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_咬文嚼字的几种常用策略

    时间:2019-01-20 03:20: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自新课改全面推开以来,语文的人文性一度受到高度关注,似乎课堂教学不谈“人义性”就脱离了新课改。然而,矫枉却出现了过正,过度强调人文性又使得语文课失落了语文本体,淡化了语文味。因此,当前语文课正在努力同归“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落实”,并寻求在此基础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培养语文能力重要基础的“咬文嚼字”重新得到了重视。那么课堂上到底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呢?下面谈谈常用的方法。
      
      一、删除词语,品味用语的严谨性
      
      山东省北镇中学的杨宝山老师在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我把文章的第一段作了一些改动,读给大家听听――“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大家比较课文,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这样一改表达效果有怎样的变化?
      生:去掉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具体的时间。这是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作者永远不会忘却,它凝聚着作者的无限伤痛,没有这一特定的时刻就无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感伤。
      生: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中的“最”没有了。删去“最”,就削弱了马克思的影响。另外,把“停止思想了”改为“停止心跳了”,不能照应“思想家”,也不能表现马克思一生不断探索不停思考的特点。
      生:删去了“还不到”。去掉这个词,就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之情。“还不到两分钟”,流露出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其实文中类似之处很多,现在请大家默读全文,然后找出自己体会最深刻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这本是一篇语言平淡朴实的课义,以往教学中不少教师都立足于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内涵或贡献,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人物讲座。而杨老师却利用删减词语的方法,通过语言的品读,让学生成功地感受到了课文措辞的严谨性、情感的丰富性、主题的深刻性,既准确地紧扣了文本特点,又使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二、替换词语,品味用语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小学的关于《草船借箭》的非常成功的课例片断。
      师:文章的题日叫“草船借箭”,这个“借”字,你们看可换成哪些字?
      生:可换成“取”
      生:我觉得“骗”最好。箭本来就是用诡计骗来的
      生:还可用“夺”
      生:还可用“谋”
      师:很好,大家说的这些字换上去意思差不多。可文中为什么不用这些字呢?
      (生讨论,稍顷,举手)
      生:我觉得用“骗”字,是对诸葛亮的一种侮辱。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是个英雄,心胸开阔,机智过人,如果用了这个“骗”字,就毁坏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损他的形象。
      生:我同意他的发言。“夺”这字。我感觉是用在面对面的抢夺中,可文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场面,所以用“夺”字不妥。“谋”倒也行,能反映诸葛亮的才智。
      生:还是这个“借”字最好。诸葛亮用智谋得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在以后和曹操的交战中。他还要用这些箭跟曹军作战呢!最终还要还给曹操,因此,我觉得这个“借”字最好。可见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充满自信。
      (此话说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汉字表意功能丰富,同一个意思有多个词语可以表达,但高明的作者总会寻找那最能生动形象地表达这种意思的那个词语,达到“言简意丰”“一字生辉”。教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些词语,通过替换等方法引导学生仔细琢磨、细致品味,给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平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神奇、美丽的语文世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热爱语文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最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三、联想体验,品味用语的生动性
      
      季羡林先生的著名散文《清塘荷韵》中有这样一段: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针对这一段,我在公开课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这一节主要表现了季老对荷花生长的盼望。请大家注意一个词语“工作”。你们的工作是什么?(生答:学习)老师的工作是什么?(生答:教学)而季老的工作是“盼荷”,从这个词语中,你凑出了什么?
      (生议论,举手)
      生:工作是不能不做的。盼荷已经成为季老必须要做的工作了。
      生:工作需要责任心,盼荷已成为一种责任,来不得半点马虎。
      生:工作需要结果。我读出了他的期待,急切。
      生:我读出了一种虔诚,一种情结。
      生:我读出了年迈的季先生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
      课文中像“工作”这类的词语很多,学生包括不少老师初读之下往往觉得很普通平淡,常常一带而过,但是当你细心地走进这些词语的意义深处,品味、揣摩这些词语的用法,你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和学生一起养成保持敏感、细嚼词义、含英咀华的习惯,这样常常能从平淡中发现神奇,从寻常中悟出精彩,品出词句的魅力。品出作者的心境,品出文本中人物的意态,品出文本的另外一番洞天。而且,很多时候,对这些重要词句的品评,使可能找到解读全文的很巧妙的切入点,纲举目张,辐射全文,最终帮助我们举重若轻地完成对全文的把握。
      
      四、联系情境,品味用语的传神性
      
      实词可以咀嚼品味,很多时候,虚词也很值得探究。如《鸿门宴》中,范增出去招项庄进来舞剑:“因击沛公于座,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虏!”而在刘邦最后脱逃后,范增愤而言曰:“唉!吾属今为之虏矣!”这时可引导学生品味:为什么前面没有虚词,这里却用了一个“矣”呢?通过组织学生朗读、揣摩、讨论后会发现,前一句写的是范增对项庄的谆谆告诫,范增老谋深算,他知道刘邦是最大劲敌,而现在又是刺刘的最佳时机,成败在此一举,所以他不惜以威吓的口气警告项庄,因此语气短促有力,这表现了范增内心高度的紧张和极大的期望。而最后,刘邦还是成功脱逃,面对项羽的仍不觉悟,范增不禁长叹一声,一个虚词“矣”将他的遗憾、失落、伤心、愤懑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如樊哙闯帐时,“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客何为者”中没有虚词“也”,张良的回答中却出现了“也”?通过讨论,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大有深意。“客何为者”,语气短促,写出了项羽当时对樊哙突然闯进的紧张和警觉,形势危险,一触即发。而张良的回答很艺术:“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康词“者也”连用。既舒缓了语气,同时将“樊哙”的身份突出了出来,意即强调“他只是沛公的小小的警卫员而已”,有化解项羽紧张、戒备、对抗心现的作用,瞬间便使气氛放松下来,从而为下文樊哙的慷慨陈词创造了条件。
      虚词在教学中一般来说是很不被关注的。但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和细心的咀嚼,你会发现很多虚词用得非常传神。通过它,你就能引导学生步入文本的丛林,领略文本的意蕴,启迪学生的智慧,品味语言的芬芳,感受语文的魅力。
      当然,我们强调咬文嚼字,绝不是琐碎分析,肢解课文。咬文嚼字是指在立足全篇的基础上,以词句咀嚼、品味为依托,用关键词句的解读来带动对人物、对难点、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经常咬文嚼字,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祖国语言丰富的内涵,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不至流于浮空,而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推荐访问:咬文嚼字 几种 策略 常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