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的“文脉”主义】 文脉主义

    时间:2019-04-01 03:29: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 一批又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环境被“革命”,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指导下, 国际式风格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设计理念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而这些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 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的城市环境, 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近代建筑文脉延续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使近代建筑成为静止的供展示的文物, 或者成为旅游者眼里异质生活的秀场, 而是着眼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并且通过保护、利用和再创造, 促进城市多元生活形态和空间形态的交融和互动.
       
      关键词:文脉; 再创造; 交融
       Abstract:
      Urban construction has been accelerating, group after group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is "revolution",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guidance,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waking boxes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 is detached from historical and local on, and these with only a small amount of function and technical semantic meaning, not thinking about the room of a city environment, leading to the environment of indifference and boring. Modern buildings context continue the final purpose of it is not to make modern buildings become stationary for the cultural relics show, or become eyes of heterogeneous life tourists pass, but focus on improving the local resident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rough th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to create, promote the city life form and space form multiple of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Keywords: context; To create; blen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文脉”的产生和定义
       对文脉问题的认识, 早已有之,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 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 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 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 克罗伯和克莱德. 克拉柯亨指出: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 文化的基本核心, 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 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
      二·建筑文脉的继承
       “建筑文脉”是指进行建筑创作时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和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这正与当今国际建筑界普遍重视建筑环境( 自然的和人文的) 的倾向相符合. 自然环境中, 气候和地貌构成的景观意境; 历史环境中, 文物和古迹构成的文化传统; 城市环境中, 建筑位置和交通状况构成的城市面貌, 都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文脉是环境的升华, 文脉主义重视建筑与环境相适应. 任何一种成熟的建筑形态必定有对环境的适应性, 只有充分考虑环境的特征, 使作品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为环境增色, 才能充分展现建筑的美.
       文脉延续应立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而城市记忆的延续, 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建筑创作中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 这项工作不仅仅意味这要探究历史而且意味着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 形式的模仿是以新的形式的自我消失来获得协调, 但新形式的自我消失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 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建筑的价值在于它距当今时代的时间. 形式的模仿只能含糊或抹杀时间, 没有时间差也就无所谓价值得体现. 环视一下我们周围的现状, 不乏“地道式模仿”、“改良式模仿”以及“符号的演义”等众多作品, 这些作品中, 新的设计丧失了自身的形式特点, 协调被看成创造的目的, 而模仿几乎成为获取协调的必由之路.
      三·建筑环境与文脉的关系
       对于城市建筑的探究, 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 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 形成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 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频繁交流, 城市的形象可能带来走向趋同的一面, 文脉又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 如果我们对城市历史建筑仅仅处于维持状态, 它仍像一个僵化的躯壳, 它的光辉只会逐渐地减损、消失, 这种保护也只是维持一种自然的衰败, 实际上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积极变换角度的思维过程——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 赋予建筑以新的内涵, 使新老建筑协调共生, 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如金茂大厦塔楼平面双轴对称, 提炼“塔”的形意, 外形柔和的阶梯韵律, 勾出了刚劲有力的轮廓线. 其应用高技术手段来表现的中国古塔的韵律是那么的惟妙惟肖避开了从形式、空间层面上的具象承传, 而从更深层的文化美学上去寻找交融点, 用技术与手法来表现地域文化的精髓. 从建筑布局和细部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建筑形态语言运用与变异, 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下拥有了新的活力. 在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对传统文脉的发展.
      四·建筑文脉该如何发展和延续
       文脉本身即意味着发展, 多样化的统一是文脉追求的境界. 强调文脉绝不是复古和怀旧, 研究传统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建筑师应在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 吸收新的、外来的文化, 从而丰富地区文化,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群共处并存, 之所以达到了无可超越的和谐、优美, 就是因为这些建筑不仅达到了视觉风格的协调, 而且是文化、行为和环境的综合产物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中, 设计者在保护旧有街坊格局的基础上, 从中国传统四合院中发掘了尚有生命力的“院落体系”, 结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创造了“类四合院”的新原型. 这正如埃及著名建筑师哈桑·法赛所说: “如果一个建筑师在文化传统中认真徜徉, 那么, 他不会认为传统将窒息他的艺术. 相反, 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将表现为对传统的发扬和对文化的促进. ”
       设计师要在解决建筑功能、结构、经济等问题的基础上来创造形式. 但形式的创造必须要与它所处的城市、街道和左邻右舍保持整体的联系. 一方面, 我们可以刻板地从周围环境中将建筑要素复制下来,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使用全新的形式来唤起、提高现存建筑物的视觉情趣. 但无论采取协调或对比的手段, 都要保证新建筑与旧建筑在气氛和空间结构上的协调. “只要建立起一种颇具说服力的视觉关系, 人的眼睛就不会被赝造的风格所污染, 也不会被彻底的变革所触怒. ”
      
      五·总结
       建筑文脉始于对建筑量度的思考. 建筑与环境都可归于多量度的构成. 建筑的创作过程, 是从建筑量度的组合开始的. 在某一文脉联系中取得成功的建筑, 如果被置于另一个相似的基地上也许就不合适, 因为可变的因素太多. 设计师应从具体环境中创造一个空间, 赋予它长度、宽度、高度、时间和场所等量度, 以暗示出我们的感觉、追求、梦想和记忆. 正如查尔斯·穆尔在《建筑量度论》中所说, 就象作一首诗, 需用一种有规律、有韵律的方式, 把简单的词联系在一起, 并押上韵脚⋯⋯同样,要使神奇的量度具体化, 则必须将各量度组合好, 而不是简单的加和. 那么, 建筑这首“凝固的音乐”所奏出的旋律, 将是值得我们称颂的、朴实无华的旋律, 并且会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 1] 詹和平. 后现代主义设计[M] .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 2] 高介华, 刘玉堂. 楚国的城市与建筑[ J]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 3] 莫天伟, 陆地. 再生上海里弄形态, 开发性保护“新天地”[ J] . 时代建筑, 2000.
      [ 4] 丁沃沃. 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 J] . 时代建筑, 2000.
      [ 5] 章迎庆. 当代上海建筑形态变迁—— 从西方极少主义建筑思潮看[ J] . 建筑学报, 2002.
       
      
      作者姓名:何忧, 出生年月:1989年11月, 性别 :女, 民族: 汉,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行为学

    推荐访问:文脉 建筑设计 主义 城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