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青铜器纹理图案中的文与化]青铜器纹理

    时间:2019-01-21 03:40: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国古代青铜器纹理图案之中,渗透着文与化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关系,展示着古代线条纹饰的艺术美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青铜,又名金或古金,是红铜与锡的合金,色青灰、熔点低于红铜,硬度高于红铜。有的青铜也是红铜与锡、铅的含金。夏商队降青铜广泛地用于制作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农具、兵器、铜镜等器具。这些器具的表面镂刻着线条形纹饰图案。这些图案有水纹、云纹、网纹、动物纹等多种式样,这是天地万物诸神事象的标识,也是古代人们对事象认知的艺术再现,随历史的发展,人们认知图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蕴含着古代人们关于文与化的历史记忆,昭示着文与化的复杂关系。
      我国最早出土的青铜器,有甘肃马家窖文化遗址中的青铜小刀,稍晚的有齐家文化遗址墓葬中发现的青铜生产工具和青铜装饰品,以及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墓葬中出土的大星青铜制品。我国青铜器最为著名的有商司母戊鼎、西周大盂鼎、大克鼎,以及唐代花鸟人物螺钿铜镜等。
      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纹理图案中,可以看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浓厚的祖先崇拜与宗教崇拜意识。人们尚鸟,青铜器中有玄鸟的图案,《诗经•商颂》中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此后,青铜器中还有饕餮图案,该图案形似奇怪,实则是镇鬼驱邪的图腾标志,象牙鸟羽结合而成的非牛非羊、非虎非豹的狰狞恐怖图案。夏商之时,乃至西周,青铜器是上层统治者祭祀的蔡器,视为神物。西周之后,它的神秘色彩才逐渐淡化,到了汉唐,青铜器就成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工具了。第二,青铜器体现的是礼制文化。从墓葬中的随葬铜器可以看出,墓主人等级越高,随葬的青铜器数量越多,品质越好。礼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鼎。礼制规定,天子使用九鼎,然后依次下降,诸侯七,卿大夫五,土三。第三,青铜器的艺术内涵丰富深邃。从造型看,青铜器造型精致,这是它的基本品质之一。商因青铜器质地细赋,处理精到,结构匀整,式样规范,衔接自然。从气势看,商周青铜器气魄雄伟。如商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从装饰看,商周青铜器装饰奇特生动,给人神秘之美。从铭文看,商周青铜器的铭文有“线品艺术”的美誉。
      可见,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图案、造型及线条式铭文,无一不是生态神奇的文化魄宝,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
      然而,什么是文化呢?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就,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风的复杂整体。”前苏联学者卡刚则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各种方式和产品总和”。总体说来,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过程及其创造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创造方式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在地表现为物质生产过程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生产生活过程,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框架而言,它表现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等等。但是,古汉语中,文与化却大多分开使用。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纹理告诉我们的文与化是分开使用的,古代艺术中的文与化是有区别的。文和化是相互有关系又有差别的一对矛盾。
      第一,从美学的角度看,文与化展示的是两种不同的形态美。文为纹理、纹饰。它是人们的以线条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艺术美(线条美)的追求。如商司母戊鼎外表的线条纹理图案,展示的是雄健深宏的刚劲美、阳刚美,西周大克鼎外表的云纹图案,展示的是大起大落的粗放豪犷阳刚中的柔性美。而化则是这些纹理的变化,是一种线条疏密曲折组合的变化美。前者侧重静态美,后者显示动态的美。两者是根本不同的状态美。第二,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文与化表征两类不同的事象。青铜器的纹理图案之文,表征的是自然的人文的物象或具象。如云之曲纹,水之波纹、狰狞恐怖的饕餮纹等。化则表征云之飘移,水之流动,饕餮之非虎非狼,非牛非羊的变动事象,而且呈现出变化、变幻的抽象性。二者具有具象与抽象之别。第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青铜器纹理图案中的文与化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征的意识也不一样,文表征提人与人之间等级、层次差异的界限性,化则表征人与人之间等级的可度性。文表征人与自然截然不同,化则表征天地万物可以转化,为人新用,展示人与自然的融通性、融合性。第四,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青铜器纹理图案中文与化展示的是两种不同的伦理关系、价值关系。文以其线条疏离曲直展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固定的人伦关系、物的价值和生态环境的伦理价值。化则侧重他人外在事物、自然环境、天地万物皆可变化,化生万物、衍生他物,从而形成于人们可变的伦理价值关系。尤其是人际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处于一种变幻的伦理的价值关系。第五,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纹理图案中的文与化体现的本质是不一样的。文为饰纹,展示的是天地万物与人的静态的必然关系,化则显示一切文物皆在变的动态发展之趋势。前者如潜龙在地,后者如亢龙升空。前者蕴含的是静态本质,后者显现的是动态规定性。
      青铜器纹理图案中体现的文与化又是紧密联系的。
      首先,文离不开化,化也离不开文。二者相互依存。文为纹理,要以线条的疏密变化、曲直变化等等化的具体方式为灵魂、为机制,才能组成动静结合的整理图案。纹理之理就是线条疏密的规律,曲直度换的趋势是走向。依此理才成其为图,组其为案。反之,化之为神为韵,为矩为律,依之于纹,才有载体。化为变,不伦是量变,抑或质变,都离不开文物,这里就是离不开纹。二者相互依存才构纹理之整体。第二,文与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文之为纹,渗透并变化之神韵;化之为变化、融化,体现于纹与纹的关系之中,首先体现在线条与线条的关系之中。文之为线条之纹,有了化之变化,有了多变之融合,使线条之纹,或神秘、或恐怖、或靓丽、或丑陋,使之形成形态各异的美的图案,使纹为饰而华丽,使人见修养而文质彬彬。而文之为线条之纹,也使化之为变化,不仅有了载体,而且成为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性事象。从二者相互依存的互动看,文须化之,文必化之;化须文之,化必文之。文而化之和化而文之,是文与化相互作用的必然态势。第三,文与化的功能是相通的一致的。文与化对于物或人,其动能终须转化为价值,才为人所倚重与利用。文之为纹、为德、为质等等对于人都具潜在功能,也有其显性价值。故而才被镂刻在青铜器上。这种功能就是使人或物具有了装饰美。纹饰于青铜器,使之更加壮美或秀美,若纹于人面或人身,也会使人有饰面或饰身之美。故青铜器的纹理图案是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化为变化,既含量变、又含质变,还指融化、产生、化生万物、还有感化、教化之意。青铜器从其表面要有纹理图案,一是要从矿山采矿冶炼,使矿石化为青铜。二是要做青铜器之模具,包括纹理图案之模具,把青铜融化为水,浇注于模型之中使之冷化而成铜器。如镜、鼎之类。三是要把已铸铜器加工整理,使之亮化。这一系列的化,就是化生万物为我所用,是一种从无所有的创造,是一种革旧立新的手段。它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手段,也是人际关系中沟通手段、交际手段(如教化、感化之类),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手段(文的这系列功能与文结合,就更大了,结合而成文化,在青铜器上就更加突出了)。第四,青铜器的纹理图案,连同青铜器本身,就是一种文与化的结合。这种文化,一是采矿、冶铜、制模、纹理图案的艺术设计、浇铸的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型科技文化,二是造地、镂刻等工艺中的艺术文化,三是人周期予青铜器的信仰文化,四是人赋予青铜器的伦理文化、宗法文化、军事文化等文化特质与功能。从夏商到春秋,青铜器一直是宗法礼制的象征,所以有“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的宗法等级差别的规定。后几种文化内涵,使青铜器具有威震四方教化万民的作用。前两种内涵,使青铜器成为人类巧夺天工,制造煤具的文化象征。这几种作用结合起来,青铜器展示着古代祖先改造自然,制造财富,也改造自身的人文精神。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并予以装饰,体现着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审美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是先秦诸代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从艺术美的角度,青铜器纹理图案之文与化,就是中华文化在当时的进步标志。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简介:史婧炜(1985.02― ),女,湖南怀化人,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1]杨菊华.《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华夏考古》,1999年第1期.
      [2]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张懋�.《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考古学报》,2005年第1期.

    推荐访问:青铜器 纹理 图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