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如何评价甘地_甘地,边际、普遍两思索

    时间:2019-04-08 03:22: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如果,将甘地之书倒过来读,“非暴力”主张的提出,无疑标志着书的几近圆满。“非暴力”一词最初的原形为“坚持真理”,而后甘地选用了传统宗教哲学术语“戒杀”“非杀”,并译为英文的非暴力。
      甘地先生,苦行者形象,光头,大耳,圆框眼睛,手杖,纺车。时至今日,“圣雄”无疑是印度的标志之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与此同时,围绕着他的历程和他释放出的延绵能量,俨然升起颇多的思索与争论,此起彼伏。
      “说真话、尊重一切生命、尊重别人的财物、安分守己、节制性欲”甘地为世人留下的人生目标是否过时?甘地作为个人的实现及试验历程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
      无论是、否,他仍是临近的想法和当下生活中的元素,自如地成为文化思索的起点,泛起平顺且激荡的涟漪,籍此,可回溯、可远眺。
      如果,将甘地之书倒过来读,“非暴力”主张的提出,无疑标志着书的几近圆满。“非暴力”一词最初的原形为“坚持真理”(Satyagraha),而后甘地选用了传统宗教哲学术语“戒杀”“非杀”(Ahis—ma),并译为英文的非暴力(Non-violence)。
      在其自传中,自始至终仿佛都预示着,并确实孕育着这个理念的产生。终于,伴随着这个理念逐渐具象,无论面对的是什么,“圣雄”均试图以此主张贯彻其间,并将对象笼罩在其下、囊括其中。面对政治局面,面对家庭,甚至面对生命的终结。在遇刺倒下时甘地口称神名:“罗摩!罗摩!”并以手加额。表示为刺死他的人祝福。
      “非暴力意味着人可能有的完全的自我纯洁化”——甘地。
      金克木先生将“非暴力”与孔子“仁”比拟,以为其一样的“含糊”。“含糊”一词是否得当暂不论,无疑,“非暴力”的意义明显不仅止于“非杀”,而是符号概念。那么在这个符号概念周围究竟聚集了哪些元素?
      同是东方人,我们如何将甘地这个符号充盈起来?同时,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圣雄”甘地究竟是“外东方而内西方”,还是说外西方而内东方,还是说自东方始,至西方,最终导归东方呢?
      边际在哪里
      今日,我们仍然面临着东西文化的边际问题,个体的和社会的都有。
      年轻的甘地踏上了赴英留学之路,进修法学。一路带去的有父亲作为宗族官员的直率和坦诚;有哥哥的资助和期望,期待他学有所成,成为律师,光宗耀祖;最重要的,还有母亲的宗教虔诚以及经由一个耆那教徒见证的、向母亲的誓言:到英国不喝酒、不吃肉、不沾女人。
      在英国期间,甘地精通了语言,完成了法学学业,研读了法律著作,并拿到了律师资格。但其更多的精力是使用在承担、消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张力上面。刚到英国甘地曾试图做一个绅士,学过交际舞、小提琴、演说、精心讲究服饰——“这种荒唐可笑的生活我大概连续过了三个月左右,对服饰的讲究则持续了好几年。”同时,还有很多英国朋友劝其吃肉,不厌其烦。
      一方面是视野的放大、是拓展的欲望甚至新朋友的劝诱,一方面是东方固有的习俗、童年不可磨灭的信仰感触和誓言。矛盾的压迫没有使甘地吃肉,也他没有让他畏惧环境回印度。
      年轻的甘地以其面貌表情中展示出来固有的坚毅、敏锐、精致,摒除边见,开拓新路。仿佛,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接受刺激、扩张、内敛、然后认清了边际。
      说真话、羞涩、誓言是其壁垒。所谓新路更多的是在指向回归本源的前提下“找交集”。他开始独立租房住,严格记账,自己做饭,素食。参加了伦敦素食协会,重新建立自己的“素食信仰”,并作为素食协会执行委员试图战胜发言的恐惧,在会议上参与讨论争议。此外,广交旅英的印籍名士并开始致力于“奉献”工作。
      对边际的求索。虽然一直伴随着圣雄甘地,尤其是到南非后独一静处的深入试验使其逐渐外化。但似乎,正是他在英国的留学时光,已经基本在其心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这也少不了宗教的支撑。
      普遍的宗教伦理
      甘地父母信奉印度教毗湿奴派教,母亲信奉毗湿奴派中的一支普拉那米教派。普拉那米教派甚至把某些伊斯兰教元素引入到自己的仪式中。甘地回忆他家附近有一座普拉纳米寺庙,“寺庙里没有神的塑像或者画像,但墙上画有经文,经文似乎出自可兰经。僧倡穿的衣服也跟印度教庙宇的僧侣不同。他们祈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跟伊斯兰教有些相似。”
      同时,甘地的父母也认同耆那教,为甘地见证对母亲誓言的即是他家的一位耆那教顾问。耆那教认为万物甚至尘埃皆有生命,为避免吸入微小的生命而带面罩,走路时怕踩到小生灵,而用扫帚开道,崇尚苦行,调服身心。此外,耆那教的一个基本观点,“非绝对论”(Anekantavad),即承认多样性。甘地有一次写道:“我热爱‘事实的多样性’这条教义。它教会我,要站在穆斯林的立场上去看待穆斯林;站在基督教徒的立场上去看待基督教徒。”
      甘地在英国时接触了很多基督教徒,与他们一起去教堂参加过礼拜,读过很多信徒送给他的书,基督教朋友竭力帮助他,想使其建立基督教信仰。但是他最后坦言,
      “我的研究把我导向了违背基督教朋友心愿的方向”。
      然而,恰恰是阅读《圣经》与基督教徒的接触,激发了甘地研究印度教经典的动力,找到了心灵上的相应,按耐不住其交通各宗教理念的向往。
      《薄伽梵歌》在甘地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甘地自传中说:“每逢‘叶迦达希’日会诵读《薄伽梵歌》,有时我也会参与诵读,但当时的朗诵者读得实在是太平淡乏味了。现在,我读了《薄伽梵歌》,感到它很能激发宗教热情,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过古遮拉文的版本。后来,我在二十一天的绝食期内听到潘迪特·马丹·罕穆诵读《薄伽梵歌》的部分原文时,真恨不得在小时候便能听到像他那么虔诚的信徒对《薄伽梵歌》的诵读,那样的话我早年就会喜欢上这部经文。”
      据说,甘地晚年的手边,除了纺车,就是《薄伽梵歌》。哲理诗《薄伽梵歌》出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由阿周那临阵的忧伤、痛苦、矛盾、不解,引出黑天大神化身克里希那的宣说。智和识瑜伽、舍弃有为瑜伽、虔信瑜伽等等篇幅构成,层层深入递进,力求将吠陀、数论派等印度宗教理论兼容并包,融为一炉,并且散发出以虔敬和无欲而为的力量,实在是印度宗教之重要经典。“虽常为诸生,但求我福佑,上至不灭境,仰仗我恩酬。”
      籍此种种,从甘地的青年时代开始,到南非广泛接触各教信徒,最后回到印度,一直在试图打通一种宗教伦理形式,即是一种虔敬、顺从、舍弃的有为、节欲的普遍信仰。且作为“非暴力”的支撑与背后深意进行延展。自然,这种尝试是以牺牲各自特异为代价的,导致了之后的种种问题。但,至少在一段时刻里,这种普遍的宗教理念得到了普及,并形成了民众记忆。使圣雄甘地成为近代印度文化的圆心。

    推荐访问:甘地 边际 思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