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葡萄的中国缘】 广场舞中国缘

    时间:2019-01-10 03:28: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葡萄,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果之一,似乎一直都存在于中国。然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今天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水果,却可能并非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国粹”。但自其传入至今,却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大地上深深地生根发芽。本文从葡萄与葡萄酒的传入两大角度,简析葡萄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一、葡萄异果之传入
      (一)葡萄之得名
      葡萄,中国古代典籍中又写作“葡桃”、“蒲陶”、“蒲桃”。
      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对葡萄之名如此解释:“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是名。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①
      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对中文的葡萄名称作了这样的解释:“《汉书》以两个汉文方块字‘蒲陶’来称葡萄及其枝藤。从各种迹象来看,这仍是对一个方言词的对音译名,很可能是出自一种伊朗语,某些人将此视为希腊文中葡萄串的词botrys的音变。无论其至今仍在争论不休的原形如何,‘蒲陶’始终以一种近似的写法‘葡萄’而一直保持到现今的汉语中。”②
      苏振兴先生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中认为:“葡萄,为希腊文batrus之译音,亦有人认为是伊斯兰教budawa之译音。中国史书《史记》、《汉书》中均称‘蒲陶’,《后汉书》中称‘蒲萄’,后来才逐渐使用‘葡萄’这一名称。”
      葡萄之得名,至今仍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葡萄之名来自于希腊文botrus的音译。
      (二)葡萄之产地
      “据某些人认为,葡萄原产于古代亚美尼亚,或者无论如何也是在高加索以南地区,它很早就传到了伊朗、希腊、意大利和处于伊朗影响下的西域,因而它们在那里于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御花园中被风土驯化”③。
      考古专家认为,中亚西亚南部及邻近的东方各国,包括伊朗、阿富汗等地是葡萄的发源地。葡萄既然产自西域地区,那么又是谁把它带回汉土的呢?
      (三)最早的葡萄带回者考
      最早的葡萄带回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1.葡萄是由张骞及其使节出使西域时带回
      2.葡萄是在李广利及其使节破大宛后带回
      3.在张骞、李广利自西域归来前已有葡萄
      赞同第一种观点的,主要有我国北魏时期的贾思勰,美国学者费劳尔,法国学者布尔努瓦,我国的辛树帜、孙云蔚、林梅村,等等。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四中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尽种之。”④“《齐民要术》引《博物志》,此句作:‘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胡桃、蒲桃。’与此文字小异”。⑤美国学者费劳尔“认为张骞从西域只带回了苜蓿和葡萄树两种植物,而其他都是后人带回而列入张骞名下,但张骞作为先驱者是当之无愧的”。⑥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在《丝绸之路》中写道:“张骞于公元前125年左右归国时,或者是稍后于第二次出使回国时,携回了某些植物种子和中国人所陌生的两种苗禾,即苜蓿和葡萄。”⑦辛树帜先生在《中国果树史研究》中写道:“按上述汉使,即至汉武帝使张骞通西域而言,大宛是现在的土耳其斯坦。由此可知,中国的葡萄是张骞传进来的,约在公元前128年。”孙云蔚先生在《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中写道:“根据文献资料,我国古代葡萄(欧洲葡萄)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期间由中亚细亚一带引入是可靠的。当时引入的可能是葡萄种子(也可能有些是苗木)。引入的人,可能是张骞本人,也可能是张骞同行的其他人员。正因为张骞是正使(总领导),所以文献上当然以张骞为代表。”林梅村先生在《丝绸之路散记》一书中提到:“张骞本人从中亚带回了葡萄和苜蓿等中原没有的物种。”⑧持第一种观点的,主要源于《史记・大宛列传》中的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者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⑨这段文字出现于张骞卒后李广利伐大宛前,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言明汉使谓谁,而后人联系此前张骞“凿空”之壮举,便归功于张骞了。所以,《酉阳杂俎》卷十八引魏使尉瑾之言:“此物(葡萄)实出于大宛,张骞所致。”⑩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中有这样两句诗:“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赞成第二种观点的,主要有日本学者桑原。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汉书・西域传》中的记载。其记载如下:“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耆目宿……贰师既斩宛王,更立贵人素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11}张骞已于公元前114年卒,而李广利伐大宛是在公元前104年,因此,汉使不可能为张骞。而“汉使采蒲陶”这一行径发生于李广利伐大宛之后,“带回种子的并非李广利,而是那些为了解救人质或前往示威而被派遣到西域的使节,总之都是李广利远征的成果,所以把葡萄的传入归在他的名下也不为过”{12}。故晋代的张华在《博物志》中有载:“李广利贰师将军伐大宛,得蒲陶。”{13}10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亦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征服大宛,携葡萄种归汉。”
      长期以来,第一和第二种观点在民间都颇有市场,而犹以张骞及其使节出使西域带回葡萄种子之观点为盛。然而,依据找到的材料,我却更赞同第三种观点。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于是乎卢桔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柿,椁柰厚朴,�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郁棣,�鳏荔枝,罗乎后宫,列乎北园。”{14}“蒲陶”一词出现于《上林赋》。那《上林赋》又写于何时呢?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载:“司马相如者……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相如见而说之……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其辞曰……赋奏,天子以为郎。无是公言天子上林广大……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人,发巴蜀吏卒千人……”{15}从以上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司马相如作《上林赋》的时间是在梁孝王卒之后、唐蒙通夜郎和西南夷之前。而梁孝王卒于景帝中元六年,即公元前144年,唐蒙通夜郎并开通西南夷则是在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这比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长安的时间早了十几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张骞及其使节并非是最早带回葡萄的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如下记载:“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尔。”{16}成书于汉代的医典《神农本草经》中亦记载道:“葡萄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可作酒,生山谷。”{17}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葡萄栽培早于张骞之通西域。只是张骞引进西域葡萄这一事件为时人所知、史籍所记载,葡萄以一种更为人知道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且其后西域葡萄在汉地逐渐普及,人们才误以为在张骞通西域后才有葡萄。
      再者,史料价值颇高的《西京杂记》卷三载:“尉佗献高祖以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南粤王尉佗献给高祖鲛鱼、荔枝,汉高祖则赐还蒲桃锦。这一事件的出现,比张骞通西域带回葡萄早六十余年。依此可见,内地种植葡萄的时间很大可能早于西汉。因此,我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在张骞通西域、李广利伐大宛前,中国已有葡萄。至于葡萄是作为土产品,还是舶来品;若其作为舶来品,却又非张骞、李广利及其使节最早带回,那带回者又会是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更多资料的发现以作进一步的研究。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张骞是至今所知的有史籍记载的最早带回西域葡萄的人。
      二、葡萄美酒之大众化
      (一)葡萄酒之传入
      西域的葡萄酒是否在张骞通西域后与其带回的西域葡萄一同传入,至今未见史籍之明确记载。然而,“(孝武之世)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故能睹犀布、�瑁则建珠崖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柯、越�,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18}从中可一窥当时东西交通之繁荣和汉武帝搜觅域外珍宝之猎奇心态。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西域葡萄在张骞通西域后都在引进之列,更何况是当时西域诸国流行的葡萄酒呢。所以,日本学者陈舜臣认为:“与葡萄同时传入的,当然还有葡萄酒。”{19}汉代医典《神农本草经》亦言:“葡萄味甘平……可作酒。”{20}成书于魏晋间的《汉武内传》中记载:“武帝时,西王母下,帝为设葡萄酒。”此段记述虽属神话故事,却可以间接说明汉武帝时已有葡萄酒。
      (二)葡萄酒之矜贵
      葡萄酒传入之初,显得特别的弥足珍贵。《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灵帝时,让、忠并迁中常侍,封列侯……扶风人孟佗,资产饶赡,与奴结朋……佗时诣让……宾客咸惊,谓佗善于让,皆争以珍玩赂之。佗分以遗让,让大喜,遂以佗为凉州刺史。”{21}孟佗以宾客贿赂其珍玩的一部分送给了张让,就获得了凉州刺史的官职。这其中虽未言孟佗贿赂张让的宝物是什么,但“《三铺决引录注》曰:佗字伯郎。以蒲陶酒一斗遗让,让即拜佗为凉州刺史”。{22}此中足见葡萄酒在当时的珍贵程度。后来苏轼对这件事感慨曰:“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
      到了唐高祖时,葡萄酒仍十分难得。《新唐书》卷一百记载了陈叔达这样一件事:“尝赐食,得蒲陶不举,帝问之,对曰:臣母病渴,求不能致,愿归奉之。帝流涕曰:卿有母遗乎?因赐之,又赉物百段。”{23}身为高官的陈叔达,其母亲患病想吃葡萄都难以得到,何况以葡萄酿的葡萄酒呢,更见葡萄酒之难得。
      究其难得之原因,主要在于西域之葡萄酒是被当作珍贵的贡品输入中原王朝的,由于贡酒数量有限,因此其进入中原境内也仅能满足皇族及一部分上层官员,一般平民根本难以得见。所以,唐以前的史料中亦较少见饮用葡萄酒的相关记载。
      (三)葡萄酒之走向大众化
      直到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西域葡萄酒之制法开始进入中原人的眼球。《太平御览》中就有记载:“(唐太宗时)及破高昌,收马乳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上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醒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这是站在当时唐人的角度来认识葡萄酒的。张一平先生在其《丝绸之路》中以粟特人的角度说:“在公元前640年,他们(粟特人)又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内地,汉人首次品尝到了葡萄酒的美味。”{24}粟特人还做了另一件事,促进了葡萄酒的普及:“在600―650年之间,粟特人也在蒲昌海以南地区建立了四个聚落,尤其是建立了一个个‘葡萄镇’,因为他们在城市的正中心建立了一个葡萄园。粟特民族和地中海沿岸诸民族一样,都有栽培葡萄的古老传统。他们在迁徙流浪中还想饮用驰名东亚的葡萄酒。最后,他们在兰州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商人聚落,甚至在中国重新统一后的新都城洛阳也建立了一个聚落,这就接近了他们最偏爱的顾客――中国宫廷。”{25}
      王翰在《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诗中反映了军中流行葡萄酒之情形。李白《对酒》诗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此诗中的葡萄酒显然出自酒家,这说明了葡萄酒已从宫廷走向民间。然而,葡萄酒虽普及民间,却仍然珍贵,它像金叵罗一样,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元稹在诗《西凉伎》中有云:“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于此诗中可一窥葡萄在唐朝的西凉州的广泛种植及葡萄酒之大规模酿造。《册府元龟》中所载的“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贡献,人皆不识”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葡萄酒逐步走向民间,进入民众的生活。
      三、结语
      西域葡萄,以一种舶来品的身份,融入中国,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葡萄可能作为中国的一种土产品,也可能作为舶来品,或者二者皆有。它早于张骞出使西域归国、李广利伐大宛之前,若它作为舶来品,其真正的带回者谓谁,尚待更多资料的发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张骞是史籍记载的最早带回西域葡萄的第一人。然而,与之相比,可以确信的是葡萄酒于汉武帝时已出现,并于公元640年开始逐步走向民间,与中国民众结下亲密之缘。葡萄和葡萄酒所带来的汉唐葡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力量,注入中华文化之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注定了其难以割舍的中国缘。
      
      注释:
      ①[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885.
      ②[法]布尔努瓦著.丝绸之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261.
      ③同上.
      ④[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34.
      ⑤[晋]张华原著.博物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65.
      ⑥彭卫.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小丛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9.
      ⑦[法]布尔努瓦著.丝绸之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257.
      ⑧林梅村著.丝绸之路散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6-37.
      ⑨[汉]司马迁著.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3173-3174.
      ⑩[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175.
      {11}[汉]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3894-3895.
      {12}[日]陈舜臣著.西域余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
      {13}[晋]张华原著.博物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6.
      {14}[汉]司马迁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3173-3174.
      {15}同上:2999-3044.
      {16}[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885.
      {17}[清]黄�辑本.神农本草经.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136.
      {18}[汉]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3928.
      {19}[日]陈舜臣著.西域余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
      {20}同{16}.
      {21}[南朝]范晔撰.后汉书・宦者列传.中华书局,1965:2534.
      {22}同上.
      {2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3925.
      {24}张一平著.丝绸之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90.
      {25}[法]布尔努瓦著.丝绸之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07.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59.
      [2][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
      [3][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晋]张华原著.博物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5][南朝]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6][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
      [7][日]陈舜臣著.西域余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9][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0][清]黄�辑本.神农本草经.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
      [11][法]布尔努瓦著.丝绸之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12]彭卫.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小丛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3]张一平著.丝绸之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14]林梅村著.丝绸之路散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葡萄 中国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