
       (二)优化城镇化质量空间结构。按照山西省提出的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空间布局,“一核”内部城镇化质量较高,但“一圈”内部空间差异明显,中心城市太原、晋中与外围的忻州、吕梁城镇化质量差距悬殊,空间结构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格局,制约了都市圈空间组织效益的提升。因此,需要在构建太原都市圈进程中更多地扶持外围的中等城市,加快空间结构的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的空间格局。三大城镇群中的晋东南城镇群得分较高,而另外两大区域得分较低,并且三大城镇群内部的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未形成梯度,城镇群内的中心城市还需完善功能、提升层次来增强对周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城镇化质量提升。从上述评价结果的分项指标内部差距来看,各城市间社会发展指标差距最大,表明各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事业进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十二五”时期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补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以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保障城镇化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带动城镇化质量提高。山西省城镇体系中首位城市太原得分最高,晋中市得分与太原相近,表明两市在同城化进程中城镇化发展质量同步提高,但也显露出省会太原在大太原都市圈中优势并不明显,应当在城市经济结构、环境竞争力、城市功能上担负起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职能。山西省应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大都市,增强城镇化增长极的龙头带动力,进而提升大太原都市圈与全省的城镇化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大道,等. 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
      〔3〕王忠诚.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8,(6).
      〔4〕王家庭,唐 袁.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
      〔5〕常阿平.我国城市化质量现状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3):下.
      〔6〕赵雪雁.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5).
      〔7〕郑亚平,聂 锐. 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8〕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6).
      〔9〕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
      
      责任编辑 于晓媛

    推荐访问:山西 城镇化 省市 山西省市域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 县域城镇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问题和对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