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老龄社会呼唤居家养老新模式_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时间:2019-01-20 03:34: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23-02      北京市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全国平均值,老龄人口占北京市总人口的13.66%,位居全国第四。(一般认为,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10%,即为人口老龄化。)据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北京市老年人口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0%。基本上,我市老年人选择的养老途径包括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经调研分析,机构养老已经呈现出如下种种地不足之处:
      
      一、机构养老满足不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一)目前老年人对住宿服务需求大而养老机构数量严重匮乏。
      目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截至2005年底,各地建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39546家,床位149.7万张,收养老人1102895名。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11%,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尽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兴办了7898所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计划”也建起了近3万个“星光老年之家”,又增加几万张社区的养老床位,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
      (二)养老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反观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一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人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仅有2万人,与上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与上百万已经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是一技难求、难以应对的。
      (三)老年人心理得不到关怀
      空巢现象使医学产生一个新名词“空巢综合症”,退休后一下没了压力而变得百无聊赖的老年人,各种内分泌水平低下,脑血管衰老,更易引发老年抑郁症。同时,老人婚姻破裂问题、再婚问题,再婚后的房子、财产及与对方子女相处出现问题等,都可能引起老年抑郁和焦虑。老年抑郁症表现的症状很多样化。有的老人孤独自闭不合群;有的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焦虑、失眠;有的甚至觉得了无生趣直闹自杀。
      机构养老的弊病,使得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呼之欲出,众望所归,其新的形式和作用,不妨分享一下:
      
      二、正在实行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各区县陆续实行了政府为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券这一政策,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包括: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60岁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市级以上劳模、归侨、纯老人户(包括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以及8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90岁以上老年人。老人拿到服务券后可以找专门的服务人员或服务单位来购买自己需要的服务,如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然后服务单位可以拿着服务券到民政部门去兑换现金。
      可以完善的工作内容包括:扩大享受政策的老年人的范围,也就是说要加大补贴的财政力度;增加服务单位的数量,服务种类,覆盖到社区;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评比鼓励创新;缩短兑换现金的时间周期,为服务单位赢得更多的主动权,能够更快地周转资金,为老人提高服务质量;最终付费方式的转变,可将纸质的�改成刷卡终端,计次计量的累积服务。
      
      三、逐步建立并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多角度全方位打造社区日托中心
      
      做这样一个设想:老人们可以从早上九点到日托所,自带茶杯和茶叶,日托所内提供开水,老人在里面悠闲地看报纸,看电视,或者几个老人在一起拉家常,或者下棋、打牌,中午选择适合自己的口味,用4元―6元吃顿中饭,到了下午四五点钟,老人们各自回家,此时子女们也都下班回家了,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显然是一种成熟化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日托所涵盖了各种各样全面的硬件设施及服务。这一天的8小时左右,社区至少应当提供给老年人这样的一些养老服务:
      (一)社区非医疗照料
      根据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服务需求率为城区51.4%,城乡结合部36.7%和郊区农村14.1%。调查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服务不满意,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老年人,究其原因可能是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不如市区,核心家庭的比例又多于农村,因此孤独感较为强烈。
      对于非医疗照料的需求内容,调查报告中也有所涉及。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提供娱乐场所、非医疗应急帮助、心里慰藉、陪同看病、重家务、基本生活照料、轻家务、帮助做饭或送餐等等。社区为老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举行健康讲座,宣传健康知识,并定期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提供医疗服务。
      (二)社区老年学校
      1、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老年活动设施。成立教室、社区阅览室、市民学校、谈心室等,并配备各类文体设施,电视音响,各类图书、报纸等。让社区的老年人能够在社区的活动室内读读报、看看书、走棋打牌使社区的老年人的生活更充实。
      2、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用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学员的校园生活,使老年人愉悦身心。经常组织象棋、围棋、乒乓球、书画、歌咏比赛等活动。同时,还可以老年学校为依托,积极组织大型文体活动,拓展老年学员的联谊空间,扩大老年人的社交面,推动社区老年文体活动健康开展。
      3、加强社区资源的整合,全面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
      (三)老年康复中心
      2009年6月北京市最大的老年康复中心在丰台区莲花池畔莲宝路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设置老年康复床位600余张,与一期建成的300多张床位加起来近一千张床位,是北京市目前建设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全、设置床位最多、服务档次最高的老年康复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针对老年病医疗和康复提供专业的服务,可长期入住或短期治疗,收费也将比普通医院低。
      老年康复中心规模缩小化,社区化,地域化也是老龄化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社区化的老年康复中心并不代表规模缩小,其业务范围也相应缩小,而应当以最大的老年康复中心为依托和支柱力量,辐射到各个社区,成为完善的地域化老年康复中心。
      
      四、鼓励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深化服务理念、服务内容
      
      (一)建设志愿者队伍。大学生深入社区体验生活,可以且应当作为实习学分中的一部分,每年在各个时间段,分批次进入社区,就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分配到相关的岗位,这无疑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爱国情操,社会道德的一次提升,同时也切实解决了老年人孤独,无人倾诉,居家养老工作缺人手的一个长期的问题。
      (二)建立养老服务从业机制。对于养老服务的从业者,应鼓励优先招聘本市失业人员、享受低保待遇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登记劳动力。被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招聘的人员,按规定享受再就业相关优惠政策。
      (三)专业化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就近分配。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完全可以作为一项职业技能资格,提供给各街道失业人员及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由街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再就近分配到各个社区,年龄上可以放宽,55岁从业于居家养老服务,因其熟悉地理环境,熟悉人际关系,不可不谓是有的放矢,更加适宜。
      最后,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全社会开展居家养老事业理念的大力宣传,吸收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和谐的老龄社会。由政府牵头,慈善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个人共同奉献出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把居家养老事业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老龄 养老 新模式 居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