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淡化“教参”意识,确立生成意识】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时间:2019-04-29 03:20: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依赖“教参”,视“教参”为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淡化了“教参”意识,它期待着教师去创造。开放与生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学要确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生成意识。
      关键词:淡化“教参”;期待创造;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2-02
      传统的课堂强调教学的计划性和任务性,预设和封闭成了传统课堂的特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习惯于依据教学参考书把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让学生实践体验、发现探索、对话交流,教师觉得花费的时间太多,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如直接讲授来得快。
      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一是拖堂,非要把教参上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二是干预,强行终止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把答案直接提供给学生。教师的教学一切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而不管学生学习的需要,时间宽,就让学习活动进行下去,时间紧就加以制止。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参完成教学任务成了教师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确立生成意识的羁绊。
      一、淡化“教参”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教参”几乎无法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就有了依赖教参,等待教参的心理。
      教参仅仅是教学的参考,教参不可能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相适应的区别设计,教参上的做法不一定适合特定的地区的学生。迷信教参就会妨碍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就会成为“教教材”,走上了传统的预设与封闭的教学之路。
      倘若教学还是以讲授为主,照搬教参那就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教学要求了。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材、教学的生成性,要求教师有创生能力、应变能力,教学设计要有弹性,留有余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写给读者的话”中就有了这样的一段话:“要向你说明的是:我们编撰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向你们发出要这样做或不要那样做的指令,我们只是想向你们介绍……我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介绍与你们进行一种沟通与交流,希望能在这样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这里的对话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教师用书只是教学的一个参考,教材、教学有待于教师去创造。因而,在《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中连教案也没有提供。《品德与社会》课程淡化了“教参”意识,它期待着教师去创造。
      二、确立教学生成意识
      生活德育论认为,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开放与生成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
      (一)确立“生成性”的教学任务观
      有教学,当然有教学任务,但教学不能被任务所束缚,教学任务应当有它的“生成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教学任务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任务定死,要为教学的生成留下空间。在教学结束时,如果预定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切不可用拖堂的方式去完成。完不成,下堂课去完成好了。为什么要用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占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间呢?
      (二)确立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一向是由教师掌握的。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一切按教师预设的进行。在品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时候,教学目标本应具有不确定性,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一是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的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对话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二是教师要对教材中预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三是学习目标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学习目标由学生提出,不光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提出的目标一般都是一些显性的目标,不能涵盖所有的目标,教师还需要作一些选择和补充。教学可以有也应该有超越预设目标的收获。
      (三)确立教学过程的生成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完全受教师控制的过程,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着学习,教学过程成了一个预设和封闭的系统。教学过程本应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偶然的、随机因素的过程,难以按教学设计的预设去进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科书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艺术地捕捉住各种生机,各种生长因子。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
      (四)确立教学评价的生成意识
      在传统德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只有结果性评价,而无过程性评价。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评价意识,更缺乏教学评价的生成意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过程性”是新课程评价的首要特征。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评价无处不在。教学与评价相依相伴,教学中有评价,评价中有教学,彼此成了一个相融的整体。《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决定了评价的生成性。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总会取得这样那样的成绩,获得这样那样的进步,总会有一些不足和问题,激励、赏识、提醒、关照等评价性活动总会相生相伴,而这些评价都极具生成性,不是课前可以预料到的。教学面对的是有着不同生活体验、经历,不同生活感受、经验的人,只要他们的大脑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确定”的因素。教学如此,评价也如此。

    推荐访问:意识 淡化 确立 生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