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反弹琵琶【反弹琵琶――学生逆反实验转化的浅探】

    时间:2019-02-05 03:24: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8-0019-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逆反”(ob-psychology)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特点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情绪。表现在实验中,就是学生故意在实验中做出与科学的、严谨的操作相违背的操作。对于这种行为,笔者暂称之为“逆反实验”。逆反实验出现有一定原因和有不同的表现类型,并会带来一定危害。本文针对此入手,并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
      
      1逆反实验出现的原因
      
      逆反实验出现的原因既与中学生这个特有年龄阶段有关,也与学生所处的教育大环境有关。
      1.1逆反心理的影响
      由于中学生在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例如,逆反心理强和好奇心强烈,喜欢标新立异和彰显个性,对于越是教师强调不应该做的事情,越想去尝试,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情绪。再兼社会与网络中的“恶搞”与“搞怪”之风的推波助澜,学生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更具有独立精神和逆反行为。
      1.2 实验自身因素
      实验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表现在: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对操作步骤的理解产生困难;实验操作中,条条框框太多,对天性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学生约束太多;教材知识的深度是有阶段性的,某一阶段知识的深度也是受一定限制的,而学生的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知识的贮藏量也是分阶段逐渐增加的,若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势必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1.3教师因素
      有的教师满足于现状,不加强业务学习,不加强技能训练,照本宣科,对于具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感觉到味同嚼蜡,容易造成情绪迁移;有的教师有意将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刻保持尊严与威信,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使学生感到难以接近,难以沟通;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理,对学生冷若冰霜,动辄训斥,致使学生心理上与教师疏远,这些客观因素也都导致逆反实验的出现。
      
      2逆反实验的表现类型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将学生的逆反实验划分为以下几类型:
      2.1“是什么”型逆反实验
      有些实验操作步骤复杂,操作过程注意点比较多,学生常产生逆反心理,率性而为,不记后果。例:科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因为注意点比较多,学生操作起来漏洞百出。如,滤纸高于漏斗边缘,滤液高于滤纸边缘,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盛悬浊液的烧杯口未"接触"到玻璃棒上,液体直接滴到桌面上,如果玻璃棒不是靠在三层滤纸处,有可能弄破滤纸。
      2.2 “为什么”型逆反实验
      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如果不遵守操作规定,往往会损坏仪器,严重污染实验室环境,甚至对师生的安全构成威胁,故试验前常有安全警告,但由于好奇心使然,学生会故意制造出“逆反实验”。例: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中,但大胆冒进的学生会视若罔闻,明知故犯,拿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开玩笑。 再例:盛放NaOH的试剂瓶塞不能用玻璃材质的,因为NaOH可与SiO2反应生成一种叫Na2SiO3的粘合剂,但是学生不相信,还说为什么NaOH溶液可放在试管中,可放在烧杯中。结果是一个星期以后,班级中所有的“大力士”都去开瓶,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试剂瓶也因此报废。
      
      2.3“怎么样”型逆反实验
      学生在使用与家庭生活用品相似的仪器或进行与日常生活相似的操作时,往往受日常生活的习惯的影响使实验操作家常化和“想当然化”,不会严格遵守正确的操作程序。例: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直接嗅闻试剂气味的方法区别试剂,全然不顾潜在的危险(中毒),反而理由实足地说,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的。
      3逆反实验的应对策略
      由上文可知, 逆反实验轻则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污染实验环境,重则对师生的安全构成威胁。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类实验会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学知识的构建。因此,如何祛除逆反实验的负面效应,让学生正确地遵守操作规则,并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批判和求异思维,非常有现实的意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入手,顺其道而行之,反其道而引之,反弹好琵琶,努力避免学生逆反实验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契机。
      3.1 宜先不宜后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科学实验课程中许多问题不是因为学生天性生成就必须这样的,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科学指导的切实措施。
      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和谐的实验环境,尽量减少社会与网络中不良风气在实验室中的弥漫,从而为后期的实验顺畅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必须加强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将科学实验基本训练工作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操作规范形成习惯,单靠一二节实验操作课是不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增加几节实验课所能解决的,因此实验课前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训练十分必要。如果单纯为实验而实验,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最后,还要高度重视课堂演示实验的正确示范,演示实验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做演示实验不仅是完成实验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还要通过演示成功、操作正确完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一目的,通过自己规范、训练、灵活的操作示范来感化学生,以大方整洁、现象明显的演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探索科学奥秘的决心和信心。
      3.2宜疏不宜堵
      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不能一提到逆反心理,就认为它一定是消极的,甚至认为是一种变态心理,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学生作为鲜活的、有主见的生命体,故意做出逆反实验,虽然有时不免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求异和求新思维。从这个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它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许多新鲜想法不能一味地批评否定,这样一堵,不仅使学生不能心服口服,而且使学生难得有的这点个性也被教师的这种片面和武断所扼杀。但是只要教师仔细观察和倾听学生的实际想法,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地加以疏导,就能使其成为教师很好的教学资源,这样,我们通过边在实验中边转化的方法,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血涂片的制作和观察,学生在做第四个步骤会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实验中为什么图A的推法是错误的? 图A才是推而图B是拉啊?我们可以适时进行分析,原来用图A这种推法,会损伤血细胞,只有用图B,才能观察到完整的血细胞。再如上文中提到的稀释浓硫酸试验和NaOH性质试验,教师就以人身安全有保障和不损坏仪器(利用废弃瓶)为由,亲自操作演示逆反实验,一则避免了潜在的危害,让学生引以为戒,加深印象,二则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切实地领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
      3.3 宜缓不宜急
      逆反实验的出现往往具有即时性,而且有时候出现的问题也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一般地,教师会直接作出应急的反应,这种反应往往很少考虑周到,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逆反实验既要有预料,有引导,更要注意处理此事的时机,切莫火上浇油,少了分寸和章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在让学生静下来时先让自己静下来,后发制人,往往更加从容和有效。这是因为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我们主要就是抓住学生这个淡化的心理过程,加以引导,也就是说,对于有些逆反实验,可以在实验后再转化、再提高、再重新构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违规操作可能性极大,教师只是实验前强调,实验中提醒,效果可能不佳。可以在实验后用多媒体演示这些错误的逆反实验操作及造成的后果,效果远比教师口头反复强调要好得多。如果再利用多媒体反复模拟演示,并采用局部放大、停留、慢动作等方式,对学生实验更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转化实践,学生的违规操作少了,无目的的实验操作少了,而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过去大多了。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以真诚之心努力消除和化解学生的逆反实验,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保证学生能健康成长,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7.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
      [4]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 教育研究,2002,(7).
      [5]徐荣豹.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4).
      [6]寿才明.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 化学教育,2003,(6).
      [7]古晓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对策[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推荐访问:逆反 琵琶 反弹 转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