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时间:2019-05-08 03:28: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农村教育、经济、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要使这项工作顺利和可持续进行,真正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应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应保证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并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应综合考虑办学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布局调整可能带来的全面效果,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应防止布局调整后的教育资源流失和浪费现象,有效保护和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用。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布局调整
      我国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农村人口尤其是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较大范围并较大规模地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广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历经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0年11月4日广西人民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布局调整工作部署暨学校布局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会”后,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是事关教育、经济、文化、人口等众多社会方面的系统工程,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既可带来“两改善”“两提高”(即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设施条件,改善师资队伍状况,提高学校规模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可能造成“两加重”“两不足”(即农民的经济负担有所加重,学校和教师的管教压力有所加重,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的利用不足)。[1] 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有诸多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特别注意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去弊兴利,达到目的。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做到因地制宜
      学校布局调整是打破原有的学校在空间上的分布,重新规划和确定学校分布格局的过程。但这种调整并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随机盲动,而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计划按规律进行。2010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就曾强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并要求各地根据学龄人口的分布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中小学、幼儿园,方便就近入学入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康在全区教育布局调整工作部署大会上也强调,开展教育布局调整工作,要立足于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广西新发展,立足于适应人口迁移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新期盼,立足于解决教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一定要依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口分布、办学效益等诸多因素,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规划和程序,因地制宜地实施中小学撤并与布局调整工作。
      根据有关研究,学校布局及调整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学生上学的距离,二是学校覆盖的服务人群数量。儿童入学距离用三种方法衡量:一是物理距离,即实际的空间距离,用公里来衡量;二是文化距离,当儿童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社区到另一个把他们当作外人并对他们不友好的社区上学,从而导致辍学的距离;三是时间距离,考虑诸如山地、河流、森林等自然条件的阻碍而延长上学途中的时间。[2] 我国有学者提出,确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学校布局标准,除了考虑学校服务的范围、服务的人群数量、学校规模等因素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不能忽视学生上学的时间距离、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指因位置偏僻或野兽出没,儿童内心恐惧而不敢独自行走,从而导致辍学的距离)。这些因素尤其在偏僻山区和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应该予以考虑。[3] 因此,我们在设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时,要尽量考虑学生能就近入学,考虑学校的服务区域。确定学校服务区域半径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人数,以及服务区域的交通情况。在交通较便利的城区,如果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减少,可以适当扩大服务半径,以提高学校在校生规模。对交通状况欠佳、自然环境不利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该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不宜撤并。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确保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之本,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我国政府已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强调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4] 教育公平不仅指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也包括接受高质量教育上的机会均等。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因为不合理的中小学布局,不仅不便于学龄儿童上学,影响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也由于上学的困难,学校环境条件差,学校规模过小或者过大,等等,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学校规模为例,学校规模太小,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教育资源自然有限,能安排的课程、活动难免捉襟见肘,加上教学不易分工,教师兼课过多,教师业务难以专精等,很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上学热情;而如果学校规模过大,不仅会导致校园内人际关系的疏离和行政管理的僵化,还会带来对学生的教育关照度下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学业成绩下降、师生关系及学生间人际关系水平下降等诸多问题。
      从广西目前农村中小学规模状况看,过小和过大的问题都比较突出。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地区中小学学龄儿童人数逐年减少,学校规模过小的现象日益突出,“微型学校”及“微型班”的现象不断出现;而另一方面,在城市的部分中小学,由于外来民工子女的“借读”和各种原因的择校,大班额和大学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的存在,既反映出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公平的推进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为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重点撤并那些位置偏、规模小、质量差的小学或教学点,加大中心学校的建设力度,促使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校舍场地达标,配套设施完善,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保证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在此基础上,推进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   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追求综合效益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和措施,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办学效益,这种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应包括社会效益、文化效益、政治效益等。毫无疑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能不考虑规模经济效益,也就是通过学校撤并,淘汰规模过小学校,将其划入其他学校或与其他规模小的学校合并,从而使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还要以提高办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根本目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考虑办学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布局调整可能带来的全面效果,包括调整后对农村低龄儿童受教育机会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影响,对农村文化保护、传承、再生以及村民精神生活、乡村精神文明的影响,等等。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总的趋势是“撤点并校”,撤并学校对学生就学、对教学质量以及对教育普及等难免会产生影响。在某些农村地区,学校被撤并后,学生就学不方便,有的要到几公里或10几公里外的地方上学,交通费以及部分学生住校产生的住宿费增加了学生及其家庭的直接教育成本,路途上时间的浪费及奔波疲劳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等也增加了学生就学的间接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增加了,而产出即学习成绩等则可能下降,这不仅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也不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此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在当地是一个文化核心的载体,是村民接近知识的平台,一旦学校被撤并,村子里也就没有一个比学校更适合当文化载体的场所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导致乡村文化的失落,甚至“代表乡村社会一部分的村落学校的消失,必然导致或加速乡村社会的解组”。[5] 因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在考虑办学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考虑布局调整可能带来的全面效果,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前提。
      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防止资源流失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教育资源如何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是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只有合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教育资源,才能充分显现布局调整的成效和价值。我们在广西武鸣县、荔浦县、临桂县等地的调研中发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教育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利用多存在不合理和流失、浪费的现象。比如武鸣县被撤并后的硕板、板阮、板农、马迫、马玉、培群、白云等小学,其校舍、球场以及其他校园用地等不可动资产多被闲置、荒废,部分学校被租用于当地工业生产,部分被当地村民挪用为养殖家禽牲畜、耕种作物,甚至私用为民宅,开设小卖部等,造成了大量教育物质资源的直接浪费、毁坏和流失。我们看到,在这些曾经风光过的学校里,教室、球场及校内树木等依然较完好地保留下来,教室内的讲台、黑板也还在,尽管有些破损,但简单维修后仍可使用。我们初步估计,农村中小学撤并之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校舍被闲置和荒废,如此严重的浪费,令人倍感可惜。
      要防止出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流失、浪费现象,必须做好布局调整规划的科学设计,学校或“撤”或“并”,或“调”或“增”,都必须科学合理,同时要充分考虑撤并学校后原有校园及教学设施的如何处理、管理和利用。本着依法处置、合理使用的原则,我们认为,被撤并学校的教育资产,应当按照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充分地评估、科学地管理、合理地利用。在利用上,可以采取下列几种办法:一是将被撤并的学校用于办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或职业培训。一方面可发挥原有校舍、教学设施等的教育教学作用,避免浪费;另一方面也适应农村学前教育、农民继续教育不断发展的趋势,解决办幼儿园或村民学校之场所、设施短缺的问题。二是将部分物质资产进行评估后通过置换、拍卖、转让、托管或者出租等方式转化为资金用作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实施的专项资金。三是将被撤并的学校用作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在当地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将其打造为村民文化学习和信息交流的场所,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新农村建设。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桂教科研[2008]27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参考文献:
      [1]马佳宏,卢梅春,李良.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与问题分析——基于广西的调整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吴修申,张纪云.美国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及效果[J].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版,2007(1).
      [3]石人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J].中国教育学刊,2004(7).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省略/edoas/website18/30/info1280446539 090830.htm.
      [5]王海英.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方向选择——兼谈农村学校“撤存”之争[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推荐访问:应注意 几个问题 农村中小学 布局调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