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从《锦瑟》看诗意理解与通透教法]锦瑟诗意

    时间:2019-01-17 03:26: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通过对诗歌文本的阐释,引导学生感知并领悟诗意,使他们获取丰富的艺术体验,在快乐思维中培养其艺术素养,陶冶情操。但有些诗写得晦涩蒙�,给读者的鉴赏以及教与学都造成了困难。对于这样的诗,要作详尽的解析简直不可能,但它影响深远,却又不能避而不谈,那么,怎样教才能使学生接受呢?
      准确理解诗意当贯彻“通透”原则,“通”即通晓诗意,通盘理解诗的主题思想,领略诗歌意境、意象、境界等方面的美感;“透”是注重于诗歌在声韵、对偶、句法、辞藻等方面的体认。“透”是“通”的基础,只有透彻理解,才能整体把握。
      就“通”来说,《锦瑟》的主题,争论了一千多年尚无定论,如宋代计有功提出“恋情说”,宋许觊的“乐志说”,清代朱鹤龄、冯浩等的“悼亡说”,汪师韩、梁章钜的“自伤说”以及王应奎的“论诗论”等。这些都是著名的诗论诗评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列举他们的说法,引导学生结合个人体悟,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不同的《锦瑟》之理解,教师亦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讲给学生听,但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另一方面,还可参照今人的解析,探讨这首诗为什么如此难解,如章培恒、骆玉明认为李商隐“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多方面的,激动不定的,有时连自己也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的转达,因而只能用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的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总之,通晓此诗或许有些难度,但我们可以转而求其次。
      就“透”而言,《锦瑟》诗的价值在于它珠圆玉润的音乐美、抑扬亢坠的节奏美,教师可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发掘、讲解。首先,标示本诗的格律,指出它是属于仄起式、首句人韵的七律,中二联讲究对仗,这是律诗的通知作法,正由此而造成语言形式上的美感。其次,从选用辞藻方面探求诗情,如首句中“锦瑟”及“五十弦”的含义与关系是什么,又为什么是“无端”的?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绪?总体上,这诗凄美的情调与典雅精丽的语言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再次,关于本诗的用典。李商隐诗的用事、用典是很出名的,如他的《泪》诗: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恨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前六句,一句用一典,铺满了六种令人伤心落泪的恨事,即失宠之泪、离别相思之泪、伤逝之泪、怀德之泪、绝域之泪、英雄末路之泪。借此表达诗人“青袍送玉珂”时的悲伤更超乎其上。其《锦瑟》亦然,其二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一典。在此向学生讲清这些典故的来源、本意,说明诗中对典故的内涵已经增殖改造,引导学生想象典故描绘的幽美意境、感悟其暗示义和象征义。
      可见,通盘把握诗意固然重要,但绝离不了透彻的理解。“透”的教法有咬文嚼字的意味,实际上,叶圣陶先生就这么主张,认为要准确理解诗意,“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训练或没有下过相当咬文嚼字的功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至少了解不够正确”。又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的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对阐释多义性诗作更应如此。
      从语言文字看,诗意理解一般涉及三方面:
      第一,诗句的字面含义,即表面上的意义。如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从字面上看,是说女主人翁刚结婚,第二天早晨要拜公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为了给公婆留下一个好印象,她着意梳妆打扮了一番,但还是担心不符合公婆的要求,所以害羞地低声问夫婿自己的打扮是否入时。照理说,这诗应当如此理解。
      第二,诗人赋予诗歌特别的意义,即诗歌的主旨。上引朱庆馀的《闺意》诗,即便按字面意思理解,其审美价值已经很高,但此诗还有一个题目《近试献张水部》,原来诗人是以新嫁娘自比,夫婿代指考官张水部(即诗人张籍),其写作的真正目的是向张籍打听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这位考官的要求。张籍给他回了一首《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诗与前诗对读,其义自见。朱庆馀是绍兴人,所以张籍称他“越女”,齐纨是唐代一种高贵的细绢。在张籍看来,绍兴地区采菱姑娘采菱时唱的具有地方特色、水乡气息的菱歌比高档的齐纨更有价值。这是本诗的字面意思。与朱庆馀诗相应,张籍这首答诗是把朱庆馀的应试文章比喻成越女菱歌,说明肯定会受到赏识,这就是张籍真正的写作目的。
      第三,除字面意思,读者不能得知诗人本意,而是按自己的心理猜度出来的诗意。如南宋戴�有一首《效宫体诗》:
      杨柳万丝堆怨绪,丁香百结锁愁肠。
      小桃先得东皇宠,莫�东风过海棠。
      戴�,生卒年不详。他这首诗的本意我们不知,但读来颇有宫怨意味,没得宠者,愁苦连连,杨柳“堆怨绪”,丁香“锁愁肠”;而受宠者却还互相妒忌。“东皇”系指司春之神,或暗喻皇恩。所以说,诗歌教学中,理解诗意当贯彻“通透”的原则,以字面解释为根本,联系诗人主旨是关键,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经过体悟,才能有所获。正如元好问所谓“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披文以入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再创作、比较等方法。
      责任编辑薛小琴

    推荐访问:教法 通透 诗意 理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