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高级灰现代风格效果图 三国历史叙述的市民化风格

    时间:2020-03-25 07:32: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扬州评话康派《三国》在正史和小说的基础上生发敷衍,却出现了异于正史和小说的浓厚的市民化风格。这种市民化风格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历史事件的市民化阐释。第二,对历史人物塑造的市民化审美处理。
      【关 键 词】康派《三国》 市民化视角 历史叙述
      
      在扬州评话《三国》发展史上,至晚在清乾隆年间,说《三国》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晚清时期,特别是咸丰、同治时期,评话《三国》发展史上出现了的新的高峰期。扬州《三国》评话艺人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传授系统,其中在李门传授系统中,号称“八骏”之一的康国华造诣最高,成为“康派《三国》”的开山鼻祖。康国华说《三国》又传其子康幼华,康幼华又传其子康重华。形成了影响很大的“康派”《三国》。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卷三云:“小说所以敷衍正史,而评话又所以敷衍小说”。康派《三国》在正史和小说的基础上生发敷衍,但是却出现了异于正史和小说的浓厚的市民化风格。
      一、对历史事件的市民化阐释
      历史是过去式,真正的历史已经不可能被还原,作为三国时期动荡的历史风云和驰骋期间的历史人物早已经成为过去,不可能被还原或者复制。三国历史留下来的最早文本是晋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是对三国真实历史的一次阐释,小说《三国演义》是对三国历史的再一次阐释,而不同时代的评话则是对三国历史的民间阐释。三国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阶层对其阐释的角度是不同的。评话艺人站在民间大众的立场上,以康派《三国》为例,从李国辉直到现在,二三百年来,评话对历史阐释的视角是民间的,反映的是市井细民的生活情趣,理想和审美观。评话艺人站在市井细民的角度,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阐释角度是市民化的视角。以《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为例,对于三国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两场战争,博望坡之战和新野之战,历史文本《三国志》系统有简略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二》: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1]
      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之所以发生火烧博望坡的战争,是由于刘表对刘备起了疑心,让刘备主动“北侵”进攻曹操,曹操才派夏侯敦、于禁去抵抗,于是发生了这场战争。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小说相对客观的叙述了夏侯�曹操建议:夏侯�进曰:“近闻刘备在新野,每日教演士卒,必为后患,可早图之。”曹操听从其建议,操即命夏侯�为都督,领兵十万,直抵博望城,以窥新野。在小说中,曹操的出兵南下一方面是听从了夏侯�的建议。一方面是出自己高瞻远瞩的考虑。徐庶只是象征性的劝说夏侯�不要轻敌,甚至有劝说其收回攻打刘备成命的嫌疑,他似乎是反对这场战争的。这场博望坡之战之所以会发生似乎与徐庶并没有多大关系。
      但在评话中却做了不一样的处理,之所以发生这场战争,徐庶起了关键性的鼓动作用。为什么这么说那?评话艺人认为,曹操利用徐母从刘备处赚了徐庶,徐母却因此命丧黄泉。徐庶一直怀恨在心,却不能替母亲报仇。于是便寻找机会出了这口恶气。曹操听说刘备新招了一个军师诸葛亮,就向文武打探诸葛亮的来由。徐庶心想:“今天机会正好,我不如如此如此,让曹操败兵南下,一来使诸葛亮有个用武的机会,二来也叫曹操吃点亏,以报老母的仇恨。”[2]于是徐庶便煽风点火,极力劝解曹操出兵攻打刘备,之所以希望曹操立刻起兵南下攻打刘备,为的是让朋友有用武之地,更为的是抱杀母之仇。但是曹操此时并没有出兵的打算。“元直先生此言极是,老夫久有征南之意,怎奈六月天气多变,不宜交兵,故而打算秋凉时节,再领兵南下,那时还请元直先生随营参赞军机。”
      “徐庶心里盘算着:曹操真不愧是老奸巨猾,他自己既不肯在六月天出兵,何不挑剔一两个莽夫替曹操送死,叫老贼损兵折将,也可以雪我之恨。”[3]于是,徐庶便巧妙激怒鼓动夏侯�,夏侯�果然上当,立刻向曹操请命攻打刘备,表示“要生擒刘备,活捉孔明”。于是便发生了著名的火烧博望坡战争。
      二、对历史人物塑造的市民化审美处理
      评话,是一种服务于市井细民的娱乐性文艺活动, 康派《三国》评话的听众主要是广大的市民阶层,因此,评话不可避免的打上市民阶层的印迹,反映了来自生活底层的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情感理想和立场。由于艺人群体来自下层,一方面,从自己审美观念和思想水平出发塑造历史人物。另一方面要以市民阶层喜怒哀乐来重新塑造历史人物, 迎合市井细民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口味,以赢得他们的广泛喜爱和支持。在市民阶层话语下的历史人物也就免不了要进行一番市井化的审美处理。
      康派《三国》中的历史人物,经过市民化的处理,都洋溢着浓郁的市井气息。表现在方个方面:
      第一,评话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向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帝王将相,对于他们形象塑造,艺人经过了市民化处理。这些帝王将相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是神圣庄严的,是被统治者祭奉在神坛之上的,他们具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和身份。他们文韬武略,在真实的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创下了丰功伟绩。无论是史官的正史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他们的地位、身份以及经历和平常市民百姓相比有一定的距离。但到了评话艺人口中,这些帝王将相,这些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言谈举止�心理活动�性格特点都带上了小市民的习性。我们可以以刘备为例加以说明,评话《三国》中的刘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英雄,而是一个和普通小市民没有什么两样的平常人物。
      关于刘备“性好结�”,史书《三国志》裴松之注有记载,小说《三国演义》也有演绎其事。《三国志》注和小说《三国演义》对刘备“性好结�”的态度是一致的,而评话对刘备“性好结�”态度与前两者不一样。
      《三国志》注云: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而已邪!”。《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刘备结帽之事是持反对意见的。史书中诸葛亮反对刘备只做结�这样的琐碎小事,认为是英雄没有远志的表现。小说表现的英雄之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比较一致,追求的历史感和理性深度。刘备是作为英雄豪杰的化身,明主贤君的典范,智勇双全、礼贤仁民、忠君爱国、崇尚信义。对于结�这样的小事是小人物所为。通过诸葛亮对“性好结�”的反对,我们可以看出,官方史书反映了上层统治主流的立场和观点,但在民间,在普通市井小民眼中他们的立场和观点是不受官方所左右的。
      一代“枭雄”刘备在评话艺人口中,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恐惧,在大难来临时也有逃避的念头,具有市井小民人性的弱点。在评话《火烧新野》中,曹操起五十四万大军兵发新野县,刘备听第一次探子回报后,“不由打了个寒颤。”不过在经历过“火烧博望坡”的大胜利之后,他存在着侥幸心理,“不要旁的,只要军师说一句:来兵不过五十四万,刘备就笃定伸直了腿睡觉。”但是刘备在大敌来临之际更多的是消极的逃避。刘备此时揣测军事诸葛亮的想法“你有妙计,我们用妙计,没得,你也不要怕,好在明天黄昏才兵临城下,我在明天五鼓天明先把你军师送回卧龙岗,我们弟兄回来,再把新野县的兵丁调齐,在城外扎一座营盘。等曹兵来了,弟兄三个,加上赵子龙一起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我们掉脸就溜。当先我们弟兄怎么响名?就是在这些地方响大名的。你何必怕呢?”并且推测诸葛亮的计策是一个字:“溜”。在曹操大军兵逼新野之际,大敌当先,刘备竟然首先想到逃跑,这恐怕不是正史《三国志》中的“枭雄”所为。
      这种对历史人物市民化的塑造,从评话表演效果来看是非常吸引听众的,虽然历史人物可能和正史中的人物性格会有所偏差,有时不免给人以油腔滑调粗俗之感。这是评话艺人在演说中加给历史人物的市民性格,是从市井小民的理想、愿望出发的,是市民式的历史人物活动描写。这样,从历史到评话,帝王将相逐渐由高不可攀的神坛,演化为市民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历史人物的英雄性格,被浓厚的市民气息所代替,评话中的帝王将相,既有异于普通百姓文韬武略的一面,也有常人、凡人的一面,一个个英雄人物市民气息更浓,更能体现市民理想愿望。评话中的英雄人物,贴近百姓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平民百姓异于上层统治阶层的审美情趣,对于帝王将相的关注不再是仰视的目光,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观念来重新阐释他们的丰功伟绩,评话不仅阐释演绎英雄们的智慧谋略,在演绎帝王将相时,从平民的独特视角来关注他们的丰功伟业,而且反映了百姓的历史观,反映了百姓的历史。
      第二,扬州评话康派《三国》中,三国历史叙述的市民化视角还表现在对虚构历史人物塑造的市民化处理。在小说和评话中,有很多历史人物不见正史,是创作主体虚构出来的。在三国文艺发展史上,小说《三国演义》是对三国历史的演绎,而评话则是在正史和小说基础上的再一次演绎。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读者不甚留意的次要人物,到了评话艺人的口中,艺人对这些不起眼的次要人物大加敷衍,对他们的身份、经历遭遇做了市民化的处理。如在评话《火烧新野》中《宋忠投书》一书节中的宋忠形象的塑造。宋忠是小说在第四十回中提到的一个人物。“于是刘琮意决,便写降书,令宋忠潜地往曹操军前投献。宋忠领命,直至宛城,接着曹操,献上降书。操大喜,重赏宋忠,分付教刘琮出城迎接,便着他永为荆州之主。”
      宋忠由于替刘琮向曹操献上投降书,得到了曹操的重赏。在小说中,这个人物的形象不是很鲜明,性格不甚明显。但在评话中,艺人对他的经历了进行市民化的处理,详细的虚构了宋忠如何抓住送投降书这个机会,从而得到曹操重赏,把他的经历变成了一个小市民的发家史,把艺人将这个小说中的人物处理成一个小工商业者处处专营寻求机会最终牟利成功的小商人形象。
      评话《火烧新野》中蔡瑁拿着刘琮的投降书回府时,去宛城向曹操献这种降书降表是一个美差。众差人都在等着这个差使,蔡瑁是“无利不入,无利不出”的人,便故意压着不派人,等着差人给他送礼。宋忠是蔡瑁家的一名当差的,他绝顶聪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他当即回家去拿了房产地契,又跟人家抵押借了一千二百两银子。其中二百两做门报,一千两着人送进去献给大都督蔡瑁。他终于得偿心愿,得到了这个差事。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p523.
      [2]康重华,火烧博望坡,扬州评话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p101.
      [3]康重华,火烧博望坡,扬州评话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p103.

    推荐访问:叙述 市民 风格 三国历史叙述的市民化风格 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电视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