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笔试的尝试与思考: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

    时间:2019-01-30 03:39: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笔试测验编制的理念,并依据这些理念设计了试题和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学生创新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平时的练习教学没有和新课程理念相匹配所致。
      关键词:新课程;测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5(S)-0006-3���
      
      1 引言�
      
      2004年,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全国四个省实验,2006年扩大到9个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测验无疑是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是基于新课程的测验试题与传统的试题有何不同?什么样的测验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这样的测验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何影响?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在测验的编制上做了一些尝试,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测验与访谈的方法,选择重点高中高一年级的三个班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一甲班与乙班均为普通班,入学成绩基本相同,高一丙班为重点班,入学成绩较高。三个班的授课方式基本相同。考虑到教科书及教辅资料上配置的题目基本是传统的题目,故高一甲班在平时教学中的练习题目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自行编制,而乙、丙两班平时教学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练习题。�
      高一甲班平时在教学中学生练习的题目设计依据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因此,在题目的形式与内容上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2.1 试题强调应用性,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学以致用。试题要注意联系生产、社会和生活实际,试题中涉及的物理情景真实,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试题具有探究性,能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况,合理地考查科学探究的某个或几个要素。�
      2.3 试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在条件开放、过程与方法开放和结论开放上设置不同程度的开放,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自由空间,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能力。�
      2.4试题注重综合性,要反映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要能有效地考查学生阅读、收集、理解、表达、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2.5 试题具有教育性,试题应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能关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共同命运。�
      当然具体到某一试题的设计可以将上述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全年级的几次统一测验中,我们有意识地依据上述原则编制了几道试题。�
      例1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1所示。每相邻两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50�Hz�的低压交流电,设1、3,2、4,3、5,4、6,5、7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分别等于2,3,4,5,6几点的瞬时速度。求:①打点计时器打点“2”时,小车的速度;②小车的加速度;③请你依据本实验原理推断第7记数点和第8记数点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大?
      
      例2 如表中所示的数据取自驾驶员手册,其中第一列为刹车时的初速度V0;第二列数据所代表的物理量已经模糊,无法辨认,但可能是刹车停止的距离X,也有可能是刹车停车的时间t,请你确定模糊的一列数据所代表是上述两个中的哪一个物理量?写出你的推理过程(已知刹车时的加速度相同)。
      例3 如图是《驾驶员守则》中的安全距离图,某同学由于没有看明白其中的意思,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以不同速度行驶时,反应距离不同?②停车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帮助这位同学将这两个问题解释清楚(要求写出必要的公式来帮助理解)(刹车可以看成匀减速直线运动)。�
      (2)根据决定停车距离的因素,写出几条有关安全驾驶的警示标语。�
      通过用SPSS软件对试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得出了一些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探究能力水平较低�
      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探究的七个要素,我们只选择其中两个要素进行了考查。�
      3.1.1 猜想能力较差�
      例1是学生学完第一章以后的测验题,学生还不会应用匀变速运动中的规律Xn-Xn-1=at2求解。故本题的命制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认真观察数据,根据任意两点的距离之差约为0.9�cm�,来猜想第7记数点和第8记数点之间的距离约为8.86+0.90=9.76cm。但是能依此得出结果的在三个班中仅占8%,另有16%的学生是先求出第2点和第6点的速度,再求出第7点的速度。将第6、7两点的速度和时间代入加速度公式,最后求出第7和第8点间的距离。虽然这一方法是运用规律具体求解的方法,但不是一种猜想的办法。通过考后的学生访谈,学生认为观察数据变化,在数学中经常遇到,但是在物理中来运用,他们没有想到,学生感到他们不能把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3.1.2 数据处理及分析论证能力较差�
      例2是根据题目的有关数据探究两个物理量相互关系。命题的意图是希望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来探究解决这一问题。即假设是时间,做出v-t图,发现是曲线,故排除是时间的可能,再假设是位移。接着作v2-x图,结果发现是一条直线,说明v2与x成正比,即后一列数据是位移,或是采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方法,即若是时间,则v与t的比值应相同,经过检验结果不同。再设为位移,结果v2与x的比值均相同,说明后一列数据为位移。但是依据上述两种方法论证的三个班的学生仅为6%,做出本题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引用速度与时间公式或速度与位移公式求出加速度,然后比较加速度是否相同来得出结果。当然这种方法不仅为了降低试题难度,说明了后一列数据不是时间就是位移有关,还与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规律的知识有关。因此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将科学的数据分析与论证的探究能力异化为知识的考查了,但问题是若题目中没有说明测量的是速度、时间、位移几个物理量,而要学生探究的是几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情况会怎样呢?经过测验后的学生访谈调查得知,仅有2%学生会用上述科学的方法分析与论证问题。�
      3.2 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差�
      例3的命题意图是考虑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看看学生能否将这一具体的现实问题抽象出一定的模型再依据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反应距离这一段可以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在反应时间相同时,反应距离由车的初速度决定。在刹车这一段可认为是匀减速运动,刹车距离由初速度与加速度决定,因此停车距离由初速度、反应时间和加速度共同决定。同时本题也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分析得出影响停车距离的三种因素,因而对警示标语的写法完全是开放的,如对初速度这一影响因素可写为请勿超速行驶、减速慢行等,对反应时间可写为请勿酒后驾车、不要疲劳行驶等。本题还是一个探究性试题,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对摩擦力决定刹车加速度的大小并不知道,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可能路面的情况不同而影响到加速度的大小这一合理猜想,这种想象能力更是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因而这一条警示标语可写成为雨天路滑、小心驾驶等。但本题完全作出正确解答的没有,得一半分数以上的仅有28%。�
      从卷面情况看,学生一是不懂题意,不能把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二是不会用所学的物理规律及公式来分析这一问题;三是开放性较大,学生不能把警示标语与本题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如有的学生写成不要超载,要保持刹车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四是学生的想象能力较差。从考后的学生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认为这种题目在题海里很少有,没有训练过,因而不知如何答题。显然本题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教育性。�
      3.3 创新能力水平与平时练习教学有关�
      为了探讨创新能力水平与平时练习教学的关系,我们选取了甲班与乙班进行对比分析。�
      甲、乙两班的某次测验成绩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得,甲班的成绩与乙班的成绩存在着显著差异。即甲班的成绩明显比乙班好。为进一步研究甲、乙两班学生在上述测验试题中的反应,即为查明是否是由于试卷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试题导致学生成绩的差异现象,我们将试卷中的例1、例2、例3三个题目的分数进行相加,这个合成的分数的分析结果如下:
      
      由此可知,甲班在这三个题目上的成绩与乙班有显著性差异,即甲班在这三个题目上的成绩明显比乙班好,而甲、乙两班的入学基础与授课方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甲班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所采用的题目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所编制的。从上述所举试题的功能,即考查的主要是科学探究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来看,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由此可以得出平时的练习教学中题目的设计如果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3.4 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创新能力无显著差异�
      为了探讨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差异,我们选取了乙班与丙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丙班的物理学习成绩明显比乙班要好,进一步检验是否是上述三个题目的影响呢?以三个分数的合成分对两班成绩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从此表可知,在这三个题目的得分上,乙班与丙班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可以说乙班与丙班的创新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丙班的学生物理学习好,主要是知识掌握的好,并非是由于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开放性的思维能力水平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的练习教学是基于传统试题的练习教学所致。�
      
      4 结论与启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新课程背景下,测验的试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传统试题有较大的不同。从测验的结果看,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差,学生很不适应这样的测验,主要是题海中没有这类试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与教科书的学科知识内容有关,也与其配套的练习及练习教学有关。尽管新课程物理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在内容及呈现方式上作了很多改进,体现了许多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理念,但是配套例题及习题配套与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差很大,如科学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极少等,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学习与体验了新课程,然而没有进行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测验及练习的训练,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与编制这些练习题目并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对平时的测验及大规模考试而言,更应该渗透新课程的理念,否则将导致课程标准与考试的不匹配,这样会使新课程难以推进与实施,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栏目编辑赵保钢)

    推荐访问:笔试 新课程 高中物理 尝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