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谈谈巴赫的组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时间:2020-02-25 07:42: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伟大的德国管风琴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一生创作的作品浩如烟海。其中,他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创作的组曲包括《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帕蒂塔》。本文对这三种组曲的题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异同作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古钢琴 组曲
      
      一、巴赫作品的出版背景及创作年代
      
      J.S.巴赫(1685-1750)于1717-1723居住于法国的寇顿,1723-1750年间任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师与宫廷乐长。在此期间,他的《十二平均律》作于1717-1722年,《英国组曲》作于1720年左右,《法国组曲》作于1722-1725年,《帕蒂塔》于1731年出版(又名德国组曲,始写于1725年)(Partitas:是意大利语“组曲”的意思,表明这部组曲受到意大利风格的影响)。 其中,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的写作目的主要用于教学,而帕蒂塔则在私人环境下使用。由上我们发现,巴赫先于《帕蒂塔》创作了《十二平均律》,但是最先出版的却是《帕蒂塔》,可能是巴赫认为《十二平均律》太复杂、太严肃,认为不适合出版,而《帕蒂塔》则较华丽,娱乐性较强,故而先出版,意在投民众所好,确保市场。之后,巴赫于1735年出版键盘曲集第二集,包括《意大利协奏曲》及两首《法国序曲》,仅两首作品。1739年出版键盘曲集第三集,作品全是为管风琴而写。1741-1742年,巴赫发表键盘曲集第四集,即《哥德堡变奏曲》,曲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作曲技法,是为键盘乐器所写的。
      
      二、巴赫时代的键盘乐器
      
      1731年,巴赫出版了第一册自己的作品,明确用德文注释为“键盘练习”,当时的键盘乐器统称为“clavier”,包括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以及一种“可强可弱的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这几种键盘乐器才统称为“钢琴”。
      1720年,德国管风琴大师西伯尔曼制造了第一架德国钢琴,至1730年,巴赫通过一次莱比锡音乐会公告――称用一种新乐器演奏,了解到这种新乐器,但他认为这种乐器“触键盘太重,高音音色太弱”,直至1747年,巴赫的儿子有机会在西伯尔曼这架改进后的钢琴上表演,才得到巴赫的认可。同年,巴赫根据腓特烈大帝的主题创作了一组作品,其中第一首称为“ricerar”(利切卡尔),明确是为带强弱的古钢琴所写。
      由上可知,巴赫确切是从1730年之后开是为带强弱的古钢琴写作品,帕蒂塔中注明的“clavier”亦包括这种“可强可弱的古钢琴”。
      
      三、《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的组曲调性及写作目的
      
      英国组曲(BWV806-811)调性依次为:A-a-g-F-e-d;
      法国组曲(BWV812-817)调性依次为:d-e-b-降E-G-E。
      1724-1727年是巴赫的关门弟子的学习时间,从这位弟子的资料上反映,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确曾用于教学,巴赫的教学进程一般为:创意曲―组曲―十二平均律(1)(1722)――十二平均律(2)(1740),从这种教学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组曲相较于十二平均律来说,较容易。而组曲这种体裁是指由一连串乐曲构成,形式早已有人运用,并非由巴赫发明。事实上,组曲在欧洲极盛行,巴赫时期发展已相当完善,舞曲名称已形成,如: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其先后顺序也早已形成。亨德尔,一位与巴赫同时期的作曲家,在英国组曲发表的同一年,发表了八首组曲,里面的组曲形式多种多样,并不仅仅局限于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等。
      巴赫的创作遵从于传统规律的组曲,共有45首,这其中并非仅写给键盘作品,同时还有大提琴,小提琴,琉特琴等。作品全都遵从规律,无创新。特别之处在于,巴赫把组曲这种体裁形式看做一种建筑材料一样,去做研究。在一套组曲里可以看到有六种不同的结尾,但属于同一种体裁,如“一字多义”一样。
      
      四、《法国组曲》
      
      (一)《法国组曲》的创作及手稿问题
      1720年,巴赫的第一位妻子玛丽去世,第二年,他娶了安娜.马格达莲娜,她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歌唱家,二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恩爱非常。巴赫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之中,于1722年开始为安娜创作了《法国组曲》。其中有五首法国组曲在为妻子所写的第一部集子里是巴赫亲笔所写;在第二集里有两首法国组曲则是他妻子的手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猜测可能是因为这一集尚未定稿,但有50页已经丢失。此外,还有一些巴赫的学生们的抄本,如安柯利的手稿,他的版本较为可信,因他与巴赫一家的关系很密切,曾娶了巴赫的一个女儿。另外,还有尼克拉斯.盖斯的抄本。而目前国内常用的海伦的版本则是根据最初的版本所写成的。
      (二)组曲题材结构简介
      (1)阿勒曼德:关于巴赫《法国组曲》中的古老组曲,我们不清楚巴赫是否了解民族,但作品中的阿勒曼德意指“德国人”,表现古老的德国列队舞曲,4/4拍,拿巴赫的汉堡同时代人马特松的话说,那是“坦诚的德国人的创举,它呈现出从容安逸的个性,让人们在平静和井然有序中获得愉悦。”舞曲一般分两段,长度一样,相互有联系。第一段:从主音开始,属音结束;第二段:丛属音开始,在主音上结束。第二段的开头会作主题倒置,在结尾处回归。这种写作方式如当时的诗体一般,很押韵。
      (2)库朗特:法文为courante,字面意思为“流动的[d1]”。节奏较为复杂,源于法国舞会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意大利是欧洲艺术发源地,在1600年以前,意大利影响德国很大,从1600年之后,法国亦开始从意大利引进艺术人才。巴赫在15岁时第一次接触法国艺术,原因可能是巴赫演出过的一个德国边境小镇靠近一个法国的城市。因而,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双重影响之下,巴赫在写库朗特时养成一个习惯,即他所写的法国的库朗特实际上可能是意大利的库朗特。而库朗特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法国式的,特点是具复调性,多为3/2,6/4拍;一种是意大利式的旋律,伴奏声部明显,无复调性,多呈现出3/4拍的优雅轻快的节奏特点。
      (3)萨拉班德:源于西班牙的慢三拍舞曲, 原是一种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缓慢。一般为四小节一句的明显分句。其结构为二部曲式,节奏为三拍子;第二拍的音,时值较长而突出。??巴赫的学生尼科尔曼描述该舞曲是“能深度触及人们的灵魂,唤起心灵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的“庄严的旋律”。
      (4)加伏特舞曲:源于法国,特点是四拍子中速,情绪活跃,中间常插入以常音相衬的风笛舞曲,形成音乐上的对比。节奏上起拍通常是后半拍,有明显的四小节分句,乐曲最后的一个半拍是开头的前半拍。
      (5)布列舞曲:与加伏特舞曲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在于起拍是这一小节的一拍,而非半
      (6)卢尔舞曲: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加重。舞曲基本结构通常为两段体。
      (三)《法国组曲》中的特别之处
      (1).《法国组曲》中的第五组:有一首卢尔舞曲,在巴赫的键盘作品中仅出现过这一次。
      (2).《法国组曲》中的第六组:有一首波洛奈兹,在他的键盘作品中亦仅出现过这一次。
      
      五、《英国组曲》
      
      (1)简介:写于1720年,共六首,每首均有前奏曲,从组曲的第二套至第六套前奏曲均以协奏曲的形式写成,加带复调的回旋曲形式(这种形式与普通回旋曲的差别是结尾并非回到主音,可以是属音,下属音)。
      (2)名称来源:《英国组曲》这本书的初稿上并无任何巴赫的笔迹,曲目的封面由他的学生所写,因而给我们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去推想曲目的抄谱人与巴赫的关系。在装饰音弹奏的问题上,所标记的演奏方式是巴赫还是他的学生的习惯?在此种情形下,我们要收集各种不同的版本,去解决这个问题。
      由上文我们得出,《英国组曲》事实上并非是指巴赫亲笔所题名为《英国组曲》,该名称是后人所加,根据该套组曲的风格和笔法,可判断实质上为《法国组曲》的风格。每一组曲前有不同的名称,如grade suite意为“大组曲”,有人也称之为“prelude”(即“前奏曲”)。
      来源一:J.C.巴赫,(J.S.巴赫的小儿子)流传下的一份该组曲抄本上的封面题注“组曲与前奏曲为英国人而作”,至于具体是哪一位英国人已无法猜测了。这个消息因来自于巴赫的儿子而较可靠,据称是一位英国皇家爵士。来源二;该名称来自于福克,他是第一位研究巴赫的人。1802年,是他第一个为巴赫写书立传,但也并不能确认,因为组曲的名称均为法国的名称,组曲的风格也偏重于法国式的。
      (3)《英国组曲》中的“协奏曲”
      协奏曲形式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特指除歌剧和教堂音乐以外的音乐的公开演出,由一组歌唱家或一组演奏家同台竞技,与独唱(奏)者的独唱(奏)音乐会相对而言。十七世纪后,这种演唱(奏)形式红遍全欧洲,在当时享有盛名的有维瓦尔第,于威尼斯公开演出,大受欢迎,巴赫对他尤为赞赏,曾把他的一部四把小提琴协奏曲改编为四架羽管键琴的作品,这证明巴赫极为了解此种形式。在《英国组曲》中可看到该形式基本为:(开始)齐奏――独奏――齐奏(结尾)。注意:这里的独奏(solo)确切是指每个声部的第一个人。
      (4)库朗特在《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里的异同:
      《英国组曲》里的库朗特是用法国式风格写成,创作前调性安排均已考虑成熟。其中,第一首A大调的英国组曲不同于其他五首。第一首的前奏曲并非用协奏曲形式写成,而是创意曲形式。这是因为每个调子都有其特别的意义。在第一首里,有两个库朗特,而非一个,很特别。以及两首回旋曲证明此首早于前五首写成,之后,加入其它五首中,里面有很多变奏。巴赫在《英国组曲》里用法国式的库朗特,而《法国组曲》的库朗特里,其中的第一,三首是法国式的,其余则是意大利式的库朗特。
      
      六、《帕蒂塔》
      
      1731年,巴赫出版了六首帕蒂塔,在这之前亦曾分别出版过单独的帕蒂塔,时间始于1726年。巴赫的留守帕蒂塔调性依次为降B-c-a-D-G-e,调性布局上可看出是以降B为中心音,依次往上的音程度数为大二,小三,纯四,纯五,大六。巴赫原打算写七首帕蒂塔,那么以此排列第七首调性应在f小调上(大七度),但未写,这亦可能是法国组曲的最后一首调号的延续。在帕蒂塔里,巴赫把每个前奏曲的名字冠以不同名称,如Sinfonia,Overture,等,是有意而为之,与之相对,法国组曲里的布雷舞曲亦相当于帕蒂塔里的小步舞曲,所作的名称上的改变仅为吸引买者,而其音乐的实质并未改变。
      
      七、比较《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三者异同:
      
      (一)风格比较:
      《法国组曲》;较炫技,轻盈,华丽,以主调写法为主。
      《英国组曲》;更严谨,复杂一些,运用复调对位手法,织体较为丰满。
      《帕蒂塔》;“partita”是意大利语“组曲”的意思,表明此部曲集受意大利风格影响较深,同时这部曲集也是三者当中最复杂的。时间上是《英国组曲》写在最先,之后是《法国组曲》,《帕蒂塔》年代最晚。
      在年代较晚的《法国组曲》和《帕蒂塔》中可看到主调因素逐步增强,明显采用了华丽风格1的写作手法。
      (二)吉格的在组曲中的不同节奏型:
      在《帕蒂塔》的第三,四,六组中包含赋格,而第六组帕蒂塔中的吉格是帕蒂塔中唯一的一首二拍子舞曲(2/2);第一组法国组曲中的吉格是第二首二拍子舞曲;第一组帕蒂塔中的吉格是4/4拍,其余的吉格都是三拍子。
      值得注意的是帕蒂塔第二组中无吉格舞曲,仅由六首组成,其余均为七首组成,故《帕蒂塔》共有小曲41首,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个有趣的推测:J.S.Bach这几个巴赫名字中的字母在字母表表中的排列顺序所代表的数字相加正好是41。
      
      八、结语
      
      18世纪初的巴赫代表着键盘复调音乐长期演进的终点。他将复调音乐推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他汲取前人的成就,灵活运用各种复调键盘乐体裁形式,结合自身高超的创作技巧,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复调作品。并赋予这些作品以深沉的情感思想内涵。直至今日,巴赫的音乐仍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周薇.西方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推荐访问:巴赫 组曲 谈谈 谈谈巴赫的组曲 巴赫组曲 巴赫法国组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