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摘桃式教学法实践研究_情境教学法

    时间:2020-03-02 07:23: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浅层标准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其深层标准则是学生是否会学。学会什么是有限的,而会学则是无限的,它将使学生得到在学海淘宝或在书山掘金的本领而受用终身。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那么,如何使学生会学呢?鼓励和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指导他们学会自学是最佳途径之一。“摘桃式”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一.指导思想与实验背景
       1.实施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教育,是能够揭示、展现和强化人类的最高本质即创造性的理想化教育”。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因为只有探索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只有创造才能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1]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学习能力是获取新知的能力,实践能力是运用所学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创新能力则是开发自我价值,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创造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二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特殊才能的创造力”是革命家、科学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等特别人才所具有的创造力。特殊才能的创造力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力。“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创造力,是具有个人价值的创造力。创新教育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指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或自我开发的创造力。因为这种创新对学生个体而言是“新”的,但对别人或社会而言,却不一定是“新”的[3]。因此,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创新教育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层面上的创新,其中的拔尖人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发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
       笔者所在学校制定的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实践,会创新”的“四会”人才教育宗旨,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运用“摘桃式”教学法,开展探究性教学,可能是培养“四会”人才的最佳方式之一。
       首先,探究性教学要指导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做学问从诚信做人开始。其次,探究性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努力拓展学习视野。再次,探究性教学要指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将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转化为能力。最后,探究性教学要指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在自主性学习中获取新知,挖掘自身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增长才干。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培养模式,要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志向更加远大,心态也要是平和的,德才兼备,成为未来的一流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4]同时,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运用“摘桃式”教学法,开展探究式教学,正是一种突出个性的培养方式,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激励学生自由探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有益尝试。
       2.打破“同构”、“同型号”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探究式教学探究的是如何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本学科本课程的相关问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这个过程虽然不排除必要的管理程序,但更强调学术规范。一般很难套用教案的“同构”格式开展教学。因此,“同构”格式和各教学环节的“同构”模式,不可能成为指导或规范教学过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应灵药。在探究式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展现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学术个性,而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标准答案,更不是僵化的教学程式。何况文、史、经、管与理、工、农、医各学科专业,虽说有交叉点,但大部分的内容、教法、学法、检验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甚至书面表达格式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套用一个模式,用千篇一律的教案、考核题型、标准答案框起来的教学活动,是很难进行“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的。当教学过程被求同思维不断强化时,求异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必然被阻滞、被压抑、被套上“笼头”。
       3.师生互动式教学科研尝试。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受困于生师比和编制限制而难以组织和形成教学、科研梯(团)队,而师生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可以启发教师与学生就学科、课程、课题等问题进行平等对话,开展研究,达到“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的目的,从而使这种方式有可能成为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育研究》编辑部《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报告》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为搭建使人的基本素质和个性特点都得到发展的平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探究性教学,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将自学的任务压到学生肩上,将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方法教给学生,将进入学术殿堂的门径指点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督促学生自觉学习。那么,教师呢?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呢?毫无疑问,教师处在主导的位置。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双向活动。探究性教学既是学生的自动与互动,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点拨、答疑,更要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交流,甚至相互辩难。这时的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学习者。有时可能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在并非事先设定的探究中,可能会不经意地发生思维碰撞,爆出火花,受到启迪。所以,师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是一个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教师必须至少用一桶水,去和学生的一碗水平等交流。如果教师对所教课程没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所建树,要发挥主导作用恐怕是比较困难的。
       二.“摘桃式”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所谓“摘桃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好比把学生领进桃园,经过指点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摘桃子。必要时老师可充当人梯让学生踩在自己的肩膀上去摘,更多的时候则鼓励学生跳起来摘,或启发他们相互协作,各显其能,共同完成“摘桃”任务。这样既可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又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就好像秋天枣儿熟了用一根长杆往下敲打一样,教师只顾往下打,学生则只顾往起捡,连挑选的余地都没有。学生戏称这种方法为“打枣式”。其长处是系统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教师的中心作用体现得非常充分。其短处是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有时甚至会造成条件反射性抑制状态,不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笔者所进行的“打枣式”与“摘桃式”的对比实验表明,“摘桃式”教学法的效果明显优于“打枣式”。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上课讲,同学们做笔记,考试前突击背笔记,考试过后丢笔记。时间一长,学的东西,也就随时间一去不复返了。采用‘摘桃式’教学法后,老师将同学们引进果园(教材),让同学们自己去一个个摘苹果、摘桃子。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性,又获得了自学的方法,确实受益非浅。”
       三.“摘桃式”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摘桃式”教学法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就越高。
       1.“摘桃式”教学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师德与学识水平上要求“博、熟、精、严”。从师德方面讲,要博爱,爱学生才乐于把学生所想要得到的“寻宝的方法,拓荒的秘诀,点金的指头”倾囊相授。从师能方面讲,要学识渊博,否则就不能有效地为学生解惑、答疑。“熟”指教师对所教内容非常熟悉,这样,传道、授业、解惑便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谓“精”,是指对所教课程要精通。高校教师如果只满足于“博、熟”,就可能入于“匠”流,如果由“博、熟”而“精”,就可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更是提高自身学养的最有效途经。至于“严”,自然指治学要严谨,对学生要严格。以上四端为老生常谈,只要肯下功夫,人人都可做到。
       第二,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百花齐放,各显其能。我们提出以下四个方面,作为“摘桃式教学法”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
       (1)示范能举一反三。“摘桃式”教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但绝不是教师放弃不教,而是要教得更好,能够发挥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例如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作品数量多,那就要把握好重点、讲清难点,既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从老师这里学会些什么,又要让学生领悟到该怎样读书、做人、作学问,也就是前面提出的使学生“会学”。又譬如专业选修课“武夷文学研究”,既然课程冠以“研究”之名,就应当运用探究方式进行教学。所用教材是由我们和中文系骨干教师合著的《武夷文学研究》,与之相关的还有我们撰写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引导学生在自学阅读的基础上,每人一题,各自开展研究,并在课内外相互交流。结果,2007级本科两个班100名学生中,涌现出了30多篇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其中13篇在2009年人文学院举办的师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上进行了交流,加上随后改定的10多篇,编成学生论文专辑,已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刊出。在2010年人文学院“促转型学术月活动中,又有20多位同学汇报交流了自己的论文。其中有18位同学的论文是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古代文学”和选修课“武夷文学研究”教学,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武夷特色的“柳永研究”课题成果。
       (2)启发要恰到好处。启发式教学由孔子开创至今,历时二千多年而常用常新。面对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又常常对被动接受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汉代文学的教学重点是乐府民歌和司马迁的《史记》。其中的经典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和《项羽本纪》(节选)等,但这些篇目都在中学语文课上学过,要想不“炒剩饭”,不妨从不同方向或角度设计一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如“刘兰芝确是自请遣归(正方)”“刘兰芝并非自请遣归(反方)”;“鸿门宴上项羽应该杀掉刘邦(正方)”,“鸿门宴上项羽不应该杀刘邦(反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正方)”,“曹操是乱世之奸雄(反方)”等等,启发学生仔细钻研作品,认真阅读与作品内容有关的其他资料,使他们开动脑筋,放活思路,进得去,出得来,既扩大视野,又锻炼独立获取知识、整理和运用所学知识与理论的能力,锻炼微观分析、宏观把握和哲理思辩能力;把有些问题放到课堂上讨论,通过唇枪舌剑的激烈交锋,又锻炼了学生理应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机应变能力。
       (3)诱导要入情入理。学术讨论无禁区,但学术观点有是非。古今有别却也有相同之处,通过解读古代作品和今人史论,学会知人论世,常常免不了有古今比照参悟的时候,入神处不时会有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或持论绝对化等现象,对这种情况要冷静清醒、适时诱导,不纵容、不强抑,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中国文学史上宋代著名词人柳永,既是专业基础课“古代文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选修课“武夷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柳永研究热浪喷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者数百人,发表论文千余篇,见仁见智,热闹非凡。纵观近千年柳永研究学术史,贬抑者夥、褒扬者众,而作为柳永故乡的武夷学院学子,有些同学想在柳永研究方面有所创获,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又往往不管柳永的生活时代和生存空间,抹杀是非界限,简单肯定甚至拔高或简单否定。于是,我们在及时分析学术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拟出了数十个选题并进行启发、引导,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荐适合的题目,予以具体指导。2007级两个班的学生中有14人的毕业论文选题为柳永研究,从而找到了地方高校在教学实践中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初步形成了本院系教学科研的一大特色。
       (4)点拨应巧妙及时。学生求知心切,学有所获时,总要爆出一些思想火花;或者在某一领域、某个问题上想有所作为,却又不知从哪里下手时,如能及时予以点拨,便有可能摘到“鲜桃”一颗。如周圣弘教授抓住学生要求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愿望,适时点拨指导,让2008级部分同学申请了“茶业企业文化建构模式实验研究”课题并获得“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已完成了计划中的“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茶歌、一个专题片、一份企业宣传册”的任务。紧接着,又点拨引导2008级对外汉语班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武夷文化田野调查与关键词研究”,并获“武夷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
       2.“摘桃式”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摘桃式”教学法既然强调师生双向互动,那就不只对教师有要求,其实施过程对学生也有相应的要求。简言之,可用“多、勤、善、敢”四字来概括。
       “多”,即读的书要多,重点作品读的遍数要多,经典作品要熟读成诵。只是要读的书很多,不能笼统要求学生,而应有选择地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简略介绍该书的主要特点,并就阅读方法提出建议,是为导读。其具体做法是,讲授或讨论各章节前,先分别介绍本章重点参考书的内容、特点及其读法;在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写作中,提出运用参考文献的要求,旨在检查读书情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勤”,首先要勤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多思才能有所发现,多思才能入门,多思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思,则所读、所学尽如过眼烟云,转眼即逝,所获虽多,丢失也多,无所长进。其次要勤动口,勤动手。人文学科学习者最基本的看家本领应该是能说会写。这项本领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练出来的。读得多,写得多;读得熟,写得勤,功到自然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善”,要善问。善问的学生常常对问的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认识,要么想从老师那儿得到印证,要么想和老师交换看法,当然也有碰到了较大难题而自己又解决不了想求得帮助的。善问者,在问学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同时,在语言交流、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并爆出火花,还会启发别的同学和老师,收到教学相长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学习成效。不善问者,或者提出的问题无讨论价值,或者死钻牛角尖,无补于己,无助于学。
       “敢”,即敢于创新。要求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就要有鼓励学生创新的心胸和气度。不唯书,不唯己,不唯权威,不讥笑学生的幼稚、偏激和胆大妄为。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提倡从老师这里学到知识,学到方法,然后翻新出奇,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的。
       四.结论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阶段的攻坚期。国家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改革的难点是如何打破“千校一面”、“千篇一律”格局,突出办学特色等问题,其中,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都是热门话题。本项改革实验研究,就是开掘和利用武夷山优势资源,落实学校“作武夷文章,创武夷特色”的学科建设规划,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这一教学改革实验与本校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彰显武夷特色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将科研课题研究融入相关课程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拟定设计出系列论文题目,分别纳入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课程论文写作程序,几经讨论、修改,选其优良者,在院系学术月活动中,师生共同交流,从而达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摘桃式”教学法立足于如何提高学生能力,而不注重教师在课堂上讲多少。事实上,教师精彩的讲授可以吸引和感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有好处,但如果没能教会他们如何学,教学质量仍会打折扣。在高校,一门课讲授多遍以后当然会非常熟练,面对一届届学生这一不断变化的活动群体,如果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下功夫,教学活动就会成为重复讲义的简单劳动,教师也会感到异常单调乏味而产生所谓“审美疲劳”。这种情况一旦形成惯性,则会将教学活动拖入死地。而如果能变单纯传授为边传授边指导而以指导为主,则将逼迫和吸引教师不断加深学养并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质量自然也就会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孙峰.创新教育与道德教育[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项志康.关于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几个基本概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4]张大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EB](2009-3-2)http://www.moe.省略
       [5]教育研究编辑部.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报告[J],新华文摘,2007(12).
       [6]论语・为政[A],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9.
      
       周圣弘,湖北洪湖人,武夷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诗学与茶文化研究。杨国学,甘肃酒泉人,武夷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本文编校:郑利玲

    推荐访问:实践 式教学 研究 摘桃式教学法实践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