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新变化新挑战新战略]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挑战

    时间:2019-04-25 03:30: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以《纲要》的颁布为标志,历经30多年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出新的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既需一个开放、宽松、与时俱进的政策环境的支持,更需民办高校通过自我更新实现转型与重建,校正战略定位,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强化内涵建设,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凸现国际化特色,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新变化;新挑战;新战略;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1—0018—08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不仅为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纲要》高度肯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从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国家对民办教育法规政策的变化历程看,《纲要》的颁布将会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进入新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创办初期相比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也暴露出许多深层次问题,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分析研究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脉搏,掌握发展规律,理清改革思路,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变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历经30多年的努力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最初的租赁校舍,到自建校园;从自考辅导,到文凭试点;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从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到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并且可以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已从“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发展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一)从迅速扩张向平稳壮大转变
      民办高等教育自恢复以来,不断探索进取,在学校数量及学生人数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数量从1991年的6所发展到2010年的350所,增长58倍;全国民办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在校学生数从1996年的1.2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204.77万人,增长170多倍。
      从相关统计数据看(见表1、表2),尽管民办高校的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却在放缓,尤其是从2004年以后,学校数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陕西省是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及学生数量尽管有升有降,1997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也整体上呈现出“从积极发展学校数量向有效控制学校数量转变”,在校学生数的变化也基本呈现类似趋势。详见表3。
      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放缓的原因,一方面是民办高等教育优胜劣汰的结果,是众多举办者理性的选择,是社会需求对民办高等教育反馈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管理重要举措的结果。学校规模增长放缓有利于减少恶性竞争,增大校均规模,提高教育水平。
      根据《纲要》确立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009年的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20岁~50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09年不到10%提高到20%(见《纲要》第2章第4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将责无旁贷地挑起“重要增长点”的担子。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年,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将继续平稳扩大。
      (二)从追求规模效益向注重办学质量转变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初期,没有国家投资、社会筹资又很困难。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举办者都将扩张规模作为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后,民办高校开始进入注重内涵建设的新阶段,即在发展规模的同时,力求提高办学质量,注重特色培育和品牌塑造。
      这种变化,一方面源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民众对优质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源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走外延式扩张道路的民办院校遭遇到发展瓶颈,面临招生不足、债务危机等压力。民办高校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充足的生源,就必须高度关注质量,走质量立校的道路。
      (三)从趋同化、同质化竞争,向多样化、特色化竞争转变
      由于没有足够的办学经验,许多民办高校在初创期趋同化现象明显,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学科布置、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教法等方面多以公办高校为参照,导致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定位模糊,专业结构趋同。这造成民办高校在整个高教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同时也加剧了民办高校之间的恶性市场竞争,影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动已经明显呈现出向多样化和分层化发展的特征。已有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职学院、专科院校、成人高校、高等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已由举办短期培训、高教自考助学、高教学历文凭考试向举办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发展。此外,一些民办学校坚持以学科特色为抓手,将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结合,注意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推动学科综合化。还有不少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始向工科学科和专业转型。另有一些单科性的院校,注重在重点领域与国计民生联系紧密的行业发展,建成了一批与衣、食、住、行、美、医等相关的专业群。
      (四)从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变
      早期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用人方面缺乏监督。一些民办高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由举办者、投资者主持和决定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务。这种管理体制在民办高校建校初期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专业增多,队伍壮大,原有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目前,中国民办大学正在探索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作用,注重管理效率,实行人性化管理,保障师生权益。
      (五)从以兼职教师为主,向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转变
      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初创时期,教师基本上是来自离退休人员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师。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存在着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弊端。师资队伍建设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本、发展之本。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学校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在吸纳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加快、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进修。当前,一批具有高学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已进入民办学校从教,专职教师的比例在逐年递增。2009年,我国民办高校有教职工326592人,其中专任教师221908人,专任教师占到教职工总数的67.9%(见表4)。
      2007年陕西民办高校首次实现了专职教师数超过兼职教师数的目标,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依靠兼职教师的格局得到明显改观(见表5)。
      (六)从封闭办学向国际合作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民办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把国际教育合作作为推动学校发展、教学改革和特色建设的重要抓手。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学校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通过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办学领域,促进了教学和管理与国际教育接轨。学校先后与美国等11个国家的44所大学保持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为学生出国留学搭建平台。学校还分别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美国湖郡学院签订了学分互认协议,同时,开设了赴美、赴日实习项目。学校设立的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西安基地,已成为西北地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大批要求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艺术的外国学子。目前,已有韩国、日本、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百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二、新挑战:政策局限、市场压力与体制创新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因素。
      (一)歧视政策依然存在
      一方面,受民办学校“民办非企业”身份限制,一些政府部门未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在学校纳税与缴费、土地征用、申请科研项目、融资贷款、财政补贴,教师养老保险、职称评定,学生评奖评优、就业等方面,民办学校都未能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
      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用公办学校的标准衡量并要求民办学校,抹杀民办学校的特色。例如在收费政策方面,把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与公办高校收费标准一视同仁进行严格管理,表面上公平待遇,实质上却忽略了民办高校主要是以学费收入来开展办学活动的最基本事实和最大的特殊性。在招生政策方面,至今对民办高校的招生还实行计划管理,完全按管理公办学校的模式进行管理。民办高校没有多少招生自主权,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活力。
      (二)生源市场形势严峻
      生源数量在短时期内的明显下降已成为事实,这导致生源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近年来,由于扩招政策的实施,公办高校在校园环境、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施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得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了公办高校。还有一些西方国家,早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过剩,于是瞄准了中国极具潜力的高等教育市场,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或与国内学校合作,抢夺民办高校生源。此外,独立学院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占有公办和民办两方面的政策利益,办学起点相对较高,形成了对民办普通高校办学新的冲击。
      (三)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不畅
      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办学经费。目前,民办学校经费来源非常有限,主要是依赖收取学费来运作,办学资金普遍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收费制度不合理、产权制度不清晰、融资环境不理想、政府财政投入缺位等因素,都造成了民办高校融资日益困难。
      目前各地民办学校基本上是实行准成本收费,收费标准为审批制。这种收费制度产生的问题较多,主要有:一是收费标准一刀切,不能准确反映培养成本;二是收费的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由物价部门统一定价,使得民办学校在收费问题上来自物价部门的阻力比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扶助要大得多。
      产权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在根本上影响民办学校正常健康的发展,影响了民办学校办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民办高校的融资环境也不理想,具体体现在:银行贷款渠道不通畅,介入资本市场存在制度性障碍,社会捐赠份额有限,政府补助难以获得,等等。当前我国政府的资助政策主要向公办高校倾斜,对民办高校只是给予象征性的优惠。《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虽然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对民办高校进行资助,但实际上却严重受制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观念的开放程度,资助情况很不理想。
      (四)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大机构。目前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有的民办高校各类机构不健全或有的机构形同虚设;二是机构的组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且领导班子老龄化问题凸显;三是民主决策机制缺失。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深层原因,就是由于现代大学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五)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教师队伍数量仍显不足,教师的流动性很大;二是教学人员素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来源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现代大学教学要求;三是人才建设投资短缺,教师的待遇落实情况好坏不一。
      (六)国际化进程缓慢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在国际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受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因素的制约,总体发展还不平衡,合作的领域狭窄、内容单一。主要表现为:
      一是观念陈旧,国际化意识不强,在教育战略及教育理念上尚未形成国际化。一些学校将国际化视为一流大学特有的任务,对国际化在培养人才、提升办学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仍停留在“锦上添花”的层面。
      二是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都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交流合作上,如互换学生、互聘教师、短期培训、开展学术交流等。在吸收和借鉴各国和各地区的先进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深度不够。
      三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
      四是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使得在与国外高校的教育合作中较为被动。
      三、新战略:完善政策,强化内涵,走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纲要》的颁布体现了政府发展民办教育的信念和决心,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应对新的挑战,社会各界、政府以及民办高校自身均应结合《纲要》的指导精神和要求,及时做出调整,支持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在目前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上层次、上台阶、上水平。
      (一)完善配套制度,加大扶持与奖励力度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但是根据现实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政策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比如对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操作办法、学校的企事业性质、资产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应尽快出台一系列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分类配套政策,支持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各级政府应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的方针,继续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加大扶持与奖励的力度。政府应当通过财政专项拨款、接纳社会慈善捐款等办法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教育的发展,奖励办学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同时,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教师工资,按照学校所招收的国家计划内学生人数多少,按一定比例纳入国家财政性补贴范畴。此类教师的社会保险也应纳入事业单位标准范畴。
      (二)清理并纠正各类歧视政策,保障办学自主权
      根据《纲要》精神,各级管理部门要自行清理各部门的政策文件,凡不适用于民办教育的或歧视民办教育的都要加以废除或修改。
      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首先,要保障学校招生自主权。招生制度的改革主要涉及招生计划和招生办法两个方面。从招生计划上讲,一个学校招生的多少,应该按照学校的实际条件,规定一个学校条件和学生人数相匹配的招生比例。招生计划增量部分应积极投向办学条件好、管理规范的民办学校,形成招生计划激励学校发展的机制。在招生方法上,应该给予民办学校充分的自主权,给学校和学生一个充分的选择权。
      其次,要保障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在专业设置上,民办学校应该有更多的权利和更大的灵活性。因为民办学校的生存是依靠市场,它的专业调整需要紧贴市场,快速反应。如果按照公办学校专业设置增减的比例,显然不能满足民办学校发展的需要。
      第三,要保障学校收费自主权。现在民办学校的收费机制往往是千篇一律,每个学校只分高等、中等、初等,不太区分学校本身,所以学校投入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政府应该赋予民办学校更多的收费自主权,而不是按照政府对公办学校一样强制的规定。毕竟公办学校有政府大量的财政经费补助,而民办学校没有;而且民办学校说到底是一个市场的产物,应该更多地按照市场的规律去运作。所以,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应该按照实际成本、教学质量、投入的多少来核定,放开民办学校收费,让市场去调节。
      (三)校正战略定位,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毋庸讳言,中国民办大学目前仍然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与公办大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与公办重点大学的发展水平尚存很大差距,需要经过若干年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知名公办大学的现有水平。与此同时,公办大学在政府的强力推动和较雄厚财力支持下,办学水平的提升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这种情况进一步拉开了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的发展差距,加大了民办大学追赶公办大学的难度,也增大了民办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性。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就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民办高校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多样化需求,也必须要多样化定位,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办学性质定位的多元化,又包括学校战略规划的多元化,还包括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等诸多方面的多元化。
      (四)强化内涵建设,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纲要》中特别指出,未来我国的教育应当“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见《纲要》第二章第3条)。如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始终是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没有规模发展就没有民办高校的生存基础;没有质量的规模扩张,同样也会使学校陷入生存危机。
      从理论上说,民办高校低速度增长的数量变化与高质量高效益的内涵变化相统一,构成了民办大学在中后发展阶段的显著特点。因此,民办高校在合理定位、稳定规模的同时,同步转向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方面来。从实际出发,民办高校要稳定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特别应当以专业规划为指导,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力度开展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地区经济文化建设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五)凸现国际化特色,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当今时代,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必须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增强开放意识,增加教师与国外的交流与交往,在教学中追踪教育国际化信息,体现教育国际化精神,这既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不断学习、借鉴、引进、吸收国外一切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
      首先,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在新世纪,高等教育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牢牢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纲要》也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见《纲要》第16章第8条)。这一要求为正在寻求创建品牌、提升办学水平的民办高校指明了方向。
      其次,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其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在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其掌握一些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大学教育的主要载体,要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二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三是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四是推进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五是注重地区研究;六是建立校际联系,把到国外参观学习与课程联系起来。
      第四,加强国际化的教育交流。教育国际化的根本,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以及向国外充分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并带动经济的发展。国际化的教育交流主要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教师的国际交流以及学术交流。要努力为学生出国留学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人才服务;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教师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同时聘请外国专家、教师来中国讲学,参加学术交流。
      最后,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一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就兴起了跨国办学和校际合作办学的热潮。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通过实施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保证手段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例如西安外事学院,先后与美、英等国4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学分互认”,直通国际名校,读本攻硕,获取国内外双文凭。其中,与澳大利亚西南悉尼学院合作开办的TAFE教育项目已举办11年,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准,已有百名学子毕业后出国留学深造或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得到澳方高度肯定。2008年与美国伊利诺斯州湖郡学院合作,开展国外留学教育项目,由学校教师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先后两届共42名学生在校完成部分专业课学习,在陕西高等院校中为首创。
      《纲要》的颁布,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展示了新的政策背景,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民办高校进入到以稳定规模、优化生源、提高质量、提升层次、突出特色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竞争发展期。展望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我们怀有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开放、宽松、与时俱进的政策环境的支持,更需要民办高校通过自我更新,实现转型与重建,在教育品质上不断超越自我,狠抓质量、办出特色,立足实际、面向国际,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
      [2]李维民,民办教育的回顾与展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57.
      [3]陈学飞,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编,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
      [4]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7.
      [5]北京吉利大学主编,中国民办大学报告·2009[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6.
      [6]董圣足,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20).
      [7]邸焕双,王玉英,姜英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
      [8]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责任编辑 沈勇]

    推荐访问:新变化 挑战 新战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