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的舞台艺术:犹太音乐家

    时间:2019-04-20 03:28: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追溯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文化交流可谓渊源已久。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俄国和东欧掀起的反犹狂潮的高涨,20世纪上半叶俄国的十月革命、德国纳粹逐犹屠犹行动,使得大批犹太人避难于中国的哈尔滨、上海、天津,以及满洲里、海拉尔、齐齐哈尔、沈阳、大连等城市,找寻其栖息的港湾,形成了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社区。而犹太音乐家流亡故事的“双城记”却是在中国的哈尔滨和上海。本文仅以哈尔滨、上海的犹太音乐家为例,窥探西洋音乐艺术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轨迹,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人文积淀与西洋音乐文化传承的交流与展现,以促进中国西洋音乐历史研究的深入。
      20世纪上半叶大批的犹太音乐家活跃在中国音乐艺术的舞台上,成为传播西方音乐艺术文化的使者。从乐团的建设发展到音乐学校的创办教学,犹太人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推动着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大地的燎原。犹太音乐家广泛地介绍和演奏欧洲与俄罗斯的音乐作品,将歌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等西洋音乐传入中国,培养音乐艺术人才,展示舞台艺术的精华,提高了中国人的艺术修养和音乐鉴赏力。
      
      一、在华犹太音乐家乐团的建设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上海和哈尔滨活跃着两支交响乐团,即南方的上海工部局乐队和哈尔滨的交响乐团。哈尔滨、上海成为犹太音乐家展示俄罗斯艺术和西方音乐艺术文化的新舞台。犹太音乐家充当着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者,在中国音乐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印迹。
      从表一可见这两支交响乐团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都具有百年的历史。上海工部局乐队前身是上海公共乐队,成立于1879年,1907年扩大为30余人的管弦乐队。主要是为租界的洋人服务的,乐队成员主要是来自意大利、德奥的音乐家;北方的哈尔滨交响乐团主要是为当地的俄侨服务,音乐家主要来自于俄罗斯、捷克等地。1908年4月哈尔滨成立了以俄罗斯音乐家为主的演出团体——哈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该团创建之初有演奏家、歌唱家和演员150多人。[1]1918年两支乐团由意籍钢琴家梅百器和犹太音乐家埃姆·梅特勒分别接任指挥后,扩充乐队实力,聘请犹太音乐大师的加盟,使得这两支交响乐团南北相应,发展成为中国当时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从1921年起富华、阿德勒、里斯金、托尔纳波尔斯基等犹太音乐家连续三十余年,相继四任执掌上海工部局小提琴乐队首席。意籍犹太小提琴家富华、第一小提琴阿德勒;第二小提琴黎雪夫、弗兰克尔、巴拉兹、斯赫佐夫、里斯金、斯坦纳;大提琴恭勒等德奥、俄籍犹太音乐家的加盟提高了乐团的整体演奏水平。而哈尔滨交响乐团各声部的首席演奏家也相继由第一小提琴希费尔布拉特、特拉赫金伯尔格;第二小提琴特拉赫金伯尔格、沙耶夫斯基、拉缅斯基;中提琴克尼希、希多罗夫;大提琴乌利什捷因、吉斯金特、А.И.波戈金等俄籍犹太音乐家担任,这些犹太音乐家成为乐团的骨干力量。哈尔滨交响乐团和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每年分冬季和夏季两季演出,举行星期音乐会和纪念性的音乐会,演出场地哈尔滨主要在中东铁路俱乐部、贝壳露天剧场、商务俱乐部、马迭尔剧院、大西洋电影院等地演出,上海主要在兰心大戏院、市政厅、夏令佩克影戏院等地演出,这些剧场影院的舞台见证了中国早期交响乐团西洋音乐艺术发展的辉煌。
      自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成立至1945年8月“哈响”共举行了近200场交响音乐会,演出了300余部音乐作品。[2] 而1919至1939年间,工部局管弦乐队举办了大约625场交响音乐会。[3]值得关注的是南北两地的乐团几乎演奏了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民族乐派及德奥音乐家所有的经典作品。上海工部局乐队也曾和马思聪[4]、王人艺、夏国琼、赵梅伯、吴乐懿、沈雅琴、廖玉矶、卫仲乐等中国音乐家合作演出,同时也演奏阿甫夏洛夫和我国作曲家黄自、沙梅等中外音乐家创作的新作品。从30年代起,我国演奏家如谭抒真、陈又新、王人艺、徐威麟、黄贻钧、毛楚恩、廖玉矶等先后被吸收加入上海工部管弦乐队任乐队演奏员,开始打破了过去该乐队一直由外国音乐家垄断的局面。[5]西方交响音乐在中国的领土上奏响了,同时也开始了交响音乐在中国发展的漫长历程。
      二、犹太音乐家来华献艺
      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和其他犹太籍的欧洲移民避难于中国的哈尔滨、上海等地,从20年代开始,大批技艺精湛、资深望重的犹太歌唱家、演奏家来到中国举行一系列的旅行演出,有的甚至长期旅居中国。音乐的演出活跃了城市的音乐生活,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西洋音乐专业的人才,拓宽了中国音乐家的艺术视野,哈沪两地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教学等活动呈现出最为繁盛的局面。
      见后表二所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多闻名于世的犹太音乐家纷纷来到中国展示艺术才华。其中小提琴、钢琴、声乐方面的音乐家演出居多。俄籍小提琴演奏家格拉夫曼、歌唱家夏里亚宾、苏石林;俄裔美籍小提琴家海斐茨;美籍小提琴家津巴利斯特、埃尔曼都曾是哈尔滨、上海的座上客。而长期旅居于中国的音乐家中尤以富华、卫登堡、特拉赫金伯尔格、苏石林等犹太音乐家的影响最突出。
      富华意大利籍小提琴家,1921年梅百器聘请他到上海工部局乐队。从乐队的首席到担任乐队指挥,后受聘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在沪长达三十多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要求,培养了戴粹伦、陈又新、徐锡绵等中国老一辈小提琴家。1952年离开上海去香港。[6]
      卫登堡是德籍犹太小提琴家、钢琴家。1939年2月因德纳粹迫害犹太人,被迫来到上海。以教学为生。小提琴家谭抒真、陈宗晖、杨秉荪、毛楚恩、司徒海城等;钢琴家范继森、李名强等都出自卫登堡门下。[7]
      В.Д.特拉赫金伯尔格1922年来哈,既是“哈响”乐团的小提琴首席又是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的小提琴教师、合奏课教师。[8]在哈尔滨工作生活的三十多年,培养众多技艺精湛的学生,犹太小提琴家彼得·伯尔顿、Ф.Б.普尔克拉别克、赫尔穆特·斯特恩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享誉乐坛。还为中国培养了傅庚辰、秋里、杨牧云、黄大东、汪云才、胡犁平、范圣宽、黄奎弟、王治隆、靳延平、邓中西、陈巅、杨凤英等大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他们后来都成为新中国音乐战线上的领军人物。   苏石林(1896~1978)俄籍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24年随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来中国哈尔滨演出,后在哈尔滨的格拉祖诺夫音乐专科学校任教。1930年受聘于上海国立专科学校。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歌唱家,如黄友葵、胡然、杜矢甲、斯义桂、郎毓秀、唐荣枚、沈湘、高芝兰、李志曙、温可铮等,[9]成为我国现代声乐的奠基人之一。
      上述许多犹太音乐家既是乐团的演奏员又兼任学校的教学工作,为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和音乐人才的培养做出杰出的贡献。从客观上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影响着中国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轨迹。
      三、犹太音乐家的中国情结
      纵观中国西洋音乐文化的建设,犹太音乐家成为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在输入西洋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同样担当着传播中国音乐文化于世界的使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艺术魅力,使得犹太音乐家对中国的民族色彩、人文精神情有独钟。在众多蜚声海外的犹太音乐家中,齐尔品和阿甫夏洛穆夫以其音乐创作的独特展示着犹太音乐家的中国情结。
      齐尔品(1899~1977)俄裔美籍钢琴家、作曲家。1934年来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寻求音乐创作的新素材。创作了《五声音阶钢琴技巧练习》、《以中国诗词谱曲的歌曲七首》等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新作品。1934年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举办了 “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10],要求作曲者必须是中国人,作品要有中国风味。由萧友梅、黄自、查哈罗夫、阿萨柯夫和齐尔品担任评委。这是首次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比赛。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齐尔品亲自演奏,并组织出版将《牧童短笛》等中国音乐作品传向西方,为中国音乐登上世界舞台搭建平台,激发了中国青年作曲家创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民族音乐创作的自信心,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民族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阿甫夏洛穆夫(1894~1965)俄籍作曲家。1894年出生于中俄边界的庙街华人聚居地,从小就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熏陶。1914年开始侨居中国,先后在天津、北平等地工作。1932年到上海,任职于上海工部局乐队。曾与聂耳、任光、冼星海、贺绿汀、沈知白、卫仲乐等中国音乐家均有联系。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而写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11],当初就是由他来配器的。阿甫夏洛穆夫热衷于探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的各种形式进行交融,大胆创作了交响音乐、舞剧、歌剧,以及用中国乐器与西洋管弦乐进行结合的作品。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主要有交响诗《北京胡同》、舞剧《琴心波光》、舞剧《古刹惊梦》、音乐剧《孟姜女》、歌剧《观音》,以及《琵琶协奏曲》和《二胡协奏曲》等。[12]以中国题材为基础的创作几乎在他毕生创作中占据了最大的比重,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罕见的、把一生献给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外国音乐家。
      齐尔品和阿甫夏洛穆夫是在中国从事音乐创作活动最为活跃的两位外籍音乐家,都在20世纪40年代末迁居美国,长期旅居中国的经历使他们热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关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景,以中国题材创作作品成为所有旅居中国的外籍作曲家尤为突出的现象。
      回首20世纪,不需要入境签证的上海、拥有异域色彩的“音乐之城”哈尔滨[13]成为犹太民族在中国的最大聚居地。虽然他们具有不同国籍,但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且重视犹太民族文化传统。犹太音乐家的艺术境界和弘扬音乐艺术文化的人文精神,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音乐活动。同时也关注到,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在西洋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碰撞,反映了中西艺术双向互动的文化现象。音乐创作与文化互动一直是艺术创作者平衡艺术作品深层内涵的砝码,如何去看待与处理成为艺术发展永恒的主题。
      *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影响的多视角研究》,项目批号10YJC760029。
      注释:
      [1] 刘欣欣、刘学清著:《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3页。
      [2] 胡雪丽:《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音乐研究》,2009第3期,第41页。
      [3] 王艳莉:《俄侨音乐家与工部局乐队交往历史新探》,人民音乐. 2010.第5期38页。
      [4] 马思聪从法国回国后,在1929年12月22日首次在上海与工部局管弦乐队合作演出。
      [5]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
      [6] 同注[5],第288页。
      [7] 同注[5],第288页。
      [8] 同注[1],第80页。
      [9] 同注[5],第289页。
      [10]同注[5],第290页。
      [11]曹畏:《犹太音乐家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合时报》2002年5月24日,第4版。
      [12]同注[5],第290页。
      [13]2010年6月,联合国授予哈尔滨“音乐之城”美誉。
      胡雪丽: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贾舒颖

    推荐访问:犹太 音乐家 舞台 世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