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应用型本科和声学教学探讨】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

    时间:2020-03-02 07:18: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文章汲取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部分思想,结合和声学作为音乐专业基础课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特点,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在多元互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情景创设,合理利用建构主义的有关教学方法,完成和声学在学习者脑海中的建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和声学 教学 建构主义
      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和声学作为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和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和声理论灵活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技能课程(如复调、作品分析、配器、钢琴即兴伴奏等)的前提和基础,和声学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对抽象思维与理性分析要求较高。同时,也有自身课时少、任务量大、承上启下的基础性等特性。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应用型本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包括和声学在内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和声学教学现状
      在应用型本科的和声学教学当中,出现了人文学科教学的通病。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对课程的结构严格划分,其形式是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当前,在和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采用一些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授课方式,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并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等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而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欠缺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较难认清音乐的艺术本质。
      
      二、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影响指导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①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帮助学生积极发现和探索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上的一系列过程,是学习主体将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通过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获得的,是学习者借助教师和学生的协作和帮助,分析和研究相关学习资料如文字、谱例、音像资料、图像、网络等,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掌握事物的性质、规律,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②,
      强调学习的情景性,提倡在多元互动的环境中进行协作学习。因而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以认知能力较高、学习任务较大、学习环境较为丰富、创新思维较为活跃、学习自主性又不是很强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为对象的和声学教学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和声学教学分析
      鉴于教学的应用导向,统筹考虑音乐教育的共性与应用型本科和声学的个性,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成为时代的呼唤。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之一影响深远,它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的产生过程、理想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意义的建构过程等内容,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中国台湾早在1992年的小学改革中就“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③;1996年,美国则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要求将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基于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应用型本科和声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做一些探讨。
      (一)和声学教学过程分析
      1.和声学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认为知识并非客观、绝对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如此看来,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和声学的学科性质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变更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教师传播者角色与学生接受者角色。
      和声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模式下,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鉴于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和声学的教师对于直接描述实践的内容,采取谱例光盘观摩与讨论、学生自主搜集与假设、分小组角色模拟、课后分析、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式解决,教师予以启发和引导,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
      对于那些来源于现实又对现实予以抽象概括的理论知识,则仍然适宜首先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其中予以谱例分析和点评,当然在讲授的过程当中可以借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建构主义倡导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即新的认识活动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关联性。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不可以单纯地告知、传递知识,而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概念或知识,引导学生认知自己的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差异,自行建构科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使用的言语材料能够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任意性的联系,教师讲解仍然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2.和声学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开放性和情境性,注重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真实情境的创设则主要依赖于媒介。和声学教学当中的媒介包括图书馆、乐谱、信息网、多媒体及课件等,这些课程资源作为整个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突破教室的围墙,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有迁移运用的机会,并使除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智力背景。因此,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学媒介已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学习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协作探究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其一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教师授课优越得多。他做的另一个实验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实验证实: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可以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是最持久的记忆。接下来依次记忆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阅读内容的10%。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通过视觉、听觉和与学生的互动,既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又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及设计,根据认知规律及建构主义理论,对难点、重点等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谱例、音像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实现问与答、分步骤演示、仿真教学、模拟实验等功能,通过形象的现实案例,使抽象的和声学理论变得直观易懂。
      (二)和声学教学方法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正确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帮助学生积极发现和探索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它们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三种代表性方法,需要加以取舍地辩证应用。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方法源自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的启发,这种教学方法要求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和相互连接点,并根据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连接、延伸、扩展学生对音乐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
      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以和声学中属七和弦教学内容为例):
      (1)建立概念框架。应围绕教学内容,了解概念,确定学习主题。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属七和弦时,确立属七和弦应用的主题,引出属七和弦的和声功能、属七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等相关问题。
      (2)导入问题。进入学习情境,通过某种方式导入问题,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例如,让学生作为音乐分析者,给学生播放一些带有属七和弦的音乐作品视频及谱例资料,让学生分析谱例,使学生了解音乐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是如何使用属七和弦的。
      (3)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梳理、分析问题,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例如,教师启发学生自主进行收集作品音像资料、查阅背景素材、谱例分析等。学生围绕“如何运用属七和弦”“属七和弦是如何巩固调性的”等问题,逐步掌握属七和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教学主题的感知与认知能力。
      (4)协作学习。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会话,相互交流个人的学习成果。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原来相互矛盾、纷杂不清的问题梳理清晰,整体概念框架逐渐明朗。例如,教师给学生分组,围绕属七和弦的应用这一中心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增强学生对属七和弦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的和声分析与和声创作水平逐步提高。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一些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上,并把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教学过程中首先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抛锚式教学方法强调让教师要求学生到真实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并直接获取经验。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以和声学中和弦外音教学内容为例):
      (1)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一种模拟仿真的学习情境中。例如,在学习和弦外音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有代表性的著名音乐家创作的、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这样学习者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和弦外音就在身边,同时理解也更加深入。
      (2)解决中心问题。在创设情境中,引出与和弦外音这一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学生面对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和弦外音的特殊用法时,先指出谱例中一个不属于五种常规和弦外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让学生了解这种和弦外音的用法和特征。
      (3)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师的提示与帮助下,学生主动独立解决、处理问题。例如,教师在上课时提出“传统和声中和弦外音的用法对浪漫主义音乐有哪些影响”等课后思考题,要求每个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分类。下节课上课前请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探讨、沟通,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对相关问题的意义建构。例如,学生将收集到的谱例进行分类整理,相互交流,不断深入,逐步达到对和弦外音知识的全面了解。
      3. 随机进入式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产生的缘由是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因此要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非常不易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有些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在和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随机进入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洞察其本质。
      注释:
      ①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18―19.
      ②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3):34.
      ③郑毓信.建构主义之慎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4(1):56―57.
      ④郭建鹏. 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2005(12):23―24.
      参考文献:
      [1]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4(7).
      [2]陈陪元.音乐专业和声学教学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6).
      [3]刘诚.探求音乐院校和声公共课教学的新模式[J].人民音乐,2007(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推荐访问:声学 建构 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应用型本科和声学教学探讨 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