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整合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时间:2019-02-04 03:21: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同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反思这两年多生物教学过程,时刻引起我思索的是:为什么有的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而有些课程,使用信息技术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课堂秩序混乱呢?显然,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中存在着一个“适切性”的问题。
      
      一、内容上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首先是一种技术手段,如果没有适宜的内容,再好的呈现手段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选择和课程有机结合的信息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对于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能否选择最恰当的资源来构成自己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教师能否将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我总结出:最适宜的内容,总是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和心灵的内容。哪些内容容易触动学生情感,使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呢?我初步总结了三个原则:
      (1)最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是学生知道一点,但又不完全明白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学生平时就曾思索过,平时就想不明白,现在在课堂上出现,自然激起了强烈的兴趣,会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免疫》课程中,我详细展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由于大家本来就知道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救人一命,但对捐献的过程和危险性存在疑问,这一知识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关注,引发了一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讨论。
      (2)即使是很熟悉的教学内容,也要选择特别的角度。我在组织《免疫》一课中有关“艾滋病”的教学时,就遇到了这种现象:很多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是有所了解的,当他们知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艾滋病”的时候,立即表现出反感的表情。我对此早有估计,于是不慌不忙地问:“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同性恋者,那应该是高危人群吧?但是他和很多高危人群共同生活了20年,他的朋友中有80人死于艾滋病,但是他却没有被感染。甚至科学家直接将HIV病毒注射到他的血液中,他也不会得病。这个人是不是很幸运?”学生瞠目结舌,反感的表情一扫而光。接下来,我播放了自己剪辑拼接的录像片段,片断中通过介绍这种少见的情况,穿插介绍了很多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机理、传播途径等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真正高尚的东西,永远有不可抗拒的震撼效果。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课程中,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西雅图酋长的宣言》给学生们朗读。那隽永的文字、深沉的哲理和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情感足以折服任何心灵,大大超越了文学作品和生物学知识的范畴。课堂里回荡着少有的凝重的气氛,平时最容易嬉笑的学生也被深深感染,课后特意向我索要网址,想把文章保留下来。这一节课也因此而余韵悠长,让人铭记。
      
      二、技术上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手段有简单和复杂的区别,但在教学中绝不是越高端越好,甚至不是非用不可。
      (1)简单而有效应是选择信息技术手段的原则。在一年多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POWERPNT演示文稿为主制作课件,只有在必需的时候才采用FLASH制作一些动画片断插入其中。采用POWERPNT演示文稿好处在于:操作简单,可以更改,特别适合教师资源共享。实际上,POWERPNT演示文稿使用得好,完全可以获得足够的动画和互动效果。相对地,有些教师在幻灯片的动画和音效上大做文章,结果学生看起来眼花缭乱,听起来刺耳惊心;有些教师追求课件的技术含量,用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精品课件,却连推敲课程设计理念的时间都没有,实属于舍本逐末。
      (2)是否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应由课程具体内容来决定。在《细菌真菌的分布》一课中,我没有使用任何多媒体技术,而是让学生们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由于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效果非常突出,成为我任教以来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在《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课程中,我用数码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了我的实验操作过程,经过图像处理后,让学生们观看并找出操作中的错误,我还应用了POWERPNT中的触发器功能保证了信息播放时的流畅和进退自如。整个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但效果绝对是其他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三、时间上的适切性
      
       课堂教学必须有“留白”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也要遵守人类的认知规律。
      现代信息技术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这就使得教师不由自主地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某些难得的精彩素材,让我们难以割舍。但实际上,由于信息技术对人的感官的强烈刺激,学生实际上更容易疲劳。我在《鸟类的生殖发育》课程中就忽略了这一点,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呈现了十几种鸟类神奇而有趣的繁殖行为,每一种都很吸引人,每一种都能引导出一个问题。但连珠炮似的抛出的问题实在是太密集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课堂陷入了无组织的混乱中。相反,我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急救》等课程中就注意了这种现象,每隔十来分钟就留出几分钟空间供学生们回味总结一下,课堂效果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到这种转变,如何通过整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的理念,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 “互动方式的变革”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推荐访问:适切 信息技术 整合 生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