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元好问《诗三十首其二》评析|元好问评诗三十首

    时间:2019-01-10 03:33: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诗三十首》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元好问的重要著述,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一直主张“诗要天然真纯”,反对堆砌雕琢;提倡豪放刚健,反对纤弱柔糜;重视独创精神,提倡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对于今天的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第二首为例,对其加以分析。
      关键词: 元好问 《诗三十首・其二》 建安风骨 感情真挚 风格雄峻 文采兼备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元好问・《诗三十首・其二》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是因为曾经被《七步诗》的故事所感动。我想,当曹植凝视着曹丕,一边迈步一边诵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时,曹丕一定被深深震撼了。一首感情真挚、灵感闪耀、情境交融的诗歌化解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泯灭了兄弟相戮,真情温暖了寒冷的刀锋,亲情熄灭了仇恨的火焰。这首诗是曹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作的,也是曹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打动了曹丕,从而打消了曹丕的弑弟之心。
      元好问认为建安文学是“感情真挚,风格雄峻,诗风慷慨悲凉,笔触刚健遒劲,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浓厚的时代气息的”。对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一直主张“诗要天然真纯”,反对堆砌雕琢;提倡豪放刚健,反对纤弱柔糜;重视独创精神。而这里的“真情实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想就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风骨”,即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因为有了风骨,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感人肺腑。[2]
      先来解读这首诗,“曹刘坐啸虎生风”,其中对“曹”之争议由来已久,主要分为四种观点:一指曹植,二指曹操,三指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四指以曹氏为代表的建安文风。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刘”是指建安七子之一的“刘帧”,元好问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四海之内无人可比。刘越石是指西晋诗人刘琨,被刘勰认为“雅壮而多风”,“言壮而情骇”,有“清拔之气”。“横槊”出自元稹《唐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建安之后,……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这两句就是说:刘琨的诗风也是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总之,这首诗是元好问对建安诗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风格朴素,情调慷慨,文辞刚健遒劲”风格的赞成和推崇。
      建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变,在理论上,魏晋以前注重的是“言志”,对外界的感动包容于直接的言志之中;而自魏晋以始注重的是“感物”,由“感物”进而言志。建安曹氏中曹植是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歌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文才富艳,辞藻华丽,《洛神赋》更是千古名篇。他的哥哥曹丕所著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则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而且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也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这样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兴起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
      以上是我对元好问赞扬、推崇“建安风骨”的认同,但是,除此之外,我觉得,元好问似乎过于重“情”而轻“采”。比如《诗三十首・其十》:“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甫言论的再评论。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特别推重杜甫晚年所写的长篇排律诗“铺陈始终,排比声律”,但是元好问却认为元稹过于称颂这种手法,而忽略了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实杜甫就是一个“情、采”兼备的典范,他的诗歌不仅充满了忧心于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的情感,而且在语言艺术上非常下工夫。他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格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尤其是晚年的长篇排律更为精细,“晚节渐于诗律细”。
      因此,无论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丽,还是“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的豪气;不管是“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志气,还是“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的锐意,都给我们以沉雄、浑厚、宏大、壮观的震撼美,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盛赞为“包括宇宙,含茹今古”。精美的格律和对仗不仅给他的诗歌增添了节奏上的美感,而且增添了思想上、内容上的震撼美。例如《秋兴八首・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这首诗用一些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烘托秋天的哀愁,更有力地反衬出初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方东树评价为:“气激于中,横放于外,喷薄而出,所谓文法高妙也。沉着悲壮,色色俱绝。”我认为真挚情感与辞藻修饰的完美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刘勰曾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又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1]
      此外,即使是“返璞归真”、“纯然平和”、“回归自然”的陶渊明也是同样讲求斟词酌句的,苏东坡对他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有一段精彩的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无意中偶见的南山的美景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为了“天人一体、物我两忘”的“真意”的境界,这种“真意”正是陶渊明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他自己的“自然”哲学。这里所表现的“真意”实际上是他对“内儒外道”的极好把握,是对“用舍行藏”的最好诠释。淡然而不自负,悠然却不平庸,那是一个智者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在郁闷、彷徨和从容、淡定之间找到的一个和谐。这个“真意”是诗人在艰难困苦的低谷中不屈不挠的求索,是他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的自己平凡的生命中不平凡的意义。由此可见,斟词酌句在表情达意上是多么重要。
      总之,我认为元好问评论建安时期文学的特征,即建安文学所具有的“感情深厚,风格雄峻”的文风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能看到建安时期也是注重修辞和文采的,似乎就更加客观和恰当了。比如他列举的曹植,就被钟嵘评为:“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这就是对建安时期既有“浓厚的感情,雄峻的风格”,又注重修辞和文采的最好诠释。[3]
      
      参考文献:
      [1]方东树.昭昧詹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1.
      [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09.
      [3]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9-01.

    推荐访问:评析 元好问 诗三十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