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本土化的进程及研究概观] wifi概观

    时间:2020-03-24 07:36: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神话原型批评传入中国学术界是20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生的,但是它能在短时间内被中国学者所认同和接受,是和20世纪初期西方神话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现实条件分不开的。六十年代初原型理论被引进中国,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只是把原型理论当作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作为反面教材被引进的。70年代末,文艺界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80年代前期和中期,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思想解放运动的蔚然成风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国文论主体精神的全面高涨。本文追溯了该理论在传入中国之前及之后近一个世纪的相关研究,读者可以对此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有一“鸟瞰”式的了解。
      关键词:神话 人类学 神话 原型
      
      一、引言
      神话原型批评传入中国学术界是20世纪中后期发生的,但是它能在短时间内被中国学者所认同和接受,首先是和20世纪初期西方神话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知识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而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现实条件分不开的。神话原型理论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被引进中国的,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只是把原型理论当作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作为反面教材被引进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1962年出版了《现代资产阶级文艺理论文选》,这本书的出版实际上为封闭的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也为原型理论后来在中国的发展铺垫了道路。该书介绍了“神话仪式学派”的大量文章,如赫丽生的《艺术与形式》,鲍特金的《悲剧诗歌中的原型模式》等,反映了原型理论在50年代以前的发展状况。20世纪70年代末,文艺界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思想解放运动的蔚然成风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国文论主体精神的全面高涨,包括原型理论在内的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被正式引进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学者运用该理论在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二、20世纪初,中国民俗学和神话学的发展为神话原型理论进入中国莫定了基础
      神话原型批评传入中国学术界是20世纪中后期发生的,但是它能在短时间内被中国学者所认同和接受,首先是和20世纪初期西方神话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知识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而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现实条件分不开的。
      神话学又称比较神话学,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时,西方大量的先进文化和文学思想进入日本以后,在日本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文学者也同时受到西学的浸染,开始了神话学的研究。蒋观云在1903年《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当为中国神话学的最早文献。这篇千字短文率先在汉语世界之中引入“神话”的概念,他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一部分脱胎于历史,一部分脱胎于神话,“中国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头为山岳,肉为原野,血为山河,毛发为草木,目为日月,声为雷霆,呼吸为风云’等类,最简枯而乏崇大高秀,庄严灵异之至。至历史,又呆举事实,为泥塑木雕之历史。”“由是起而代历史者,则由《三国演义》《水浒传》。由是起而代神话者,则由《封神传》《西游记》。故欲改进其一国之人心者,必先改进其能教导一国人心之书也。”(蒋观云:2002,1)这就不仅点明了神话特有的社会文化作用,而且揭示了神话在文学史上的源头地位。
      夏曾佑在1908年的《传疑时代的上古神话》一文里,借鉴了神话学的观点,把历史上的第一个时代命名为“传疑时代”,“中国之史,可分为三大期。自草昧以至周末,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若再区分之,求与世运密合,则上古之史,可分为二期。由开辟之周初为传疑时期。因此期之事,并无信史,均从群经与诸子中见之,往往寓言实事,两不可分,读者各信其所习惯而已。故谓之传疑期。” (夏曾佑,2002,3)他还把上古的包牺氏,女蜗氏,和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故事视为神话。
      在早期神话研究的学者中,是鲁迅先生较早的提出了“神话”概念,这是他是在日本和西欧的神话学东渐来的大背景下,受到启发的并发展的。其《破恶声论》是20世纪最初十年中率先涉及神话问题的少数中文文献之一,“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瓤,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意,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太古之民,神思如是,为后人者,当若何惊异瑰大之。倘欲究西国人文,治此则其首事,盖不知神话,即莫由解其艺文,暗艺文者,与内部文明何获焉?”(鲁迅:1981,30)鲁迅在此批评了“嘲神话者”的偏颇之见,还说明神话的发达与否因文化而异的现象,提出不了解神话就无法了解西方文学及西方文明的见解。鲁迅在西方神话学的启发下,不仅在理论著述中多次强调神话对于文学研究的价值,而且通过《故事新编》的创作,自觉地将发掘古代神话,再造新的神话文学的努力付诸于实践。这对于新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拓展具有双重意义。今天,人们把鲁迅视为“中国神话学的开创者之一”。与鲁迅同时关注神话问题,并写出研究中国神话的专著的还有矛盾、周作人、梁启超等。
      民俗学也在二十世纪初被介绍到我国,并迅速引起广泛反响,同传统的文史研究相融合,在华夏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当时北京大学的刘半农会同语言学家钱玄同,沈兼士共同拟定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后创办《歌谣周刊》共出刊97期,把在封建社会不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一类的民俗文艺作品,大张旗鼓的加以搜集和传扬,这对于摧毁数千年以来的定型的正统文学观念,拓展文艺批评的文化视野,沟通审美趣味上的雅与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钟敬文,董作斌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共出版了一百多期,成为《歌谣周刊》之后影响最大的民俗刊物;还有容肇祖的《迷信与传说》,钟敬文的《楚辞中的神话与传说》,钱南扬的《谜史》相继问世,为民间文学研究壮大了队伍。
      民俗的传承性负载着千年的深厚文化资源,艺术家们会从中汲取滋养和灵感。神话原型理论虽然被译介到中国的时间很晚,但是因为有20世纪初的神话学、民俗学的普及及所造就的本土学术土壤,使原型理论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被消化,吸收和实际运用的过程,使其被接受的阻力小了很多。
      三、神话原型理论进入中国
      神话原型理论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被引进中国的,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只是把原型理论当作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作为反面教材被引进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1962年出版了《现代资产阶级文艺理论文选》,这本书的出版实际上为封闭的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也为原型理论后来在中国的发展铺垫了道路。该书介绍了“神话仪式学派”的大量文章,如赫丽生的《艺术与形式》,鲍特金的《悲剧诗歌中的原型模式》等,反映了原型理论在50年代以前的发展状况。
      70年代我国台湾比较文学界开始使用原型批评概念。徐进夫翻译了《文学欣赏与批评》一书,重点介绍了神话与原型批评。他把原型批评同传统的批评,形式的批评,心理学的批评,和表象的批评并列起来,作为五种常见的批评形式介绍给大家,并最先把原型的定义译为中文,介绍给文学研究者。稍后颜元叔翻译了《西洋文学批评史》,在其中陈述了自18世纪的维柯以来对神话的关注,评价了卡西尔神话思维说以及弗莱、荣格等人的原型理论及在文学中的应用。
      同时一些台湾学者也开始尝试用原型批评方法分析中国本土的文学现象,如水晶的《张爱玲的小说艺术》,颜元叔的《谈民族文学》,缪文杰的《西用原型类型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唐代边塞诗》,侯建的《20世纪文学》均有借鉴人类学方法,运用原型理论的视角去研究小说和文学现象的努力。
      虽然这一时期理论专著还没有很多,但是,他们的努力给国内学者以极大的启发,为原型理论在中国大陆的广泛传播埋下了火种。
      四、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0世纪70年代末,文艺界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思想解放运动的蔚然成风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国文论主体精神的全面高涨。包括原型理论在内的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被正式引进中国。原型理论再度苏醒,原型观念不仅作为一种自觉而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被介绍进来,而且对整个文学创作渐次的发生了重大影响。1983年,有关荣格的原型心理学和弗莱的原型批评论的两部著作被译介到中国,揭开了原型理论在中国大陆学界传播的序幕。这两部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的《文艺理论译丛》和伍鑫甫主编的《现代西方文论选》。《文艺理论译丛》汇编了有关“意识流”的理论背景资料,收入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一文;《现代西方文论选》则收入了弗莱的《同一的寓言》一文。虽然,译者把荣格和弗莱当作“意识流”的理论家和结构主义理论家而引进中国大陆文学理论界,但人们还是接受了他们。之后不久,中国神话学会宣告成立;创办了《中国神话》辑刊,集中发表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1985年的中国比较文学学术会会议首届学术讨论会也特设“比较神话专题”,这一切现象都证明:中国迎来神话热潮。
      神话原型理论的传播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高潮,当时哲学,美学和文学等方面的学者都对原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6年叶舒宪发表了《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首次较为系统的评述了原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出版了《神话原型批评》译文集,翻译了弗雷泽和弗莱的大量重要文章。同时,关于荣格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黄齐铭翻译的《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苏克翻译的《心理学与文学》,张月翻译的《荣格心理学纲要》等,使集体无意识与原型学说同文艺创作之间的理论联系更为持久。因为西方人类学理论和原型理论的密切关系,人类学理论也被大量引介到中国来。甘阳翻译的卡西尔《人论》,对神话与象征的哲学和认识意义有着深刻的阐述。李小兵翻译的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一书收入了大量各国的关于神话的文章。为研究神话文学提供了更高的理论基点。同时弗雷泽的扛鼎之作《金枝》也被翻译出版,在我国理论界引起很大的触动。这之后,一批重要的人类学,宗教学和神话学著作相继被翻译并介绍到中国来,促进了当时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给新兴的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九十年代,《文艺争鸣》推出“方克强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和“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专栏,《上海批评》开辟“当代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专栏。叶舒宪在这里发表的《破译与重构―原型批评的发展趋向》评述介绍了葛尔德的《现代文学中神话意向》,维克里的《的文学影响》和《神话与文本》,等一批文学成果。这些主题集中的专栏起到了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作用,有效的推动了原型批评的中国化进程。直到这个时期,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的理论界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批文学理论家开始利用原型理论的成果,进行中国本土文化的研究,进行中国化原型理论的实践。
      五、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证明,外来的理论只有同本土的学术相融合,相适应,并运用到本土文学的实践中去,才能获得立足。原型理论通过早期人类学、神话学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八十年代大量西方相关著作的引进及研究,加上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研究不仅能够较为自如的借用原型理论的方法解释和揭示本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且尝试发掘本土的文化资源,使之同西方传统中生长出的理论方法形成某种双向对话和互动关系。近年来国内文学批评界还试图对原型批评进行重新解读、阐释和重构,研究它与文化研究及其他当代批评的关系,尤其是其整体化文化批评倾向及其对当前盛行的文化批评的启蒙。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中国的原型理论研究者己经在原型理论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工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运用神话原型批评视角写成的论文,自1985年至1990年约有一百余篇,而自1991年至2011年,同类的论文约五百多篇,自2000年至2011年硕士论文也有近三百余篇,博士论文十余篇。所探讨的对象遍及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民族民间文学,近现代文学等各个领域,成果颇为丰富。
      
      参考文献:
      [1]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载于《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矛盾,《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鲁迅,《鲁迅全集》中的《集外集拾遗补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容格,徐进夫译,《文学批评与欣赏》,幼狮文化实业公司,1975年。
      [5]夏曾佑,《传疑时代的上古神话》,载于《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6]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李升炜(1979―)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推荐访问:概观 本土化 原型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本土化的进程及研究概观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名词解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