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不登岳阳楼,读不懂范仲淹】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时间:2020-03-12 07:37: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多次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这一名篇的磅礴气势、高阔意境以及优美的音韵,我十分喜欢。早已渴望到岳阳楼一游。待亲临其境,与之相印证,方能够真正从巴陵胜状之中,深深体味到这古今悲喜之情。
      秋风袅袅,枫叶披霜,在丰收的渔舟唱晚中,我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陵、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的三大名楼。它肇自汉晋,因三国时岳州曾设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相传岳阳楼是三国吴国大将鲁肃的阅兵台。魏晋南北朝始由军事用楼变为供人游览的观赏楼,南朝颜延之是我国第一位登览它的有影响的文人,他的《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有感而作》,是我国现存最早吟咏岳阳楼的诗篇。但那时此楼并不叫岳阳楼,而称巴陵城楼。
      岳阳楼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是洛阳人。唐玄宗时,召为中书令。不知为什么,他得罪了皇帝,开元四年,把他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消愁。竣工后,遂定名为岳阳楼。
      张说修筑岳阳楼后,常与士人登楼赋诗,岳阳楼便成为文人学士雅聚吟咏之地,贬官迁客散愁泄怨之所。其间佳作颇多。佼佼者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开元二十五年,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即以诗自荐。其诗致张丞相共有八首,此为其中之一。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一个“平”字,写出八百里湖水的浩渺,一个“混”字,画出水天的浑涵,一个“蒸”字,一个“撼”字,捉住了洞庭内在的磅礴气势和外在的煊赫声威。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遂为咏湖名句。前人评论此诗说“起法高浑,三四雄阔。”宋末元初有位叫方回的评论家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并列,谓“后人不敢复题”。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唐乾元二年(739)春天李白因永王磷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中途被赦免,诗人惊喜交加,当即沿江东还,来到岳阳时,写了许多诗,广为传颂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即为其中之一:“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前两句写登楼俯视下界所见之辽阔景象,三四句写仰观天宇之所见所感:五六句极言岳阳楼之高耸,七八句叙写诗人的酣饮之乐。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一时乐以忘忧的欢快心情与旷达胸襟。
      但就诗的思想境界、人格光辉、艺术造诣及对后世影响等各种综合因素来看,在众多吟咏岳阳楼诗作中,首屈一指的当数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风,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唐大历三年岁暮。当时57岁的诗人,饱经忧患,身染肺病、风湿、右臂瘫、左耳聋等多种疾病,又逢国家风雨飘摇,万方多难。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却又“落日心犹壮”。这样,他有幸登临渴慕已久的岳阳楼时感情极为复杂,笔下情景也就如八百里洞庭一样千汇万状,雄浑苍茫。首两句以“昔闻”起题,“今上”接应,单刀直入,一虚一实,快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写登临所见,以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融铸万物的煌煌巨笔,卓然光掩前人,洞庭汪洋将吴楚相隔,天地日月出没沉浮于浩波之上。“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古人此论,诚不为过。五、六句笔锋陡转,由浩茫宇宙变而为凄苦小舟,诗境阔狭顿异,魅力摄人心魄。最后两句,一大一小,一虚一实,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至此,洞庭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气象扑面而来,诗人心忧天下,古今为之俯首的伟大胸襟豁然洞开。难怪岳阳楼上有一名联,慨叹“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心。”让人登楼一望,胸中就流不尽千百年兴亡旧事,眼前就数不尽历史长河里的豪杰英雄,咏不尽千变万化的波光云影,唱不尽古往今来的人间悲喜。
      关于岳阳楼的身世,已向读者交待了不少,但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岳阳楼品牌的还不是孟浩然、李白和杜甫,虽然他们的诗文,或多或少地勾勒了岳阳楼的形象,但毕竟难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岳阳楼数千年来屡建屡毁,其形制多有变化,幸有历代丹青妙手精心制作,我们今日方得窥其往昔倩影。
      从滕子京致书范仲淹求记时送去《洞庭秋晚图》可知,宋以前即有关于岳阳楼的绘画,可惜均未能传世。此去岳阳楼,裁发现楼下不远处建了若干个不同朝代的岳阳楼的形制,其中有唐代、宋代的仿真模型,我想那可能是当今造园者凭空想象而已。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岳阳楼图,为元代夏永所绘扇面图。夏永字明远,工画亭台楼阁,曾用头发绣成《黄鹤楼图》、《滕王阁图》。宋代的岳阳楼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凭空想象了。
      但是,尽管如此,说起岳阳楼,我们是不能忘记滕子京这个人物的。没有此人,岳阳楼可能会在华夏大地上消失;没有此人,也就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一名篇的问世。
      滕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政治家,是范仲淹的好友,与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有一年他率军民抗击西夏八侵,时值天气阴晦,士气不振,他大设牛酒,犒劳士卒。结果被他人诬告,罪名是“滥用公使钱”,“用度不节”。被贬岳州。他在岳州三年,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其中重修岳阳楼就是其中之一。
      岳阳楼重修之后,他为范仲淹送去了《洞庭秋晚图》,希望范能以图写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此时正谪居邓州。
      范仲淹不在岳阳楼,但作为文化人的范仲淹写这篇短文,是无需深入生活的,时代的风云早已聚汇于胸。于是,他应友人滕子京之请写下了《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这篇文章,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提出了从“贬谪”来解读文本的视角。贬谪文学所表现的心态往往是复杂矛盾的,作者们常在愤懑之余,徘徊于超世和用世之间,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油然流露对退守独善,超然尘外生活的向往,而范氏此篇则属贬谪文学中的另类。文章既有痛苦的忧愤,也抒发了忘怀人事的出世之想,但占主导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的使命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仍一如既往。
      贬谪文学在文体上有一特点,即往往与山水亭阁相结合,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独到的写景,来一吐心中之块垒。文中的两段写景,虽是想象之辞,但用语凝炼,形象鲜明,如在眼前;又兼属对精工,音节铿锵,朗朗上口,历来为人所乐诵,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这两段描写围绕着对“悲喜――尤乐”的认识,与全文的主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景物的一阴一晴,逗引出心情的一悲一喜,这时的悲喜是局限于一己一身的。而作者却扬弃了这种悲喜观,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种超越个人利害的悲喜观,并进一步生发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正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这篇文章成为冠绝一时而又传之永久的至情美文,千古风范。以致后世乾隆皇帝都心有所动。他在为元末画家夏永所绘扇面《岳阳楼图》的题诗中云:“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 真先获我心。”题诗呈扇形,留有“自强不息”等印章,此诗已刻成诗碑,存于岳阳楼的碑廊之中。
      范仲淹的这一思想,是他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与他同时的另一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道,他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能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绝非偶然。
      由于《岳阳楼记》如此优美感人,还曾引起一个有趣的问题,范仲淹写作此文时并不在岳阳,也未见过新修的岳阳楼,这或许是他在楼本身着墨很少而多写洞庭风光的原因之一。那么,他是否到过洞庭湖呢?对此,1982年《北京晚报》曾展开过讨论。一些文章,特别是岳阳本地作者的文章,认为范仲淹所以能写出绝妙的美文,是因为他从小寄寓洞庭湖畔的安乡之故。而历史学家邓广铭撰文认为此说“谬之千里。”
      
      我以为这两方面的认识都过于偏颇。司马迁的《史记》,其艺术之水准到达中国文学和史学的峰巅,他是否亲历和目击了文中的一切呢? 当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我军占领南阳》的美文,他是否去了南阳。去现场和不去现场,都不是决定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关键取决于作家对宏观时事的把握,对崇高境界的表达,对人世生活的认识。如果,以僵死的思维去度量作家的思维活动,那也太小瞧名震千古的伟大文学家了。
      另外,从《岳阳天下楼》一书可以看出,大凡历史上有成就之文人,都会游历各处名山大川。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进入仕途,更可奔走各处。着笔那一时他不在岳阳,并不等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去过岳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即为证明。
      我登上岳阳楼,凭栏而望,左顾君山,孤影若浮;右挹大江,涵虚吞吐。说巴山蜀水之胜,全萃眼底,也丝毫不为夸张。春秋水涨,一望淼然。这时你才深深体会到,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句,乃是天赐、天意之笔。身置湖楼之窗,谁人不吐出“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惊人佳句呢?
      在远方那沉沉的暮霭中,君山仍然清晰若画,这个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的名山,如碧螺,如盘髻。有了它,岳阳楼便有了映衬;有了它,岳阳楼才显得充实。
      我拾阶而上,发现这岳阳楼的建筑是那么卓绝奇特,它的建筑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三层、四柱、飞檐、纯木”,全楼没有一颗铆钉,梁、柱、方、檩,互相咬合、牵制,架稳脚实,严整美观。同游者无不惊叹:岳阳楼,在力学、美学、建筑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不仅以它独特的建筑艺术而闻名天下,还以它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而吸引着游客。步入楼内,如进入了对联与诗词歌赋的世界。许多长联,并非虚弄笔墨,很多短句,更有那洞天之工。其中一幅“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不仅对得工整,而且词简意深。寥寥16字,括山河而贯古今,领文明而赋大志,可谓匠心独具。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白居易的“岳阳楼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等,无一不让人咏之、叹之,荡气回肠。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刻在几个楼层的檀木板上。尤其是二楼的一块檀木上,刻的是清代第一流书法家张照的手迹。字体刚劲峭峻,圆转多姿,雕刻刀法纯熟,极为精致。清乾隆八年,重修岳阳楼时,岳阳知府黄凝道特请当时著名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重写了这篇记文。刻成木屏六块,嵌在楼上正中。后来一个姓李的知府,见楼记雕屏,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妄想偷运海外,故请人仿制一幅,换下真迹,然后托病辞官,将雕屏装入船内运走。但天不饶奸,船至湖中,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船翻人沉,雕屏随波漂撞,被船夫捞起送回,但已掉了两块,“渔歌互答”的“互“字也被撞烂了。这个“互”字和另两块都是另请人书写雕刻的。但因修补精细,仿制逼真,让人难辨真伪。
      对张照书写的这幅雕屏,我是非常熟悉的。那年,我去山西。一位朋友在黄河岸边的农民家里,用20块钱买下了四本清代乾隆八年的拓本。那位朋友和我打赌,我若猜出是谁的书法,他分文不要,奉送给我,若猜不出,关系再好再铁,也不能拿走此物。天不负我,展开拓本,我一眼便猜出是张照的手迹。依我观,那幅拓本应该是在雕屏被偷之前拓下的,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我登岳阳楼,我也在思索着岳阳楼。
      岳阳楼,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它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它应该是民族的精神坐标,它应该是永远活着的,站立着的为人师表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千古名句的核心价值,既不是宣扬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也不同于发去国怀乡的感慨和计较忧谗畏讥的个人得失,而是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乐观。揭示了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这一思想旗帜,不知激发了多少后来者忧乐天下,胸怀人民啊。
      远的不再细表。在当代中国的革命史上,有这样几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吟唱着范仲淹的千古绝句来到岳阳,用他们的亲身实践,为范仲淹的名句作了最好的注脚。
      第一个走来的是熊亨瀚烈士,他早年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在辛亥革命后不久的1913年,赴日本途中过岳阳时,写下了抒发忧国忧民感情的《过岳阳》:“风雨暗神州,男儿急国仇。哪来诗酒兴,吟醉岳阳楼。”
      第二个走来的是邓中夏烈士。1921年,他为革命奔走于长沙、武汉之间,过岳阳时,他写下了抒发豪情壮志的《过洞庭湖》,其中诗云:“问今为何世?豹虎满道路。禽猕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第三个走来的是郭亮烈士。1922年他到岳阳从事革命活动,坐船过洞庭湖,豪情满怀,奋笔疾书,写下了《过洞庭湖》“潇水流,湘水流,流入长江不见头。龙君送我洞庭水,何时洗尽人间愁!”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他们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笔下岂止是奔腾若时代的波澜,他们整个战斗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首无比壮丽的诗篇呢?
      我走下岳阳楼,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对于今天的新长征,对于我辈的人生路似乎有了新的含义,似乎有了新的内容了。如何实践它的核心意义,每个人都应该作出回答的。
      
      (责任编辑 李宗泉)

    推荐访问:岳阳楼 不懂 范仲淹 不登岳阳楼,读不懂范仲淹 登岳阳楼范仲淹 登岳阳楼范仲淹朗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