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如何提高学生历史自主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自主能力

    时间:2019-04-24 03:17: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高中历史  自主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91-02  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课程特别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是一节内容一节内容地进行,一个史实一个史实地记,最后发现所记的历史知识很凌乱,容易遗忘,学习效率低。学会阅读并提高阅读能力,已成为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对历史教材的自主阅读能力呢?
      一、从头“串”起。指导学生读好目录。宏观把握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与线索
      读书,先要学会读目录。目录是全书的缩影,是教材高度集中的体现,它不仅是查找教材内容的索引,而且是教材最简要的线索。通过阅读目录,可以完整且全局性地了解每一章每一节的联系,使得知识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本时,应首先教会学生从编章节目读起。历史教科书的目录不仅提示了学习的内容,也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目录时要分析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章节知识体系,宏观掌握历史发展线索。
      比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目录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目录并了解本册书是按历史阶段分为四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通过阅读其中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的目录,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从目录去认识各节的关系,了解到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然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出现了亚洲革命风暴,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自然形成了。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目录的意识和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默写目录内容。一开始学生不理解,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不太愿意配合,默写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慢慢地学生就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他们很欣喜地发现,在整理课本知识结构时,思路越来越清晰了。从头“串”起,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登高望远,指导学生读好引言。理清本章节的基本线索和特点
      如果说目录是纲领,那么引言就是“内容提要”,是“中心思想”。高中历史课本的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段引言,在新课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也有引言。引言源于正文又指导正文,两者相辅相成。引言主要讲述与这一章有关的国际、国内背景及本章的基本线索和特点。通过读引言,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掌握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甚至对同时期的中外历史有—个初步的横向比较,对本章内容的编排、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地位有粗浅的认识,并根据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对本章的学习做出大致的安排。
      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言叙述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引言线索式地显示了这一单元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明了,为学习具体的课文指明了方向。
      三、见微知著,指导学生细致阅读课文的正文。掌握课本主干知识
      课文的正文部分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阅读的重点内容。笔者对正文部分的教学方法及要求与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及要求是一样的,即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做到:一细读,二概括段落大意,三总结中心思想。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逐字、逐句、逐段的阅读,既要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影响等,又要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即提炼出每段的要点,并分析其与标题(单元、课、目)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握一课的主干知识,构建好课文的具体知识体系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指导学生阅读正文,首先要教会学生区分史实与结论,史论结合,实现知识网络化。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史实和结论的统一,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原则,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区分史实与结论,用史料说明观点,用观点统帅材料。在阅读中做到史论结合,不仅有助于透彻理解教材,也有利于提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史”即史实,史实一般运用叙述性语言。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过程或内容的描述(客观历史)。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或内容)。史实描述文字重在记忆。“论”即课文中的观点、结论,就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的总结和评价,一般以主观性论述文字出现。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把重点放在主观论述文字部分的理解上,结合史实,加深对每段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其与标题(章、节、目)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结构,把知识“网”起来。
      其次,指导学生挖掘出教材包含的最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高中历史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阅读正文知识要注意挖掘出教材包含的最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一节有如下叙述:“秦王赢政即位时,统一条件基本成熟。那时,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国富兵强,……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其中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可联系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采用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各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是统一的经济基础;“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是统一的民族融合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是指民心向背;“国富兵强”是指秦国具备统一的主观条件。再如第四章第一节的关于隋朝建立的叙述:“首先,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其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三,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其中也包含了经济基础、民族融合、主观条件等。这样一指导,学生就掌握了国家统一的基本规律。
      四、学无遗漏。指导学生正确处理正文以外的历史材料,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阅读历史课文,除重点读懂主观论述文字、掌握史实外,还要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正文以外的材料,包括文献资料、楷体材料、注释、图表、地图、插图等,它们具体生动地补充或说明了教材的主体内容,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概貌。“楷体材料”是对课文的重要补充、扩展或分析,根据需要,它对课文起到深化或浅化的作用。很多的“文献资料”是原始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认真阅读、分析,认识史料的内涵,并提炼出观点,切实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有一段“文献资料”是摘自曾国藩的一段话:“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通过阅读这段材料,结合课文,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洋务运动的措施和目的。
      五、多思多辨。培养学生多思考、敢质疑的精神。提高历史思辨能力
      读书离不开思考。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没有阅读障碍的历史教材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对历史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拓展,培养分析、论证等思维能力。比如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中学课本中的和学生常规接触到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多是正面地肯定它在反封建反侵略方面的贡献和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但袁腾飞老师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中却说“太平天国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灾难。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多达7000万。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极惨重的打击。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起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呢?恐怕只有深入研究之后才可定论。可见,多读书,勤思考,敢质疑,将使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总之,学好历史,贵在得法。高中历史教材篇幅多、阅读量大,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从大知识到小知识、从宏观到微观地进行阅读,用心去体会和实践,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推荐访问:提高学生 自主 能力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