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远逝的青通河]青通河

    时间:2019-04-03 03:18: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历史在成为过眼云烟之后,却总是有些东西让人难以割舍,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一如此时的我,在这个白露为霜的季节,不是为了凭吊,也不是为了怀古,而是怀揣着幻想,久久伫立在河南嘴——青通河入江口处,凝视潺湲涌动的江水以及江上薄雾沉沉的景象,心里在想大通这座千年古镇的历史。这座江南小镇清末民初的百年航运的辉煌,是不是已然被滚滚长江所淘尽?鹊江岸边已经没有乱石穿空,没有惊涛拍岸,甚至没有任何航运的蛛丝马迹。几条挂机渔船无精打采地躺在岸边,像一位沉睡的老人惺忪着眼睛,懒得搭理纷纷攘攘又昏昏欲睡的样子。倘若不是偶尔传来的过江轮渡的马达声,整个鹊江都似乎沉睡了。难道曾经的“帆影江声万马奔”之景象真的灰飞烟灭了?历史的沧桑真的掩埋了历史的真实吗?
      顺着上街头背街的青通河边,我试图用自己的缓慢的脚步唤回青通河曾经的一切,尽管明知那是徒劳的。深秋的阳光恣意晃着沧桑的双眼和纷乱的思绪,不经意间就走出了老街,走过老桥口上的新桥,过了街道与乡村的分野。老桥口下的青通河里,在这个飘零的季节蛰伏着三三两两的小木舢,像是在回味,也像是在期盼。往上游,过老镇,河水次第衰微,航道似乎就断在了十八索。再往上的青通河草蛇灰线般地蛰伏在深秋,河床上仍然是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似乎想掩藏起青通河曾经的繁忙,又像是在诉说失落的不甘。两岸参天的白杨,披挂着深秋的过于成熟的黄色,静静地守候着青通河,像守着她的过去一样,守着她的现在和未来。一条河,就这样远逝在我的视野中,远逝在历史的天空。
      青通河累了,她要歇歇脚,她需要在这个秋季里,由亭亭白杨、萋萋芳草陪伴,在悠悠蓝天下好好歇歇脚。
      从长龙山望过去,泊港大船桅灯高悬,犹如点点繁星,小船灯火,忽明忽暗,仿佛流萤掠水;江边路旁,街市巷衢的电灯,把整个江面照得通明。每当风平浪静,江中倒影,恍如海市蜃楼,又如风动微波,闪金烁银。
      这等景象便是百余年前澜溪八景之一——新洲灯火。
      那时的荷叶街已然登峰造极。街面鱼盐成市,百业俱全,商贾云集,日益昌盛。港内帆樯林立,舟楫争流。这些停泊在大江里的洋船和弯在鹊江里的船只,卸下食盐、布匹、洋货,或许还有鸦片,堆满大大小小的码头。这些货物并不是看上大通,坐地兜售,而是瞄准青通河,目标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白墙黛瓦的村落。
      青通河将这些货物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游青山绿水间的四乡八镇,然后由驴车或健壮的挑夫沿着徽商古道送到徽州各府县。当然,驴车或挑夫们在回来时绝不会放空,总是满载着茶叶、中药材和山珍,把一条条顺青通河而下的帆船船舱码得密不透风。同样地,这些山珍并不是看上大通,而是从河南嘴入鹊江,然后上行武汉,下走南京,销售到五湖四海,而或远渡重洋。
      清末民初的青通河到底如何繁华和繁忙,透过这样一段唱词或许能够窥见一斑:
      到春来宿的是芜湖南京上海,到夏来宿的是望江宿松石牌;到秋来宿的是岳西桐城一带,到冬来宿的是徽州屯溪石台。
      这是黄梅戏《小辞店》中四句唱词,卖饭女柳凤英所开的店,应该就在青通河边的童埠或者是粽子店。
      一条河有了来自五湖四海又走向四面八方的双向物流和人流,“唯闻满江动樯橹”自然便成了此时青通河的真实写照。
      满江樯橹双向流动着,把财富留在了大通。老街向上下游延伸开来,长街三五里,店铺百十家。在刚刚舒展开来的荷叶上就生了三街十三巷的叶脉。正是这些叶脉里流淌着棉花、大豆、茶叶、蚕丝、药材,流淌着烟土,流淌着金银财宝,还流淌着目连大戏、黄梅野风,流淌着深巷卖花的音韵气息,流淌着春宵一刻、千金一笑的风花雪月……流淌着欢歌笑语,也流淌着血雨腥风。
      流动的樯橹使得古镇经济繁荣昌盛,这是一种自觉的结果,而不知不觉中,文化的积淀越来越厚重。
      无论是三五里的长街,还是三街十三巷,清一色的白墙黛瓦、封火山墙、飞檐翘角、镂花窗台,活脱脱的徽派建筑;店铺的门板从开间到规格再到选材,与屯溪老街并无二样。要是有所不同的话,就是古镇店铺的门板上,每逢春节都会张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这些春联不仅内容上儒雅,咏物言志,直抒胸臆,书法上也很端庄,笔力雄健,力透纸背。据说屯溪老街并不作兴张贴春联。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这是曾挂在徽州民居的对子,被古镇的商人带到老街,张挂在自己的店堂外。同一店堂里还有这样一副对联:“仁方到处堪寻药,济世无才可学医”。古镇上有名的联句不胜枚举,老街的老人们都能说上一二。像广大药店的“广种福贵田香流橘井,大施仁石灵采上云山”、茶馆的“花前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这样的门联,古镇人更是家喻户晓。
      不自觉中,青通河还把徽商精神流到大通古镇。清末民初,从青通河上走来了新安帮,走来了泾太帮,还有旌德帮,正是这些人不辞山高水长,发扬着、传播着徽商精神。
      时至今日,大通人仍然留有一份精明,而这精明正是徽商能够在张弛万变、风云诡谲的商界权衡利弊,击败竞争对手的基本素质。仅有精明当然不够,古镇人还从徽商那里、从不舍昼夜的青通河水那里琢磨出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秉性。最让大通人值得骄傲的,就是古镇上的商贾把信义放在利益之上,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先义后利、义中取利,恪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公守法、互惠互利等基本道德。尽管新安帮走了,泾太帮、旌德帮散了,但他们带来的种子,凭借着青通河水的滋润,深深地根植在古镇,开花、结果,古镇虽老,徽风皖韵犹存。
      是青通河将古镇的经济与文化推向辉煌的巅峰。
      巅峰时期的青通河可圈可点的故事实在太多,多得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那就从南京城城墙砖说起吧。
      当年朱元璋准备在南京建都,并决定扩建应天城,江南豪富沈万三答应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的故事家喻户晓。可是,这城墙上的一块块青砖,正是经由青通河运出的真实历史,怕是知之甚少的。
      去大通上游四十华里,有个叫童埠的地方,汇九华河与七星河之流,成为水陆中转重镇,南京城城墙砖正出于此地。由于沈万三催赶工期,童埠码头一时桅杆林立,青通河上川流不息。一块块刻有制作者名字的端方四正的城墙砖,一船接着一船,在昼夜不息的青通河上,在船夫们山歌互答中,在汩汩的橹桨摇动的声音里,在满天星斗下流动的船火的照耀下,出鹊江,入长江,达石头城。

    推荐访问:通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