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大同与小康 颠倒大同与小康

    时间:2019-04-12 03:31: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通过解读康有为的《礼运注》,试图一探康有为的思想。康有为非常重视《礼记》中的《礼运》篇,为之作注,以应对当时的时代问题。但康有为改经,他一方面调整了《礼运》的结构和次序,甚至也改动了原文。康有为以经就己意,实则是“六经注我”,他不顾经文之语境,将自己对大同和小康的理解悄悄地窜入《礼运》之中。
      关键词:大同;小康;隐微写作
      《礼运》篇在康有为之前只是《礼记》中普通的一篇,但自康有为注《礼运》,使之单独成篇之后,此篇的地位一举提高。梁漱溟曾说:“晚世所谓今文家者如康长素之流,其思想乃全在此(谓《礼运》篇,引者注)。”{1}可见一斑。
      晚清之后“大同”、“天下为公”、“小康”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渐流入民国以及今日重要的政治与日常语汇。中国士人应对新局面之时,往往从古代典籍中选取一些篇章,注释并使之单独成册。宋代朱熹注释《大学》、《中庸》,之后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以此应对佛教入中华所带来的问题。清代士人为应对内忧外患之局面,康有为注《礼运》,皮锡瑞注《王制》,皆是此思路之继续。
      康有为《礼运注》作于何时,众说纷纭。康有为自述作于“孔子两千四百三十五年,即光绪十年甲申冬至日”{2}。但《礼运注》所作年月不断遭到质疑,钱穆即言:“今与其信《礼运注》之年月,不如信《长兴学记》之年月。两书相较,定《礼运注》在后,且应在《新学伪经考》后,更应在《桂学答问》后。殆长素欲以自掩其《伪经考》剽窃之迹,故为此序倒填年月以欺人耳。”③钱穆得此结论,自有一番考证与论述,其论述比较有道理。《康有为全集》的编者在《礼运注》前加按语,言“本书康有为自署作于1884年,显系‘倒填年月’。论者或谓撰于1897年,论据亦欠有力。查康氏1901年至1902年避居新加坡、印度期间,除遍注四书外,并系统演述《礼运》大同之义。是本书应作于这段时期内。”{4}汤志均先生也说:“《礼运注》不是一八八四年所撰”,“应在受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影响之后。”{5}
      《礼运注》成书年代诸说纷纭,真伪难以判定,只得存而不论,本文着力于解读康有为《礼运注》。
      《礼运》篇主要谈大同与小康,全文浓墨重彩地写小康,只是开篇几句言大同。大同可以表示为“天下为公”,小康则是“天下为家”。康有为以仁运与礼运来区分:“仁运者,大同之道。礼运者,小康之道。拨乱世以礼为治,故可以礼括之。”(554页)1919年,吴虞作《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其文意在攻击孔子《礼运》篇窃自老子,吴虞说:“孔氏盖闻老聃‘大同’、‘小康’之绪论,故虽亦揭‘大同’之旨,而仍注重于‘小康’。”{1}吴虞意在攻击孔子,因此,他说《礼运》本于老子,此说或不可信,然其言孔子“仍注重于小康”则是也。
      《礼运》篇中大同与小康篇幅相差悬殊。我们或可推断:孔子不轻易言说大同,盖因大同是社会之非常态,小康则可浓墨重彩地描写,因其是社会常态。孔子将“大同”放在过去(“三代”),“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康有为却将“大同”放在今天和将来。“大同”既在过去,只可以缅怀或效仿,不可于当下实践;但大同若在今日和将来,则大同可以实践。康有为薄古重今,他断定两千年中国皆是小康之世,两千年先儒之言皆是小康之道,甚至三代亦不过是小康而已。(553页)康有为先做历史叙述,将中国历史皆归于小康之世,将此前之道归结为小康之道。对于当下的情况,康有为判断道:“今者,中国已小康矣,而不求进化,泥守旧方,是失孔子之意,而大悖其道也,甚非所以安天下乐群生也,甚非所以崇孔子同大地也。”(553—554页)今日中国为小康,按进化之理,则应进到大同,不进化至大同,是“今世之病”,康有为作《礼运注》之意则是“窃哀今世之病,搜得孔子旧方,不揣愚妄,窃用发明,公诸天下,庶几中国有瘳,而大地群生俱起乎。”(554页)中国其时问题纷纷纭纭,千头万绪,康有为言“大同”是治今日中国之病的最根本的药方。中国此前大同之道暗而不发,隐而不彰,康有为作《礼运注》之意即是使“大同”之道由隐而显,由暗而彰。换言之,康有为意在改换“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之间的关系,使“天下为家”暗淡,使“天下为公”彰显。
      因此之故,康有为的《礼运注》对《礼运》篇作了结构调整,不仅调整了原文前后顺序,甚至改动了原文字句。当然,如此解经亦有先例,朱熹对《大学》的注释即如此,调整了段落顺序,加入“格物补传”。但是改动经典之影响,并非只是如同改动文章一样无关紧要,经典的改动可以说是对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动。朱熹对《大学》的改动即是对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动,康有为对《礼运》篇的改动亦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动。
      康有为对《礼运》篇的结构调整如下:
      康有为逐段解《礼运》。他将“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君子何叹?”作为意义完整的一段,将下一句“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为之逮也,而有志焉。’”作为下一段之始。前人解经,将此句亦归入上段。比如郑玄《礼记正义》如此,孙希旦《礼记集解》如此,朱彬《礼记训纂》等都如此。唯康有为别出心裁,何以如此?此句调整与否,对康有为而言,至关重要。调整之后的《礼运》可以纳入康有为所倡导的“三世说”之中,若不调整则难以纳入其中。调整顺序只是思想的外在显现,关键的是对孔子此句解释的分歧。郑玄对“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为之逮也,而有志焉”的几个关键词的解释如下:“‘大道’谓五帝时也。……‘与三代之英’者,英谓英异,并与夏商周三代英异之主,若禹汤文武等。”{2}后人解释基本循郑玄注释而来,未有大变化。比如孙希旦解释为:“大道之行,谓五帝时也。……三代之英,即下言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是也。”③然康有为的解释却不同,他以公羊三世说之观念来解《礼运》。诚如梁启超所言:“有为以《春秋》‘三世’之义说《礼运》,谓‘升平世’为小康,‘太平世’为大同。”{4}康有为的解释如下:“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据乱世,而志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554页)如此,公羊“三世说”即可以作为大的框架纳入《礼运》之中。故康有为调整段落,将此句与孔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段连在一起。前句为《礼运》“三世”之总括,紧跟则是“太平世”。后文,康有为对《礼记》的调整都与此观念有关。因《礼运》非按公羊“三世说”结构,为了使得此篇符合“三世说”结构,不得不调整段落和顺序。

    推荐访问:大同 颠倒 小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