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席勒“审美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阐述席勒审美教育思想

    时间:2019-05-03 03:29: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德国著名作家席勒在十八世纪时就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理念,他认为通过“审美”可以解放人性,使人走向自由和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突出的是教育的美学价值,是其艺术性。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与美和艺术密切相关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这种思想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分析了“审美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在时代和个体两个方面的启示作用,语文教育不止是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同时也是对健全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席勒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1]。而语文教学的核心便是德育和美育。其实,早在十八世纪时,德国文学家席勒就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理论。虽然席勒的“审美教育”与我们今日在教学中提倡的美育不尽相同,但是它同样可以给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启示。
      审美教育论、游戏理论、审美救世论构成了席勒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其中审美教育论显得尤其重要。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仅是种哲学意义上的艺术本体论;而且从现实的角度讲,也是他解决当时的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的重要策略。席勒对审美教育论充满自信,认为可以经由审美教育通达人们梦寐以求的自由与道德相互协调的至境,同时又能解决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自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重矛盾。审美教育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而全面地渗入个人、社会、国家,对以上诸元都产生影响,并取得相当大的效果。在席勒的时代,这是一个前卫、大胆、充满魅力的命题,也是一个后来给席勒带来巨大声誉和持续性地产生历史影响的命题。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已经拥有较为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在这一阶段,教育不仅涉及字词章句,也涉及到修身立人。因此,席勒在数百年前提出的这一论题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一、审美教育的时代意义
      在席勒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第一次把迄今获得的关于艺术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与当时历史现实联系起来。”[2]在席勒眼中,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3]整个社会上层腐朽,下层粗野,无人能够承担令人类文明进步的职责。因此,必须通过培育更加完善的人来建构完善的社会和国家:“席勒并未将其美学建立在疏空的概念上,他试图为困扰着他时代人们的那些问题——为什么法国民众合法地争取民权自由的斗争并未导致自由和人性,而是暴力和恐怖。”[4]由此,追逐某种更为完善甚至理想的状态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需求,无论社会的上层还是下层,无一例外都需要通过教化来使其达到理想状态。以上构成了席勒书写《审美教育书简》的基本动力。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的客体,也即“近代人”,遭到了社会的压抑、分裂和强迫:“给近代人造成这种创伤的正是文明本身。只要一方面由于经验扩大和思维更确定因而必须更加精确地区分各种科学,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这架钟表更为错综复杂因而必须更加严格地划分各种等级和职业,人的天性的内在联系就要被撕裂开来,一种破坏性的纷争就要分裂本来处于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5]席勒相信由于文明发达进而导致了近代人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只能任由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获得最大幅度的、甚至是超过界限的运用,并且致使人本身不得不服从于这种片面应用所带来的“好处”,从而导致人内在的碎裂、偏颇和闭塞。这显然与后来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理论异曲同工,作为主体的人日益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逐渐成为对象的奴隶,这就是席勒笔下的“近代人”所处的基本状况和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自然与席勒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却有可能会造成席勒所认为的时代对人的破坏作用。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迫于升学的现实需要,往往容易让教学偏离了树人修身的宗旨,陷入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泥淖。落实在语文教育中,即文学教育受控于字词章句,义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审美被切为无数“得分点”,缺乏体系性。这实际上就是席勒所言之“人的天性的内在联系就要被撕裂开来”,学生被囿于外在于自身的律法之中无力挣脱,教育背离了其初衷。而席勒首先论证了经由审美路径解放人的可能性,在他的描述中,人首先有其历史使命与历史目的,“每个个人按其天禀和规定在自己心中都有一个纯粹的、理想的人,他生活的伟大任务,就是在他各种各样的变换之中同这个理想的人的永不改变的一体性保持一致。这个在任何一个主体中都能或明或暗地看到的纯粹的人,是由国家所代表,而国家竭力以客观的、可以说是标准的形式把各个主体的多样性统一成为一体。这样,就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使时代的人与观念的人相遇合,因而国家在众多的个体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也有两种方式:若不是纯粹的人制服经验的人,国家消除个体,就是个体变成国家,时代的人净化成观念的人。”[6]时代造就个体,个体也会反过来影响时代。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先进的、积极的时代,必然需要有和这一时代相匹配的教育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个体。
      二、审美教育的个体意义
      席勒认为“希腊人”是“纯粹的、理想的人”,是人的终极理想状态——“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和理性的成年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7]尤其在他的诗歌《希腊的群神》中,这种完整性更是得到了诗意地描绘:
      “那时,万物都注满充沛的生气,
      从来没有感觉的,也有了感觉,
      人们把自然拥抱在爱的怀中,
      给自然赋予一种高贵的意义,
      万物在方家们的慧眼之中,
      都显示出神的痕迹。”[8]
      席勒不惜把最高的评价加诸于希腊人身上。在席勒的理念中,“希腊人”所拥有的特征是完整、和谐、统一,希腊人被想象为人的初始、完美阶段,他们先天所拥有的种种才能、品质没有被剥夺或片面地使用和发达,其一切品质都是混合、均一,进而完整的。因此,席勒把“希腊人”所具有的特征看作是审美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人无论在遥远的过去还是未来,都能够达到这种完整、和谐、统一的境地。古希腊离我们今天已十分遥远,我们不可能重回希腊,成为希腊人,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希腊文化的长处——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乃至整个哲学、美学思考中,“人”都是其思考的重心所在,曾有论者称席勒的美学是“人本主义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人”在席勒美学中处于一个绝对中心的位置,只有人才能改变时代和社会。席勒认为,要使人达到希腊人的完美统一,必须通过审美,因为人本身总是处于特定的束缚和限制当中,只有通过审美才能使人获得解放。由此,审美成为了一种解放的力量,美神借助于诗艺来展现真理,将自由赋予人类。席勒赋予了人极高的价值——“人成其为人,正是因为他没有停滞在纯自然造成他的那种样子,他具有这样的能力,可以通过理性回头再走先前自然带他走过的路,可以把强制的产物改造成为他自由选择的产物,可以把物质的必然升华成道德的必然”。[9]席勒对审美问题的一切发掘探索,终归都是为“人”而服务的,这也是整个启蒙运动的主要出发点。所以,所谓审美教育,就其运动轨迹而言是审美教育的对象向着主体无限靠拢、合而为一的过程,也是碎裂得到弥合、偏颇得到修正和闭塞得到解放的过程。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人从原本逼仄、狭隘的空间中得到扩展进而得到解放,而扩展的路径则是审美。
      正是“借助于审美体验,人们获得生命的自由感和心灵的解放感,因而,审美体验总是人的自由意识的呈现,它指向人类解放的目标:生命的自由”。[10]我们今天的中学教育最缺失的恰好就是对这种人性自由的肯定。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片面的、机械的、僵化的人格,而是自由的、全面的、自主发展的人格。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播语言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道德品质;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而且同时也是成为连接学生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桥梁,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协调、一致的人格。这种人格必须是能够自由发展的,它既要符合当下的时代要求,又要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潜质。
      席勒的“审美教育”理念是在十八世纪德国仍处于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所提出来的,他还看不到这种“审美教育”切实可行的社会基础,但他相信这是一种理想,终有一日是能够实现的。我们今天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沿,社会主义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已经赋予了我们开展“审美教育”的坚实基石。中学语文教育本身意味着以母语为始基,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修习,构建学生的人格大厦,在修身立人的过程中,同时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与体验。而如果我们能在其中融入席勒审美教育的理念,则可进一步强化教育中的树人之目的。中学语文教育,无论就其现实目的还是其终极理想,都应该落脚于这种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上。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诗词文章,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解放人性、陶冶情感、塑造性灵。席勒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美育的终极方向,作为人格解放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教育显然负有重大的责任。
      注释:
      [1]蔡元培,聂振斌选注,《蔡元培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2]范大灿:《德国文学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359页。
      [3][5][6][7][9][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第47页,第33页,第44页,第24页。
      [4]Walter Grossmann,Schiller’s Aesthetics Education,Journal of Aesthetics Education,Vol.2.No.1.1968年版,第31-41页。
      [8]张玉书:《席勒文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0]李咏吟:《价值论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3页。
      (鲜黎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番禺学校 510630)

    推荐访问:席勒 教育 审美 中学语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